记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桂英同志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9:04


1938年王桂英(右二)护校毕业时的留影





2012年1月29日凌晨4时,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第37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桂英老人在津去 世,享年92岁。根据老人生前遗愿,她的遗体捐献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仅仅6个小时以后,这个16岁就读于护士学校、18岁到北京协和医院当护士、21岁 来天津工作、26岁担任传染病医院护理部主任、30岁任天津市工人医院护理主任、36岁担任天津市卫生局医疗预防处副处长、为天津护理学会工作了30多 年、被称为中国的“南丁格尔”的女人,便走完了她平凡又伟大一生的最后里程。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圣洁的医疗事业。

  消息传来,人们无不动容……

  佛罗伦萨·南丁格尔是现代护理学的奠基人,是她创办了世界第一所护士学校,对现代护理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全世界的护士都尊敬她,并将她的生 日定为国际护士节。而天津的老护士们都知道,正是由于王桂英等老一辈的不懈努力,才开创了新中国的护理高等教育事业,才有了医生和护士的“平起平坐”,才 有了护理的高级职称评定,才有了今天的护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王桂英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南丁格尔”。

  2012年1月29日,大年初七,凌晨4时,零星传来的鞭炮声昭示着津城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此时,南开区华苑小区鹤童老人护理院一间普通的 病房里,92岁的王桂英老人心脏停止了跳动。尽管3年前发现的脑部松果体瘤已经使得她病情严重,不能进食,丧失语言能力,饱受疾病折磨,但她白皙的脸上却 依然平和沉静。就像几天前人们见到她的时候一样,努力地想要睁开眼睛,仿佛要用尽全身的力气去和你握手……

  天亮了,王桂英去世的消息迅速传到了天津市卫生局、护理学会、农工民主党、中医药大学……惊闻噩耗的人们从津城的四面八方匆匆地赶来,因为捐献 的遗体必须在几个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上午10时,一个简单的灵堂布置完毕,没有家属、没有子女,只有20来人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匆匆举行……

  “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事业,为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发展祖国医学教育,贡献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早在 2009年4月21日,王桂英就在南开公证处公证员及养女王楠的见证下签署了一份《捐献遗体志愿书》,自愿将遗体捐赠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老人将最后的自己 也贡献给了医学研究事业。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激动地说:“王桂英老人永远活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师生心中。我们不仅接受了王桂英老人的遗体,更接受了她的 伟大精神。”

  一生只做一件事

  王桂英经常说:“别人的一生可能做很多事,我用一生做了一件事——为护理事业做了我该做的事。”问她为何对护理事业情有独钟?她给大家讲起她的故事。

  1920年2月20日,王桂英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员。当时,德州有一所教会办的博爱医院,母亲经常带着她到医院去,身穿白衣的护士们在她心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1935年,王桂英高中毕业后到山西汾阳医院附设的高级护士学校学习。这一年冬天,她生病住进医院。每次给她递便盆的时候,一位刘护士长都先用 热水温过再递给她,当她手术后不能解出小便的时候,刘护士长为她冲洗,并给她听流水的声音达一个多小时,直到她自然解出了小便,免受导尿之苦。那种如亲人 般的护理、细心的照顾让她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护士,并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一生。1938年,王桂英到北平协和医院当了护士,从此开始了她长达60多年的护理生 涯。

  王桂英与天津结缘是在1945年。在协和医院受到了严格专业训练的她来到天津传染病医院。当时,这个医院只有两名正式护士和三套输液器,设备奇 缺,条件很差。一个月后,南郊区暴发霍乱,一批批濒临死亡的患者被送到了传染病医院,每天都有二三十人。王桂英立即投身到抢救患者的第一线,带领青年护士 连续7天 7夜抢救病人,终于使160多名病人安然脱险。转年,她以卓越的能力升任传染病医院护理部主任。

  从那时开始,王桂英再也没有离开天津。天津解放后,她参加了天津工人医院的筹备工作,任护理部主任。那时的护士只是一些初中毕业生,她带领她们 白手起家,连医院用的被褥也是她和护士们缝制的。 1951年,这所医院作为抗美援朝后方医院,开始接受护理前线伤病员的任务。200多名伤病员同时送到了医院,任何的延误都有可能使伤员失去最好的治疗机 会。危急中,王桂英创造了“布条辨认法”。她请医生在列车上对伤员进行检查,并用她事先做好的布条在胸前做记号。红色的布条表示“危重病人”,黄色、白色 的布条表示不同的伤情和位置。伤员到达时她就守在大门口,将别着不同布条的伤员分别送到手术室和不同的病房。“布条辨认法”使伤员们迅速得到救治,无一人 延误。

  伤员的衣服上沾着泥和血,有的伤口已经溃烂、化脓、生蛆,散发着恶臭。王桂英亲自为伤员擦洗身体、换衣服,喂水喂饭,用镊子把蛆虫夹出来,细心地冲洗伤口。她亲自换药打针,端屎端尿,为护士们做出了榜样。她的无微不至感动得战士们流下了热泪。

  由于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和良好的护理,200多名伤病员都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有效降低了死亡率。为了表彰她的精神,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她“抗美援朝二等功奖章”。

  1959年,王桂英到河北岳城水库工地任指挥部卫生处处长,并负责成立工地医院。水库工地上有30万名民工,王桂英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公里 了解情况,处理问题。她奔波在民工的工棚、厨房、厕所之间,检查土炕上的稻草是否干净,检查厕所是否卫生,检查厨房是否“生熟分开”,连民工随地大小便她 都要过问。在她的严格管理下,30万名民工的生活秩序井然。

  有一次,她发现有的民工小腿上出现了紫斑,先是少数人,后来发展到200多人。她立即把情况汇报到指挥部。天津市卫生局立即组织了专家组到工地 会诊,认为是民工缺乏维生素C、加上腿部过于用力所致。指挥部接受了王桂英的建议,立即在饮食中加入了大量的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并开始在工地的周围种菜 改善民工的生活。最终,这种传染疾病没有蔓延,她保护了30万名民工的身体健康。那时,民工们都知道工地上有个身穿白衣的女人,只要看见她,心里就踏实。

  中国的“南丁格尔”

  王桂英1978年担任护理学会的专职副理事长,1986年担任理事长,到后来当顾问,先后近30年。她深知,要搞好护理工作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而这支队伍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教育体制的转变。而体制的转变又往往是最难的。

  解放后,中国的护理教育一直停留在中专阶段,天津市也只有一所中专护校。为把护理教育水平提上去,王桂英与其他专家提出了“在天津建设大本学历 护理教育基地”改革提案,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奔走。据与她一起工作多年的刘云玲回忆,为了办成这件大事,她经常奔波于天津、北京,不知碰了多少钉子。她 们的执著获得了市政府、卫生局和天津医学院院长朱宪彝的支持。1980年,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教育部决定首先在天津市实施护理专业成人大专教育、护 理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临床护士学分制的继续教育。1983年,又在天津医科大学开设了全国首家护理系本科专业。从此,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才出现在各 大医院,不少人走上了医院的领导岗位。

  当时,天津市有5000多名“文革”中上中专的护士没有领到毕业证书,争取了20多年也没有结果。王桂英通过人大将这个情况反映到政府的有关部 门,最终得到解决,为5000多名护士补发了毕业证书。她还积极促成了护士的职称评定,对天津市的职称评审条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提出了“应以实际能力和 贡献大小来评定护士的高级职称”。她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从此,护士有了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得以提高。

  73岁的天津市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原三中心医院副院长梅玉文还清楚地记得1980年她作为第一批“高护班”的学生听王桂英亲自授课的情景。当时,这个班有42名学员,来自全市的各大医院,后来大都成为医院的骨干。

  她关心每一名护士的成长,还通过多种渠道把许多护士送到国外深造。她经常为了护士们的住房、待遇、求学、就业而奔走。连退休的老护士有了困难, 她也热情地帮忙。1983年,她得知一些老护士退休后生活有困难,就组织她们做“特护”,既发挥了她们的作用,又解决了患者家属的困难。

  大事、小事,一件件、一桩桩,王桂英的一生为护士们做了多少好事?怕是谁也数不清。

  一生上善若水

  王桂英一生为人善良,同情弱者,她身边的人无不以她为做人的楷模。她用自己的奖金建立表彰优秀护士的基金会,她为困难者捐款无数,连学会有一位师傅的爱人生病了,她也要送钱送物表示关怀。

  王桂英一生未婚,但很多人都知道她把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儿抚养成人,还曾经帮助了一位孤老。因她很少跟别人提及此事,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其中的故事。

  早年在协和医院当护士的许多人都没有结婚,因为一结婚就可能被辞退。王桂英就是其中一个。后来虽然离开了协和医院,但因她的精力都在病人和工作上,自己的婚事也就放下了。没想到,在她54岁的时候,一个不幸的女孩儿走进了她的生活。

  这个女孩儿的经历非常悲惨。女孩儿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分配在水利科学院工作。1957年,夫妻两人因为受到女孩儿的外祖 父、一位眼科专家“右派”问题的牵连,双双被下放到河北省王快水库劳动。结婚8年后,他们才有了一个女儿,因为当地生活条件不好,女儿被送到天津一个托儿 户章奶奶家中抚养。

  1966年,“文革”开始了。女孩儿的一家再次受到严重冲击,外祖父自杀身亡。女孩儿的母亲也服安眠药自杀了。父亲悲痛至极,给天津的章奶奶写了一封信,请章奶奶把孩子送给一个可靠的人家。

  章奶奶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她接到这封信的时候,女孩儿的父亲卧轨自杀了。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孩子,瞬间变成了孤儿!好心的章奶奶决定把女孩儿留在身边,让儿子、儿媳当她的父母。当时章奶奶的儿子已经有两个孩子,按年龄女孩排在第二,从此改名章志伟。

  女孩儿太小,她并不知道这一切。4岁那年,她随章奶奶全家“疏散”到天津西郊,由于生活困难、营养不良,身体非常瘦弱。章奶奶经常看着女孩儿流泪,她觉得对不起孩子的父亲。就在这时,王桂英参加医疗队来到了这里,她听说了这件事,决定要领养这个女孩儿。

  1974年,女孩儿跟王桂英来到天津,改名王楠,叫王桂英“姑姑”。在王桂英的精心照料下,身体逐渐好起来,学习也很出色,考上了耀华中学。1978 年,王桂英为女孩儿的父母落实政策而多方奔走,那些文件被女孩儿无意中发现,王桂英只好把严酷的事实告诉了她,王楠哭倒在姑姑的怀里。

   1979年,章奶奶家又出了大事。由于积劳成疾,老人的丈夫和儿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相继去世,儿媳妇带着孩子回了娘家。王桂英听说后,将孤苦伶仃的章奶奶 接到自己家中。就这样,王桂英与萍水相逢的章奶奶共同生活了10年,老人生病的时候都是由她亲自护理,直到老人去世。王楠学习非常努力,1981年考进南 开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被保送到河北工学院读研究生,后来到美国读书,取得了化学和图书馆电脑通讯两个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图书馆工作,结婚生 子。

  王桂英曾劝说王楠改回原来的名字,王楠拒绝了。后来,听说姑姑生病了,她从美国回来给王桂英买了一套条件好一些的房子,并安装了空调、热水器 等,还精心布置了一个鲜花盛开的阳台。2011年圣诞节期间,王楠再次回国到养老院来看望姑姑,却没想到这竟然是她与恩人的永别。

  一辈子都为别人活着

  清白做人、敢说敢干、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这是与王桂英一起工作的人们对她永远不变的深刻印象。

  1988年,68岁的王桂英退休了。她并没有回家享福,仍然在护理学会兼任工作并担当护理人员晋升以及评审工作。

  1994年,天津出现了民营的养老院,但由于没有经验,护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虽然那时王桂英已经是74岁的老人,但她仍然决定为老年护理再做 一些事。她应邀担任了一所老年护理院的院长,亲自为该院制定护理标准、规章制度,以及本市社会养老领域最早的一份区分入住老人健康状况的标准。这些内容后 来都成为本市社会养老领域众多养老院在管理和护理工作中借鉴的范本。她还亲自指导和培训护理人员,亲自给护工们讲课,亲自为她们做示范,教她们如何给老人 翻身、拍背。她号召全市各大医院的护士们定期义务到老年院为老人们服务,青年护士也到老年院实习。她不要老年院的任何报酬,还设立了“王桂英护理奖”,奖 励在护理老人中表现出色的护工。她积极组织再就业培训,为老年护理工作培训了400多名下岗女工。她心中有老人,心中有护士,唯独没有自己。

  1999年,由于在护理事业中的卓越成就,79岁的王桂英荣获第37届国际红十字会南丁格尔奖章。6月14日,王桂英在护理学会同仁的陪同下来到北京,接受由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颁发的奖章。那天,老人身穿红色上装,米色西服裙,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2000年以后,80多岁的王桂英仍然参加护理界的一些活动,尽管她说话的时候语速较慢,但是仍然思维清楚,说话很有逻辑。每当台湾和香港护理界的朋友来天津的时候,她一定要亲自出席表示感谢。

  2006年,天津红十字会授予曾获得南丁格尔奖的王桂英“荣誉会员”称号。2008年12月29日,与她生活在一起的保姆发现她的情况有变化, 第二天情况更加严重,12月31日把她送进天和医院时她已经丧失了吞咽和语言功能,被医生确诊为脑部松果体瘤。得到消息的王楠带着三岁多的女儿从美国回来 了。虽然病床上的姑姑已经不能说话,但是,她眼中那慈母的光芒依然照亮了整个病房……

  如今,92岁的老人真的走了。她把自己的遗体留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曾有人对她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您生时为了别人,死后还要为了别人。这个世界上究竟哪些东西是属于您的?金钱?名誉?地位?财富?子女?亲人?难道您真的是一无所有吗?

  病床上的王桂英用她平和的目光无声地回答着人们心中的疑问。

  她走了,她把一生都献给了病人和医学护理事业,她一辈子都为别人活着,而她的精神却让她的生命永远地活在后人的心中。(天津网)




 

附:

2012年1月29日凌晨4时,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原顾问、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桂英同志辞世,享年93岁。按照老人的生前遗愿,她的遗体捐献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用于医学解剖教学。29日上午,王桂英老人遗体捐赠仪式在天津市鹤童老人护理院举行。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天津市委会主委沈中阳、秘书长许洪玲及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遗体捐献仪式。

王桂英同志1957 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委员、常委和顾问。她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60余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巨大成绩,1999年被授予第37届 南丁格尔奖章。多年来,她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认真履行参政党党员的职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政议政,就提升护理专业的教育层次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为天津市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