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情的爱,惠阳月嫂13825404095不是照顾孩子一辈子。
而是让孩子从小劳动,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具有责任感的人。
作者 | 可乐妈
前两天,看到了这样一则热搜:
点开一看,才知道:
原来是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学段为孩子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目标。
也就是说,以后一、二年级的孩子要学会参与简单的烹饪;
三、四年级的孩子要自己清洗鞋袜、内衣和书包,定期整理,掌握家庭常用小电器的使用方法;
五、六年级的孩子要体验工业生产的劳动过程,如木工、金工、电子等;
七到九年级的孩子则要能够对家用电器进行简单的拆卸、清理、维修等……
同时,教育部还规定了劳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于今年9月开始施行。
这就意味着,从此,劳动课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立课程。
然而,政策出来后,网上却有不少家长抱怨说:
“劳动课的要求太高了,万一耽误孩子学习的时间怎么办?”
“一个学生,每天好好学习就够了,荒废大好的时间学劳动有什么用呢?”
却忽略了,劳动对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独立自主、责任意识都至关重要。
正是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和一生的幸福。
多参与劳动
能够让孩子的成绩更优秀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院长朱莉在TED演讲中,曾经分享过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项研究“格兰特研究”。
这项历时75年的研究发现:
那种父母迫切期望孩子能实现的成功,通常不是来自于学校。
而是源自于童年时做过的细碎的,看似毫不重要的“琐事”,比如,家务劳动。
而且越早开始做,效果就越好。
看了这一研究,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火遍全网的“复旦女神”张安琪。
在复旦读本科的时候,张安琪就发表过5篇SCI论文。
随后,哈佛大学更是开出全额奖学金将她录取。
在留学期间,张安琪专注科研,发表了30余篇论文,并成功拜入了华人女科学家鲍哲南的名下。
难得的是,张安琪不仅学业优秀,其他方面也不差:
19岁那一年,她就成为了新东方最年轻的英语老师,短短一个暑假,就挣到了5万块钱。
她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教育。
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一样,张安琪家境普通,父母都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
但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张妈妈始终秉承着这样的观念:若要为孩子未来着想、成长负责,必须让孩子充分做好分离时的准备。
为此,张妈妈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让她参与劳动。
她经常对女儿说:
“你是这个家庭的三分之一,就应该干三分之一的活。”
从洗衣服,到择菜做饭,再到打扫卫生,父母都要求女儿一起参与进来。
在学习的间歇,抽出一些时间做家务,看似浪费了时间,但其实,这不仅能让孩子紧绷的身体得到休息,还能帮助孩子的大脑更好地调整状态。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收纳整理,训练了孩子的空间思维;
种花浇水,让孩子见证了生物的萌芽、生长和枯萎;
开火做饭,也蕴藏着化学反应的原理……
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家务琐事,让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飞速进步。
在劳动中学会自立
长大后才能走向独立
之前,有个小学老师晒出了一张自己和家长的聊天记录,让人大跌眼镜。
一位家长声称孩子是全家人的宝贝,“在家从不做家务”,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也不能安排他打扫卫生。
可实际上,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毫无自理能力的孩子,将来又该如何走向独立?
而一个被父母过度溺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不会感谢父母曾经的包办,还会心生怨恨。
一个名叫袁乔楚的亚裔男生,毕业三年后,始终没有工作,也没有朋友,还沾上了毒品,日常开销全靠国内辛苦挣钱的父母。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他并不是没有技能,或是学历不高。
相反,他天资聪慧,还是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生。
之所以会造成今天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像他自己在推特上写的:
“父母甚至没让我做过家务,我被宠坏了,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并没有什么好处。”
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则暖心新闻:
贵州六盘水,有个7岁的小男孩一放假就承包了全家人的饭菜。
从切菜到调味,再到颠锅,每一步他都做得有模有样。最终做好的饭菜端上桌,家人们也是连连称赞。
男孩妈妈告诉记者,儿子5岁时,曾一时兴起,提出想跟妈妈一起做饭。
没想到,尝试过后就喜欢上了这项劳动。
如今,他一有时间就跟着家人学做菜,现在已经能做20、30道菜了。
比起这个人人羡慕的“小神厨”,我更想为那个放手让他做饭的妈妈点个赞。
她不仅在孩子切菜时,全程在一旁看护,而且还明确表示:
“我想他是个男孩子,一定要学会独立。”
心理学家李中莹曾说:
“家长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养出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种爱,不是包办,不是替代,而是狠下心、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学会劳动。
毕竟,性格和灵魂的独立,才是一个孩子行走世间,最大的实力。
教孩子做家务的过程
也是一场爱的教育
辽宁省盘锦市前教育局局长魏书生曾在演讲中,掷地有声地说:
“本人当局长。
从明天开始大家回去落实:全盘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
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
一分钟也要做,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
看到有的家长不理解,魏书生解释道:
“某个人说自己爱祖国,爱人民,看不见摸不着。
他如果不爱自己父母的话,你说他爱祖国爱人民,100%是骗人的,用不着论证。
爱父母,挂在嘴边上说空话,那不是骗人的吗?
人一定要学会,用行动去心疼父母。能承担的家庭责任,从小承担。
一个孩子从小知道心疼你了,长大了他自然会心疼老百姓,心疼集体和国家。”
生活中,为什么有的父母倾尽了所有的爱,最终却只养出了一个没有责任感,也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其实原因很简单。
孩子小时候,父母舍不得用他,默默帮他承担了一切。
长大了,孩子的眼里自然看不到待洗的衣服和脏了的碗,反而嫌弃父母干活不够麻利,怨恨父母怎么还没做好饭。
前段时间,我经常能在抖音上刷到一位宝妈的视频。
她发了将近200条视频,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关于清理、打扫,以及给全家人准备一日三餐的。
她有一则置顶视频,拍的是自己5点起床,为全家人准备爱心早餐的过程。
然而,不少网友却在评论区留言提醒她:
“姐姐出门上学看见妈妈在做早餐,也不跟妈妈打招呼,弟弟连个碗都要妈妈拿,老公连张纸都要你拿给他。
感觉一家人都被你惯坏了,看不到任何感恩。”
“不知道你自己有没有发现,你全家人,包括你的孩子,都是坐好了,等着你去拿碗筷。”
自己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对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以为常,当妈的却丝毫不觉得有问题,而是回复说:
“我是那种闲不下来的人。”
事实上,父母的无微不至,不仅会让孩子失去体验生活的机会,还会让孩子变得麻木、冷漠。
而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都长不大,也学不会爱与付出。
今年两会期间,“网红校长”唐江澎曾提到:
“现在的问题是,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我们拧成一股绳都专注于知识教育,而缺失了其他方面。
而家庭教育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第一个就是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参与劳动。”
但什么年龄做什么劳动,却是大有学问。
《人民日报》曾发布过一份儿童学做家务年龄表,从9个月到13岁孩子要做的家务劳动都整理齐全了——
2岁以前
2岁前,可以训练孩子拿汤匙自己吃饭。
同时,还可以做一些关于“扔”和“取”的简单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身体平衡能力、大小肌肉群,从而促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育。
进入幼儿园前后
3岁后,孩子会进入“模仿敏感期”,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跟父母“抢着”做事情。
父母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做家务。
比如,叠衣服、收拾碗筷、给玩具分类、饭前摆好碗筷、清洗瓜果蔬菜等等。
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发现很多事情自己都可以做到时,也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陌生的环境,减少恐慌。
小学低、中年级(一到四年级)
上小学后,父母可以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尝试更多的家务。
像是每周打扫房间、整理好书包和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在父母的陪伴下煮饭和炒菜……
等孩子做完家务后,记得要送上真诚的表扬,肯定孩子的付出。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
等孩子再大一些,家务劳动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这时候,家长不用再刻意强调,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或者为孩子设置一些新的挑战,让孩子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如果父母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共读绘本。
比如这套《28天儿童自理能力养成系列》,通过故事,让孩子对家务产生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不是照顾他一辈子。
而是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让孩子一步步从懵懂无知的婴儿成长为独立、有担当的大人,充实自己的羽翼,并获得飞翔的能力。
毕竟,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点个「赞吧」,与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