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随着60后逐步进入老年期,惠阳保姆13825404095老龄化和高龄化加快趋势日益显著,由于99%的老年人都会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社区居家中的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失智的老年人长期照护的矛盾十分突出,是家庭最有心却无力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有效实施路径。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政府正在酝酿针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政策。此前,养老补贴通常只针对机构养老服务机构。
长期护理需要专业培训
从中国人民大学针对养老领域长期调研的情况来看,老人的照护是人民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重大民生工程,并需要社会、政府各级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要着力解决和优先解决的选项。
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了4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8.3%。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已经是养老服务中的重中之重。
而中国的养老机构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人才短缺。
2024年5月11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杨华表示:“目前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需求大、医疗服务人才不足、培训体系亟待完善等。”
从国际经验上看,英国最典型的模式就是在社区内,建成涵盖一个家庭的照护、看病、吃饭服务,还提供给家庭照护者的喘息服务和照护服务。
老龄化程度较深的日本形成了多层次的护理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是学校教育+专业资格认证,包括高中、高职、全日制大学和短期大学四种模式。
杨华认为,实现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良性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力。“需要稳定现有的护理人才队伍,确保其合法权益;优化护理人才培养机制,扩大注册护士、医疗护理员等职业范畴;完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改革现行培养体制;利用潜在人力资源发挥互助养老作用;健全正式、非正式养老照护者支持政策体系。”
老人照护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要建立健全老人照护服务的政策体系,既要解决谁来办、怎么办的难题,还要解决钱谁出、怎么出的问题,既要增强家庭非正式照料的功能,又要提升机构正式照料的能力,要坚持长短结合、循序渐进、综合施策和精准施策,科学界定政府和家庭的责任,激发家庭功能,同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切实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负担,提高家庭生育意愿,促进代际和谐,提高整体生活福祉。”
促进资金流向养老产业
按照目前的政策安排,在居家养老领域,社区将发挥重要作用。
前述专家认为,我们的服务体系缺乏稳定的筹资来源,利用率不高,资源不足,质量不高,没有足够资金,也会弱化社区在长护中的作用,导致提供服务的积极性下降。
目前已经有机构在社区养老领域进行试水。“华夏富旗拓展国际老年产业服务平台”是针对各种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服务的机构。平台主办方华夏富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宿国英表示,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确立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养老事业发展的任务要求,几年来我们围绕着“以满足老年人服务要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工作目标,以“大力发展全国老年产业服务平台”为工作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也尝试向新型的养老服务产业布局。北京海纳百川新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华夏富旗拓展国际老年产业服务平台”投资方之一。
宿国英介绍,“华夏富旗拓展国际老年产业服务平台”创新了中国老年产业发展新模式,同时完善了医疗综合产业链,用高科技产业带动公益养老,引导全国老年产业基地及涉老产品生产商加入服务平台体系,可进行产业及产品可追溯备案。实现老年产业社会化资源的高度融合与科学配置,并实现涉老服务及涉老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在中国老年产业领域打造高标准化诚信养老服务。
宿国英向记者表示,引入资金完成后,将在江西落地首个项目。
资金问题是很多养老机构共同面临的难题。
“我国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护理服务供给中存在需求撬动不足、供给资源闲置、供需匹配不精准等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吴明以供需结构为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进行了探讨,“当前的关键是解决筹资问题,为此需要在发挥政府一次性财政支持作用基础上,继续发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作用;尽快推广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不同的护理模式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尽快落实长护险的配套政策、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