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养老事业改革发展巡礼惠阳月嫂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7 04:54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惠阳月嫂13825404095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殷切嘱托,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养老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养老需求,让亿万老年人和家庭未来可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民生情怀,这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薪火相传。

回首新中国成立的70年,也是我国养老事业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70年。70年艰苦奋斗,我国养老事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持续加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70年改革创新,我国养老事业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快转变养老服务发展方式,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谱写出新中国70年养老事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百废待兴艰难起步

救济型福利应运而生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中国养老事业迈出的每一步,都与人民需求和时代进步同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国家财力微薄、百废待兴,但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乡孤寡老人的赡养问题,并于1950年开始探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经过一系列整顿和调整,内务部接管改造了大批救济性福利机构,专门收养残疾人和“三无”老年人,并更名为社会福利院或养老院。截至1953年,全国有923个城市生产教养院转为养老院、敬老院,收养孤老对象10万人。1956年,我国第一个农村敬老院在黑龙江省拜泉县兴华乡创办,到1958年底全国共建成15万所敬老院,收养五保对象300万人。截至1964年,全国共建成城镇福利机构733个,收养城镇“三无”老人近7.9万人。

受传统思想影响,当时人们普遍依赖养儿防老,加之家庭平均规模维持在4.3-4.6人之间,家庭赡养功能相对完善。 这一时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不高,家庭养老几乎是百姓的唯一选项,形成了我国由城镇孤寡救济、农村五保供养构成的政府包办、城乡分割的救济型老年人福利制度。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

社会化养老乘势而兴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开启了“加速键”。市场经济勃兴,国力日益强盛,城乡社会巨变,“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社会养老需求与日俱增,养老服务社会化一时间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主基调,一系列开创性的政策举措在养老服务领域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在对特困老年群体兜底保障基础上,逐步由单位养老、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拓展。

1979年,随着孤老职工自费收养工作的开展,城市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对象突破了“三无”的局限。1984年11月,民政部“漳州会议”首次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指导思想,提倡社会福利事业由国家包办向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转变,支持城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1993年,民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养老服务”概念,将养老服务项目纳入社区服务业范畴,确立了“85%以上街道兴办一所社区服务中心、一所老年公寓(托老所)”的发展目标。

1999年,我国正式迈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国情对社会化养老提出了迫切要求,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各项改革进一步提速。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部署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明确提出“国家资助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营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同年4月召开了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启动了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促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积极倡导和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2005年,国务院文件第一次将“养老服务”视为一个业态来部署安排。2006年,“养老服务”第一次纳入“十一五”国家发展纲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第一次界定“养老服务业”的内涵外延;第二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2008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第一次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同年,全国老龄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就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出专门部署。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出台全国性养老服务专项规划,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政策延续至今。2011年至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2年提出了“加快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的要求。

聚焦新时代养老

满足多元健康养老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引领养老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2012年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2013年被视为“中国养老改革元年”,全行业热切期待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文”)出台,为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这是国务院层面第一次部署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并提出2020年发展目标,将养老服务业外延拓展到更多领域。

“十一五”以来的三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都将养老列入重要民生议题来保障; 国务院接连出台两部养老服务和老龄事业发展的专项发展规划; 2017年、2018年召开的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对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解决大城市养老难问题作出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审议通过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作为“硬任务”;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三十次会议分别研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制定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工作;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研究部署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就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此间,国家层面共出台涉老专项规划22部,民政部及相关部门配套出台具体指导性文件50多件,涵盖了养老服务、老年照顾、医养结合、长期照护、人才队伍、金融财税等多个领域。 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议题分量逐年加重,代表委员聚焦养老民生保障热点,涉老议案提案数量逐年增多。 2018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大潮中,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民政部在养老服务保障工作中的重要职能,设立养老服务司; 由民政部牵头组织召开养老部际联席会议,综合协调养老政策落地实施。

与此同时,各地加快养老事业改革创新步伐。 北京着力打造就近养老“三张床”,“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渐入佳境; 上海以问题和需求导向,构建大城市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江苏将养老服务纳入重要民生实事和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重点,着力构建养老服务统筹推进、多元参与、精准供给和要素保障机制; 山东把养老服务作为民生大事,纳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 江西谋划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赣鄱特色全国康养高地; 重庆将养老服务纳入“实施八大行动计划”战略部署,促进养老服务朝国际化、品质化发展……一项项解民忧、接地气的改革探索在华夏大地风起云涌,为养老事业发展积聚新的动能。

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春天”如约而至。 国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对医养结合、“放管服”改革、质量提升行动、大城市和农村养老、综合监管服务、激发养老消费等专门部署安排,推动养老服务模式从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补缺型福利服务,向面向所有老年人民生服务转变; 服务形式从机构集中照料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化发展转变; 发展机制从政府举办为主向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竞相发展转变。

保障群众养老权益

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2019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为人民谋幸福: 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高度评价70年来老年人权保障事业发展成效,“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他们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70年奋斗史,我国养老事业呈现出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国家福利体系保障的老年对象以万计算; 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跃升至77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5亿人,老龄化率达17.9%。 全国高龄津贴制度已实现省级层面全覆盖,惠及2972.3万老年人; 30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惠及521.7万老年人; 29个省份建立了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74.8万老年人,3万多老年人享受其他老龄补贴; 将符合条件的1834万困难老年人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408万特困老年人纳入政府供养范围。 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99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有14.34万个,养老服务床位合计735.3万张,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 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以家庭养老支持、互助养老为新突破点的融合式发展正在探索中前进。

展望未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持续到本世纪末。 专家预计,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到2035年将突破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30%左右,步入超老龄化社会。 目前,我国共有4000多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压力不断攀升; 约有50%左右的老年人处于空巢或留守状态,大城市养老难尚未有效破解,农村养老短板还未补齐,亿万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仿佛一道道改革“动员令”,新时代养老服务创新发展仍然在路上。

新挑战蕴藏新机遇,新命题书写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养老服务工作,先后四次就老龄和养老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

2019年5月,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吹响了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的“集结号”。 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养老服务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基本原则,着力破解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到2022年全面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到2035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熟定型,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成熟完备的养老服务制度。

站在新时代的航程上瞭望,京津冀(蒙)一体化协同养老步入改革深水区,长三角四省市养老一体化格局加速形成,大湾区养老产业布局密集联动,深圳改革示范先行区养老改革先行先试,雄安新区“十四五”养老规划布局呼之欲出,国内外养老产业交流合作频繁互动,大健康产业在各地蓬勃兴起,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孕育新变革……养老事业为人民,新时代养老事业改革发展,注定在更高起点迈向新的更大的辉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