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行业标准化,让“找个好护工”更方便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4 19:57

   护工技能大赛。

护工护理员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职业。由于护工护理员资源不足、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因素,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我国对护工的需求量快速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9亿人,这更加速了对护工的需求。

社会需求急剧增加的同时,入行门槛低、社会认可度低以及护工收入不高等问题仍待破解。在上海,历经20多年发展,这一行业正逐步从无序生长向有序管理过渡。2023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护工服务协会获批准成立,这一覆盖2万余名护工的沪上首个区域性护工服务协会,将持续扩大成员组织推广服务标准与规范,助力这一老龄化社会里的“朝阳行业”逐步走上标准化道路。

社会对护工不仅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

韦女士一下傻了眼。72岁的老父亲在家不慎滑倒,左髋部摔伤,股骨骨折,要住院手术治疗。站在医院骨关节置换手术室门外的走廊,一边是父亲时刻离不开人的术后康复照护需求,一边是工作上脱身乏术的现实,韦女士和丈夫面面相觑:谁来陪护?

在病友推荐下,韦女士通过e护通护理服务平台“聘”了一名全天候护工,根据护士嘱咐,配合负责日常生活照护。个人信息显示,这位护工具有6年骨科专科陪护服务经验。

这让韦女士有些意外。“回想起十几年前,要找个护工,还得先找‘护工头子’。找到一位好护工也是碰运气的事,干了几天突然就不见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拥有“灵活就业”的护工护理员约7万余人,但市场缺口仍达5万余人。

“现代人工作忙、节奏快,家属很多时候没精力去照顾病人,特别是一些术后病人又几乎离不开人,陪护难度又大,护工的存在有效缓解了这一困扰。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护工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大,对护工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静安区护工服务协会会长许伟祺表示,护工行业也需要找到标准化这根“尺”,让“找个好护工”更方便可及。

比如,护工服务从单一的生活照料陪伴提升至生活照料+辅助护理康复专技专项服务;学历要求从文化层次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提升至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专业、专科院校毕业生;培训体系从轻培训、零经验提升至重培训、需准入;工作模式从单打独斗转变至分工协作等。

护工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是医护人员共同的愿望。此次牵头成立协会的上海擎浩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于2012年起编制企业内部陪护服务管理规范性文件,2021年1月起成立标准化工作企业专家委员会,着手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已完成编写企业标准5项,其中3项在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备案,2项正待发布。2022年8月,企业标准《Q31/0114000860F001-2021医院陪护服务规范》获评“上海标准”培育项目,填补了上海相关服务标准空白。

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结合,护工作用日益凸显

韦女士的父亲骨关节置换术后即将出院,强烈要求邀请驻院护工“回家”。对于刚做完骨科手术的高龄病人来说,普通保姆甚至家人都不敢扶,生怕出现二次损伤。而骨科手术后既需要休养,还要进行相应的康复练习。如果没有外力辅助锻炼长期卧床,恢复效果会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还可能影响心肺功能。

从病房回到家中,专业护工护理员将发挥更大作用。日常生活料理之外,在康复师指导下,护工护理员每天带着老人上下午各做一次康复训练,按照医嘱做锻炼辅助。“有专科经验的护工就更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锻炼动作,动作要完成到什么程度才有效。”主治医生以髋关节外展内收动作为例,病人稍一喊疼,家人必然会心疼立马停下,而专业护工会帮助正确做到位。

术后3个月复诊时,主治医生对韦女士父亲的恢复效果相当满意。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如今,辅助护理工作在临床治疗、康复护理、生活照护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些医院,护工护理员与护士默契配合,让患者在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上达到更高标准,最终服务的是实现更好的诊疗效果。

e护通护理服务平台数据显示,对于导管留置、骨科康复、高龄术后等类型病患,大部分患者出院时都希望驻院护工护理员能一同出院,到家中延续服务,“比如什么时候排气,怎么翻身拍背,导管口如何清理避免感染,有经验的护工可以提供更专业的生活照护。”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住院时医生护士在场,术后居家照护要求会更高,需要更扎实的培训背景和照护经验。

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共同努力,让病患康复得更好,也减少病人再次入院的可能。在床护比紧张的当下,护工在护理辅助康复中作用更为凸显。

“1+X”培训,点亮护工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

护工人才愈发吃香的同时,流动性大仍是护工行业的“病灶”。劳动时间长、无序竞争多、工作风险相对高等,护工护理员的“招”和“留”都并非易事,为老人端屎端尿就“劝退”了不少人。“一些中年人员宁愿做居家保洁,也不一定愿意照顾患者。”许伟祺坦言,流动性大,反过来会让护工护理员很难形成稳定的技能积累和职业预期,缺乏认真工作的动力。

为此,静安区护工服务协会着眼于加强行业培训体系建设和标准制定,提高老百姓对护工服务的体验度和获得感。

在上海市普陀区的一处培训基地,今年47岁的护工护理员崔阿姨在培训课程上演示了卧床病人的看护技巧。从事行业十几年,如今崔阿姨成了“带教员”,给新人讲授护理技巧和病区特点。

“最大的安慰莫过于照顾过的患者身体安康,咱也算做了对社会有意义有贡献的事。”崔阿姨笑言。

据了解,目前在上海医疗机构内上岗的护工护理员,在岗前须经过上海市护理学会组织的相关培训、考核,获得《医疗护理员》证书。持证上岗同时,静安区护工服务协会联动医疗机构探索打造阶梯式培训体系,从岗前资格、岗中强化到专科专项,按病种建立护工护理员陪护流程及标准化操作细则,让护工工作更专业,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负担。

“我们目前开设了55门课程,‘1’是擦身、洗脸、喂饭、喂水等日常生活照护基础技能,‘X’是专科专项技能培训,比如术后病人活动、协助骨科牵引、胰腺外科术后服务等等。”静安区护工服务协会专家组组长冯运介绍,点亮护工基础技能标签和专项技能标签,让护工在驻院科室里固定下来,从学会到学精,在照护患者时更从容,对于科室医生和护士提出的要求也能更好理解。

助力实现行业管理精细化、专业技能规范化的同时,协会还正在探索构建一条属于护工的职业路径。比如,对于底子扎实,责任心强的护工护理员,有机会担任护工班组长,或者成为带教员,也不乏一线护工打拼成为驻院项目负责人。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