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护工管20个病人:全国政协委员张伟滨建言规范护工行业惠阳保姆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9 04:32

图片

2024年2月,惠阳保姆13825404095广西梧州一家养老院,参加老人照料培训班的学员在学习陪护技能。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一个护工要管将近20个病人,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张伟滨近年来在上海某公立医院的观察发现——常年在医院工作的护工也就两百多人,但床位却有四千张,人手严重不足。

医疗护理行业的问题还不仅限于此。在张伟滨看来,护工质量不高、工作内容杂等问题也十分显著。然而,根据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推测,中国将分别在2035年、2055年左右出现两次护工需求高峰,峰值可达2100-2300万人次,前述问题届时恐将更为突出。为此,张伟滨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准备了一份关于“规模化、规范化护工行业”的提案。他建议,尽快就护工的概念与职责、相关权益与福利等进行规范与保障,并鼓励人们投身医护行业,进一步扩大护工职业队伍规模。

图片

张伟滨。受访者供图

“宁愿失业也不愿干这个活”

南方周末:你认为目前护工行业存在怎样的问题?

张伟滨:首先是护工数量缺口大。还是以那家上海的公立医院为例,除了护工数量有缺口,医院70%以上的护工为51-60岁,护工队伍呈老化趋势,新一代年轻人普遍不愿投身护工行业。

公众对护工职业的认知不足、薪酬福利无保障、工作强度大等是护工行业缺乏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吸引力的主要原因。

南方周末:公众对于护工这个职业的认知是怎样的?

张伟滨:老百姓有点看不上这个职业。很多人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干这个活。像我们医院里的护理员,大都是农村出来的,而且年龄偏大,四十多岁已经算很年轻的,很多都是五六十岁了。

南方周末: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投身护工行业?

张伟滨:第一,护工的工作通常没日没夜,而且都是脏活累活,帮病人端屎端尿、擦身体等等。第二,没有职业尊严,护工职业的荣誉感、地位得不到大家尊重。第三,收入不稳定。这两年护工行业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收入和其他农民工相比还是有差距的。而且护工一天的收入并不完全是自己的,还有一部分属于派遣他们的劳务公司。

另外,护工是没有社交的,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里,没时间到外面进行社交活动。每个护工都希望多接病人,这样能够多点收入。有些护工短暂地离开一会儿病房都很困难,只能找人来替他干一会儿活。他们甚至去食堂吃饭都没时间,很多护工都囤了一堆速食食品。

南方周末:为什么目前护工行业的薪酬福利无保障?

张伟滨:这个行业很特殊,像临时工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护工行业没有一个长效的稳定的制度。一般人到企业,哪怕最近没有什么活,但企业仍然会付薪酬。但护工不是,他们有活就有钱,没活就没钱。

南方周末:你认为当前护工行业还存在什么问题?

张伟滨:当前我国的护工行业还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服务标准、监督体系,导致如“黑护工”、患者意外风险事件等各种问题频发,造成极大的社会不良影响。同时,护工的入行门槛相对较低,一个护工站稳脚跟后介绍许多同乡加入,拉老乡群现象较重。劳务公司等服务机构的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导致护工的专业素养不一,服务品质的一致性和专业性难以保证。

南方周末:目前比较常见的护工管理模式是怎样的?

张伟滨: 以前,护工是直接跟医院签约的,医院专门成立一个护工办来管理。现在这个工作大多由社会服务机构去做了,医院跟这些机构联系。平时,护工还是由护士长管理,但一定程度上,护士长也管不了他们,因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机构管理也比较有限,因为机构管理人员不在医院,别人投诉就通过换护工的方式解决。当然,大多数护工都不错。总之,目前还没真正形成护工行业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

南方周末:为什么还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模式?

张伟滨:第一,我们国家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个行业,所以没有专门为这个行业设立规章制度。第二,护工行业形成的时间不长。原来都是护士去服务,但随着医院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加,护士无法顾及病人的基础护理,家属也没时间,于是逐渐衍生出医疗护工这个行业。

统一称谓“医疗护理员”

南方周末:针对你提到的问题,你有怎样的建议?

张伟滨:第一是明晰范畴、统一准入。目前市场上对“护工”缺乏统一的称呼与清晰的职责界定。相关称呼有“护工”“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助理护士”“家庭陪护”“保姆”等。虽然目前有通知文件提到了医疗护理员的定义与职责,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相关工作范畴,明确将医疗护理员界定在医疗机构中承担病人生活起居照护为主的工作人员,与老人陪护员、助理护士相区别。因此,建议国家卫健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对有关概念和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并制定如年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考核要求等统一的准入标准,使护工行业更加规范化。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规范职业称呼?

张伟滨:从建立一个正当和体面的职业来说,要给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称谓。有些人喜欢说保姆,我觉得不正规。另外,好的名称更容易形成规范的职业体系,引起社会的关注,得到大家的尊重,社会地位也容易提高,吸引更多的人来加入这个行业。

南方周末:你认为,针对护理员的年龄、身体状况、考核要求等情况,要制定怎样的统一准入标准?

张伟滨:首先,必须身体健康,没有基础病或者慢性病。其次,要有一定的体力。护理员工作是没日没夜的,有时还要抬病人,身体比较弱也不太合适做这个工作。年龄角度来讲,当然是越年轻越好,但不能说一定要60岁以下的人干。现在60岁以上的护理员还是蛮多的,而且有些尤其身强体健。

另外,要有统一的认证标准。护理员要培训多少时长、在什么机构培训、培训什么内容都应有标准。经过正规培训以后,就要经过理论、实践操作考核。通过考核才能给证,医疗护理员有证就可以去工作。

南方周末:你还提了什么建议?

张伟滨:要重视价值、积极宣传。建议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联合相关媒体部门,制定多元化的医疗护理员行业宣传方案。例如组织“医疗护理员日常分享”活动,举办病人生活护理相关讲座,让坚持节日在岗的医疗护理员享受三倍工资等待遇。此外,可以设立社会奖励机制,公开评选优秀医疗护理员,并进行社会表彰,提升医疗护理员工作的积极性,引发职业荣誉感。

此外,还要规范管理、保障权益。建议人社部、民政部等就医疗护理员工作时长、照护人数限制、应有薪资待遇等进行明确规定,保障医疗护理员的正当职业权利及相应的人身安全,并推动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疗护理员行业认证标准,通过认证提高医疗护理员的职业地位与认同感。另外,还可开展“医疗护理员职业发展计划”,利用职业技能培训和设立高、中、初职业等级机制等,鼓励医疗护理员通过持续学习与专业提升来获取更优质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职业认同感。

南方周末:你认为怎样的工作时长、照护人数限制是合适的?

张伟滨:我建议护理员每天工作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2个小时,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护理人数限制需要根据不同种类的病人情况、医学学科特点要求,在工作中去摸索合适的数字。比如骨科病人手脚不方便,对护工的需求量更大,一个护工可能只能带七八人;内科病人手脚更方便,一般生活起居都能自理,医疗护工的需求相对小一点,一个护工可能能带20人。

南方周末:你认为应如何确保护理员获得应有的薪资待遇和权利?

张伟滨:护理员应该有一个比较合适的休息的场所。有些护理员在医院里面不停接活,天天睡在病人旁边,或者在病房里打个铺,是睡不踏实的,因为病房始终亮灯,病人或者其它的声音是一直有的。还有一些护理员,他们是老乡,于是几个人合租一间很小的房间,轮流睡。我工作时你来睡,你工作时我来睡,节省成本,这对他们的身体是有很大影响的。收入方面,机构可以给他们一个基本的底薪,万一一段时间内他们没有接到活,也能有个吃饭的费用。

“优胜劣汰”

南方周末:你觉得还有哪些创新方式保障行业发展?

张伟滨:应创新队伍、多元服务。建议人社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医疗护理员创业”模式,鼓励年轻人和失业者投身医疗护理员行业,推动服务模式与技术的进步,打造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医疗护理员队伍;建立国家统一的医疗护理员登记和管理网站,发展医疗机构共享医疗护理员体系,采取统一的资源调配,确保满足特殊期间医疗护理员需求。

南方周末:为什么要鼓励护理员创业?

张伟滨:一些有经验的、认识比较多老乡的护理员想单干,完全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公司,他们体会过行业里的苦和甜,可能相对来说会比较公正。还有一方面,一些护理员通过工作积累经验以后,可以成立护理公司。自己做老板了,大家感到做这一行也能奋斗成企业家,也能引起社会职业认同。

南方周末:统一的医疗护理员登记和管理网站制度要如何发挥作用?

张伟滨:登记制度意味着不是随便谁都能做护理员。医生有执业医师职业资格证书,护理员也应该有医疗护理员证,有统一的机构去认证、登记、备案,护理员必须持证上岗。另外,有时一个地方的护理员不缺,但另一个地方缺,信息不通,人员的分配统筹会有问题。有登记网站制度后,有需求就可以上网查,发现一个地方有缺口,另一个地方有资源,就可以派人手过去,医院、病人、护理员都能各取所需。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说节假日期间护理员很缺,如果有这个网站机构,也可以调配。

南方周末:你在提案中提到,实施“医疗护理员全员素质提升计划”,不仅关注医疗护理员专业技能培养,也关注医疗护理员的心理健康和人际沟通等。如何确保医疗护理员的素质有所提升?

张伟滨:通过一定的考核和打分。首先,被护理的病人及家属最有发言权。其次,病房的护士和护士长也有发言权。当然,建立了职业体系,经过培训之后,可以保证基本的护理质量,对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帮助和保证的。

南方周末:你还提到,要引入竞争机制,对护理员进行优胜劣汰,这会不会加剧护理员人手不足的现状?

张伟滨:现在人手紧缺,病人遇到不满意的护理员也凑合着用。如果以后护理员队伍壮大了,都经过正规的培训,病人和医院自然就都喜欢找对病人好的、护理服务周到的护理员。引入这个机制,是指这个行业人多了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优胜劣汰的机制,这就必然有考核,让病人打分。就像现在每个病人都要对医院、医生和护士打分,满意度打分不好的护理员,就应该采取淘汰机制,取消他的证,不能从事这个行业。相反,满意度高的,就给予中级护理员或高级护理员等级,让他们得到更高的薪酬。

南方周末记者 姜博文 南方周末实习生 叶蕾蕾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