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周[1]。在此期间,母体生殖系统、乳房、腹壁有着显著的变化,心理处于情感脆弱阶段,如得不到产后保健服务,容易发生产后并发症,
影响正常康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产后康复对于母体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在此期产妇身体功能恢复的好坏关系到她们一生的健康与幸福。探讨如何促进产妇在产褥期产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产褥期保健新模式是产科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2]。
1 产褥期妇女生理变化
1.1 生殖系统的变化[3] ①子宫复旧:胎盘娩出后,宫底在脐下一横指,以后每日下降1~2cm,随着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宫内膜再生,子宫体复旧,子宫约在产后6周恢复至未孕大小;产后哺乳者子宫底下降较不哺乳者快。②恶露:产后经 阴道排出的液体称恶露。最初3d恶露为血性,持续3~4d后颜色渐淡转为浆液性恶露,血性恶露的时间过长,表示子宫复旧不良。浆液性恶露持续约7~10d,以后逐渐变为白色恶露,持续2~3周干净;正常恶露持续4~6周,子宫复旧不 良,或子宫内有胎盘或胎膜残留时,出血多而且持续时间长。
1.2 乳房变化 分娩后开始有乳汁分泌,乳汁的质和量与产妇的身体状况、饮食、生活习惯及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营养充足、生活规律、精神愉快都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有利因素。
1.3 腹壁变化 腹壁皮肤受增大子宫的影响,部分弹性纤维断裂,腹直肌呈不同程度分离,于产后腹壁明显松弛,腹壁紧张度下降,需在产后6~8周恢复。
2 产褥期产妇心理变化
在产褥期,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产妇的心理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各种生理、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都可影响产妇的心情[4,5],如由于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因分娩和在医院睡眠不足而引起的疲劳;对出院后是否有能力抚养婴儿的焦虑;对自己失去魅力的恐慌;以及居住条件、家庭经济负担、夫妻感情、亲属的支持和帮助、产后医护人员照顾、产后康复情况等[6,7]。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在农村性别偏好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孩子的性别会影响产妇的情绪,以上各种因素不良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身体的康复,而且还会抑制乳汁的分泌,严重者会发生产褥期精神障碍[8]。近年来报道,产后忧郁发生率在国外大多在30%~75%之间[9],在我国,有21.5%~61.1%的产妇经历过产后情绪不稳和抑郁症[2,5]。大多数的病例需要医学专家的治疗,如果没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常可导致产妇自杀[10]。
3 “坐月子”习俗弊端及产褥期保健现状
我国传统的产褥期是在家大吃静养,俗称“坐月子”。出院后由于母婴保健知识的缺乏和一些陈规陋习,产妇要遵循一系列特殊的行为,如禁食吃水果、蔬菜,多吃肉;不洗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洗脚,不洗下半身等;不能下床走动;同时要紧闭门窗,防止冷风吹入等,使传统月子存在大量的健康问题,如产褥感染、子宫复旧不良、母乳不足、过度肥胖、精神焦虑、抑郁等。但“坐月子”的习俗,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还是很盛行。产褥期妇女的“健康”问题涉及到生理、心理、保健意识、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应该受到重视。但一直以来,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忽视了对产褥期妇女卫生服务的投入,基层卫生机构常不能提供必要的服务[11]。在我国,对出院后的产妇现有的产褥期保健模式,是通过产后访视及产后42d门诊检查来实现,其职责、作用存在局限性。根据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城市产妇产后保健率为46.4%~71%,平均访视次数为2.6次,农村产妇产后保健率为40.4%~61.8%,平均检查次数为2.1次,全国的产后访视率为53.3%[12]。除访视次数少之外,我国产后访视还存在着访视时间安排欠妥、访视技术欠熟练、缺少健康教育或者宣传力度不够,产妇满意度低等问题[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与保健需求也不断提高,她们不仅需要整个孕期及产时的母子平安,还需要产褥期高质量保健服务,产后母婴保健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许多医院与有关医疗保健机构也开展了母婴保健服务,对 产后康复方法做了相关研究报道。
4 促进产褥期产妇康复的方法
4.1 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在产后康复和催乳、乳腺管疏通中的作用 乐艳梅等[14,15]报道,产妇产后使用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通过电极对产妇乳房内部进行低频脉冲刺激,能够模拟婴儿吸吮,产生强度比婴儿吸吮高5~10倍的刺激,作用于乳房,使乳房结缔组织产生运动,带动乳头,调节神经放射功能,反射性地促进泌乳素及催乳素的分泌,同时改善微循环,使乳腺管通畅,使乳房肿胀,乳汁瘀积情况得到改善,使产妇自愿放弃人工喂养,起到支持促进母乳喂养的作用,为巩固爱婴医院提供保障。此外,在催乳的同时,可刺激子宫收缩,加速恶露排出,有利于产妇恢复。
4.2 “现代月子”有利于产褥期康复 彭学鸣等[16,17]研究报道,产妇在医院月子中心“坐月子”,环境安静,避免了多人探视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产妇由于得到充分的休息及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的照顾和每天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的指导,使产妇感受到分娩后的喜悦,精神放松,心情舒畅,保证了母乳喂养的成功。同时,通过健康教育指导,产妇产后子宫复旧好,恶露干净的时间比“传统月子”快。月子中心医护人员关心、体贴产妇,给予生活上的照顾,持续给予产妇生理、心理及情感方面的支持,产妇心情愉快,乐于与医护人员沟通、谈心,有利于降低产妇焦虑、抑郁的发生。
4.3 产后早期运动和形体训练对产妇形体恢复的影响 阴道自然分娩者应于产后6~12h后起床稍微活动,于产后第2天可在室内随意走动,并做产后保健操。据报道,科学合理的产后早期运动和形体训练指导,不仅能促进产后子宫复旧,预防痔疮、张力性尿失禁、膀胱膨出、腰骶痛等产后并发症,同时可恢复腹部肌肉紧张度,防止哺乳后乳房下垂;特别是早期形体训练,对促进产妇形体的恢复,预防产后肥胖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能满足现代女性爱美的心理需要[18,19]。
4.4 产褥期多种形式母婴保健延伸服务促进促进母婴健康 张缨等[20]报道,充分利用医疗资源,为产妇提供连续的多种形式的专业性的延伸服务,产妇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服务形式,产妇遇到问题,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通过咨询电话、发短信、网上交流等方式,得到母婴保健专家友善的帮助,获取低成本、高效率的母婴保健服务指导。根据需要也可以请母婴保健专家上门服务。通过为产妇提供连续的帮助支持,以及充满“人情味”的关爱,产妇对母亲角色的适应,产后康复及心理状况,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技巧掌握等 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综上所述,产褥期是围生期保健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妇女产后康复、新生儿健康成长及母乳喂养是否成功。现有的产后康复治疗均局限在住院期间进行,出院后缺乏有效、连续的产后康复治疗和指导,医院与家庭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满足家庭对母婴保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要求;医院是高水平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其功能与职责及服务理念应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把服务延伸到院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国内外对产后康复治疗向家庭延伸服务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探讨如何促进产妇在产褥期产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产褥期保健新模式是产科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85.
[2] 潘迎,武明辉,杨美英,等.产后保健质量评估与需求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1,16(2):89-91.
[3]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上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3-305.
[4] 张秀泉.产褥期保健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5):267-268.
[5] 戴钟英,蒋式时.重视妊娠和产褥期妇女的精神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工作[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2):721.
[6] Cunningham FG(著),段涛,等(译).威廉姆斯产科学[M].第2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68.
[7] 穆光宗,陈俊杰.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层次结构[J].人口研究,1996,3(20):25-33.
[8] Seyfried LS,Marcus SM.Postpartum mood disorders[J].Int Rev Psy-chiatry,2003,15(3):231-242.
[9] HalbreichU.The etiology,biology,and evolving pathology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3,28(Suppl 3):
55-99.
[10] Bommet MH,Arand DL.Insomnia metabolic rate and sleep restoraction[J].J Intern Med,2003,254(1):23-31.
[11] 郑金庆,张蕴,金辉,等.周至县1992年妇女围产期保健情况调查[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5,16(2):171-173.
[1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编.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第1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642-645.
[13] 陈利.产后访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1995,10(2):83.
·253·医学综述2008年1月第14卷第2期 Medical Recapitulate,Jan 2008,Vol.14,No.2
[14] 乐艳梅.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对产妇产后泌乳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2):204-205.
[15] 方媛.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在产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7):653.
[16] 彭学鸣,何坚庭,杨孜,等.产褥期保健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27.
[17] 汪锡文,彭学鸣.月子中心实施产褥期保健的实践[J].中国护[18] 邓敏,古剑雄.运动疗法对产褥期妇女的康复作用[J].现代康复,2001,5(8):101.
[19] 刘瑞贞,田丽文.产后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形体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3,18(11):859-860.
[20] 张缨,洪水玲,裘佳清,等.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保健延伸服务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49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