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托,从“过好白天”开始 |15分钟生活圈养老服务调研惠阳保姆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4 00:31

图片

子女平时忙于工作,惠阳保姆13825404095白天,家中老人无人照看,想要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每个街镇的日间照料中心就成了一种选择。

和托儿所类似,社区内老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参与活动,晚上家人把老人接回家享受家庭生活。

理论上,日托模式结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既避免了机构养老的生硬单调,又能较好地照顾老年人,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敬老文化要求。

上海各街镇的日间照料中心内容比较齐全,有膳食供应、个人照料、保健康复,还有一些精神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老人们在一起,彼此有社交互动,也能排解孤独。

早在“十一五”规划中,上海就率先提出“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日托作为一种介于社区和居家之间的喘息式养老模式,既符合7%那一层面要求,又是90%居家养老成为可能的基础。

根据调研,目前申请日托的人,一般是高龄、空巢、独居,或生活自理略有困难、子女白天照看不了的老年人。

但是我们发现,2022年之后,街道常规日托日渐式微,老人申请数量明显下降。一个日托点,往往只照护着不到10个老人。

我们还发现,老人对被“托管”有一定抗拒心理

对常规日托来说,失能失智情况严重的老人需要24小时照顾,不适合日托。能够日托的老人身体情况尚可,大多可以自理。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白天的吃饭、活动、社交等问题而日托,那么当下有更好的解决方法——随着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日益丰富,社区周边的长者食堂、文体活动中心、口袋公园已经成为每个街镇的标配,还有如徐汇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邻里汇、杨浦区的睦邻中心、黄浦区的零距离家园等综合服务体融医疗、文体、便民、食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常规日托的内容可以被替代

日托热情不高的背后,其实也折射了时代的进步与养老模式的多元。据此,上海一些街镇已经开始探寻向专业型日托转型,比如针对认知障碍症、轻微失能失智的老人展开专门服务。

在日托现象本身之外,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上海这座特大城市的养老需求也在高速迭代,政府有限的资源如何更加合理、高效地运用?如何契合社区养老的真需求?

从城市精细化治理角度来说,进一步梳理信息、划分需求边界、统筹整合资源、高效合理设计服务内容,提供面向未来的更好的社区养老服务,我们或许到了重新思考的新节点。

近年来,上海的社区托养服务机构数量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化,日间照护机构逐年增加。

图片

我们考察了上海三个典型社区的社区托养模式,并试图从中找到老人们真正的需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调研心得】

日托模式转型与思变

★许多老人提出,希望与年轻人在一起“玩”。单独辟出的为老服务空间让一些老人感到不适,有的老人感觉“被遗弃”,有的老人“不服老”。反而社区大综合体更有吸引力。未来,为老服务如何设计,是否更加综合、混合,值得深思。

★针对活力、亚活力老人,日托变得可有可无。背后是一种时代进步。近几年,随着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日益丰富和完善,吃饭、文体活动、社交、健身等内容已经成为社区标配,散落在社区各处,无需日托集中提供服务。常规日托的定位逐渐尴尬。

★近年来,上海老年人口需求变化很快,社区养老资源也在不断迭代和升级中。有的社区为老服务功能彼此重叠、资源浪费,有的属于过渡阶段产品、定位尴尬,有的跟不上快速变化的新需求、新趋势。

★为特定人群提供专业服务的日托依然受到欢迎,成为社区老人的刚需。尤其是针对认知障碍症、轻微失能失智老人的日托,为家属提供了“喘息服务”,也是许多街道的转型方向。而其背后,离不开专业护理人才、专业运营团队,这一新趋势需要更多政策和资源支持。

★日托面临的转型和探索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下一步,从顶层设计角度,能否对老年人口信息建档后,进行需求划分、梳理排摸,进而整体统筹资源、合理调配,更高效、更精细化、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为老服务,探索一套“上海样本”?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