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区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8 21:15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倦坐在炉边……”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描绘暮年时的场景,也引发越来越多人对养老方式的思考。

萧山是杭州唯一人口规模超200万的区县,到2021年底,全区共有老年人口31.28万人。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同时,萧山也在步入长寿时代,截至今年9月底,萧山区共有百岁老人(含虚岁)283名,与2021年同期相比,新增百岁老人50余人。

同样迅速增长的,是萧山的养老服务供给。萧山区去年全年养老服务领域资金投入达1.375亿元,已有养老机构39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05家,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实现养老服务电子津贴全覆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顺应时代之需,答好民生之问。近年来,萧山区持续聚焦“三边一云”(老年人身边、周边、床边、数字云)养老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协同发展、医养康养有机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期待变为现实。


细分需求 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

上午十点,阳光正好。100岁的朱爱芹奶奶在杭州萧山颐乐养老集团有限公司临浦分园,一边等待护理员帮她整理房间,一边惬意地坐着晒太阳。细细察看朱爱芹奶奶的屋子,专用洗漱间、电视机、空调一应俱全。

眼前的美好,源于萧山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公办养老机构国企化改革。几年前,杭州萧山颐乐养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勇曾在一次调研中发现,部分位于农村的养老院从硬件到软件都“不尽如人意”。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萧山区18家乡镇养老中心的入住率不到40%。

改变迫在眉睫。从2020年开始,萧山区依托区国资经营集团较丰富、成熟的健康养老产业资源及运营经验,成立杭州萧山颐乐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并将区内现有的18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进行整合。该项目已列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选的全国49家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之一,成为萧山打造城乡统筹发展、联动发展、均衡发展的幸福颐养新样板。

除了专业化,在萧山,养老服务还正逐步趋向精准化。

走进萧山湘湖颐养中心,乘电梯到达中心3楼的认知症照护专区,以四季为主题的装修风格、怀旧的生活场景布置,这些都是老人认知症治疗的“手段”。在这里,认知障碍老人可以获得特有的精准照护。

从全区首家“公建民营”模式的探索,到全区首个“智慧养老院”的打造,再到认知障碍照护试点,萧山湘湖颐养中心凭借更为灵活的运营机制,是萧山养老机构的先行者。湘湖颐养中心负责人陈凤英最大的感触是,“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年年初,“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80张”被写入萧山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除了湘湖颐养中心,萧山区颐乐养老集团也将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改造提升或转型中,引入认知障碍照护理念,实现全域公办养老机构配建(或预留规划)认知症照护专区。


打破“边界” 照护床位“搬进”家中

近日,徐德祥老人的智能手表连续发出报警提示,呼叫中心接到异常信息后,第一时间通知护理部值班人员前往手表GPS定位处查看,并对老人进行了相应检查。

“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下,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就能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是很多老年人理想中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就是萧山区打破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边界”,把养老机构的“床位”搬到老人家里的创新尝试。

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由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上门提供“准”养老机构的生活照料、生活护理、电子信息化、健康管理、医疗护理和康复以及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6大类服务,同时通过在老人家中安装紧急呼叫、活动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智能药箱等智能设备,使老人在家24小时享受安全守护。

除了“硬件配备”,老人可在家享受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每日不少于1次的上门服务,每月累计不少于30小时的服务时间,医护人员每2周至少上门服务1次。同时,服务机构依托萧山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区级统建模块,通过接入床垫、呼叫器等智能设备,以“线上监管+线下服务”的模式提供服务,老人及家属也能实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和相关体征数据。

数字技术的兴起,为“家门口”的养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家庭,萧山区通过安装门磁、烟感、气感、睡眠呼吸监测仪等“安居守护”套件,形成智慧养老呼叫中心24小时主动感知守护。目前,全区大部分80岁及以上孤寡、独居老人已纳入守护对象,注册量超过1.7万人、点击量58万余次,累计发现并处置居家安全隐患5000余次,入选省民政厅首批数字化改革优秀应用。

聚焦萧山老年人口规模大、“四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地域广、养老服务需求多等特点,萧山区民政局还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智慧养老信息化系统建设。该系统是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融合卫健等19个部门数据,集数据治理、应用协同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县级智慧养老系统,养老数字化改革打开新局面。


缩短“半径” 扩大社区养老“幸福圈”

“黄大伯,开饭咯!”临近中午,义桥镇“义孝大食堂”的工作人员敲开了田丰村84岁黄宪华爷爷的家门。为黄爷爷提供饭菜的“义孝大食堂”位于义桥镇智慧养老综合体内,是当地利用老旧厂房资源改造的“一站式”养老服务新探索。

“与城市社区不同,农村老人居住分散,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的用餐需求不是盖建一个传统意义的老年食堂就可以解决的。”义桥镇副镇长李琴说,基于这样的“痛点”,当地开启萧山区农村老年助餐中央厨房模式之先河,通过统一采购、统一制作、统一配送,集中为高龄、独居、困难老人提供送餐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义孝大食堂”也是义桥镇智慧养老综合体的其中一个“助餐场景”。在这个投资1000多万元,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养老综合体内,还将建起智慧养老大数据中心、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康养联合体、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并针对老年人,推出医疗保障、餐饮住宿、健身休闲、教育培训等各类服务功能,使农村养老服务功能更完善、服务更便捷、品质更高端。

“一餐热饭”的背后,正是萧山不断缩短养老服务半径的生动实践。

结合现代社区建设为契机,萧山区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现代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不断深挖存量空间,将助餐、日托、护理照料等功能集纳起来,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辐射社区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

作为萧山区首个城市拆迁安置小区的广德社区,也是一个典型的老年人社区。今年以来,社区通过探索“嵌入式”养老,打造了建筑面积约1080平方米的广德社区康养联合体,采用数字化治理模式打造“康复护理不出村、健康养老在社区”的数字驾驶舱,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实现“小病慢病不出社区”。

这样的探索,在萧山还有很多。数据显示,萧山区通过开展养老服务用房靶向补短,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面积11.52万平方米。实现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镇街级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双覆盖,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505家,其中示范型27家。通过打通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萧山区不断满足老年人助餐送餐、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等需求,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贴心、周到的养老服务。

“无论何种养老场景,最终目标都是积极回应老年群体及其家庭对共同富裕的新期盼。”萧山区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叶臻刚表示,从“满足刚需”跃向“品质养老”,萧山正在夯实“三边一云”养老服务,让不同场景下的老人都可找到匹配自身需求的细分养老服务,乐享晚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