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台20条措施服务保障“老老人”惠阳保姆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2 18:31

聚焦强化兜底服务、扩大普惠服务供给等6个方面;新政将惠及约85.5万老年人,惠阳保姆13825404095包括69.8万“老老人”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日前,北京市印发《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和兜底保障、优化“老老人”服务设施功能布局、扩大“老老人”普惠服务供给等6方面,提出20条措施服务保障“老老人”。

  10月9日,北京市民政局召开媒体通气会,介绍政策整体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该政策将惠及约85.5万老年人,包括69.8万“老老人”和15.7万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

  亮点 1

  强化“老老人”兜底服务,加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供给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老老人”是指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包括高龄失能失智和高龄自理老年人。同时,为确保养老服务工作重点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北京市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也参照本政策执行。

  《若干措施》包括6方面20条措施。在加强“老老人”需求调查和兜底保障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建立“老老人”养老需求调查和分析机制,定期发布“老老人”服务统计数据和北京市养老机构平均收费价格。以北京养老服务“一网一端一平台”为依托,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服务和分析。

  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推动补贴津贴向“老老人”中的重点群体服务聚焦。强化“老老人”兜底服务,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需求,加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供给。发挥公办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实现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愿住尽住、应保尽保。

  同时,加强“老老人”权益保障,推广养老服务制式合同网签,防范和打击侵害老年人权益行为;开展“老老人”特别是老残共养家庭监护服务试点,探索意定监护实施路径,解决就医、养老、遗产继承等意定监护难题。

  亮点

  2

  养老服务功能不足地区通过置换、购置等加强服务供给

  关于优化“老老人”服务设施功能布局,《若干措施》明确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老老人”分布等因素,精准布局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开展老旧小区养老设施补短板行动,对养老服务功能不足的地区,采取置换、购置、租赁等方式加强服务供给。

  强化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统筹作用,构建以养老服务中心为综合枢纽,养老机构、养老驿站为延伸网点,专业服务商为协同网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协同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依托养老服务中心建立“老老人”需求实时响应、供给精准匹配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分布式、枢纽型、平台化养老服务网络,以多元化方式增加供给有效性;分层分类引入专业服务商,为“老老人”居家养老提供康复护理、就医陪诊、家政维修等服务。

  此外,加快补齐农村“老老人”服务短板,推进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完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养老驿站+邻里互助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亮点 3

  支持养老服务经营主体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在扩大“老老人”普惠服务供给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养老服务经营主体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高、能力强、规模化运营的行业企业;同时,优化养老服务领域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退出、要素获取、开展市场化服务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同时,推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主要通过政府提供设施、培育市场供给主体、完善服务供给网络、规范服务供给标准等方式,加强对“老老人”的普惠服务供给;按照“同质同标”原则,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为有需求的“老老人”提供更多的普惠养老服务选择。

  《若干措施》还提出,要依托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鼓励养老助餐经营主体多元化、连锁化运营,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打造智慧用餐场景,优化老年人支付方式;采取社会化助餐、邻里互助等多种方式,整合物业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外卖等相关力量开展送餐服务。

  亮点 4

  鼓励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针对完善“老老人”医疗服务供给,《若干措施》也提出了相关举措。一方面,完善医养结合对接机制,完善属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宁疗护机构与养老机构“握手”机制,支持以有偿签约服务等方式促进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签约合作服务;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医院之间的“老老人”紧急救治及快速转诊绿色通道,鼓励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在职称晋升、薪酬绩效等方面予以倾斜。

  另一方面,更好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用,健全老年人基础病等健康信息档案,优先为“老老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支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开展居家医疗服务。

  此外,优化医疗护理服务资源供给,立足实际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口密集区内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机构或增加护理床位;鼓励社会力量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机构。

  亮点 5

  引入智能水表等设备,线上守护老年人安全

  在推进“老老人”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将加强照护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家庭照护人员培训支持力度;完善“老老人”照护服务标准,规范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和服务工作。

  同时,加强对养老服务领域新技术研发、场景建设、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重点支持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推动涉老数据有序开放和合理开发利用,建立高龄独居、孤寡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生活数据异常监测预警体系,探索拓展一键呼等智慧养老场景应用,引入智能水表、智能燃气表等智能监测预警设备,线上守护老年人安全。

  在强化“老老人”服务改革组织保障方面,《若干措施》提出要进一步健全“老老人”服务保障统筹协调机制,发挥行业协会、慈善组织等各类社会主体参与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开展公益互助服务。

  解读

  北京市民政局:

  新政让“老老人”

  养老服务可感可及

  此次出台的20条措施有哪些亮点和创新之处?10月9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郭汉桥,他对此进行了解读。

  推动补贴津贴向重点群体服务聚焦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

  郭汉桥表示,亮点首先体现在优化“老老人”补贴津贴制度上,推动补贴津贴向“老老人”中的重点群体服务聚焦,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发挥公办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实现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愿住尽住、应保尽保。

  “同时,这一政策也聚焦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这是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织密养老服务网络的基础。”郭汉桥表示,《若干措施》聚焦“老老人”比较密集的区域,优先布局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其他养老服务设施,使养老服务供需匹配更加精准,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保障,让“老老人”的养老服务可感可及。

  在养老设施新建方面,《若干措施》明确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允许多个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设施指标整合利用,实现统筹规划、集成建设。在存量设施改建方面,制定相关操作办法,分类明确不同类型存量设施的改建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

  首次提出推动形成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

  郭汉桥介绍,该政策首次提出以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牵引,强化养老服务中心的资源统筹和服务调度功能、养老服务驿站的延伸网点功能、专业服务商的协同服务功能,推动形成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

  目前,全市发展了570多家养老机构、近1500家养老服务驿站,和2000多家养老助餐点,每个街道、乡镇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整合养老服务网络的过程中,我们将发挥好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枢纽作用、平台作用和对辖区养老服务资源的统筹调动作用,通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统筹整合辖区的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驿站和各类专业服务商,比如提供理发、修脚、家政、陪诊、康复护理等的专业服务商,最终形成养老服务生态圈。”郭汉桥表示。

  他还表示,此次政策最大的亮点,体现在深化“老老人”医养协同发展上。《若干措施》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提出要明确医务人员上门开展医疗服务的服务清单和标准,优化激励项目及分配结构;鼓励医务人员下沉基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稳妥推进人口密集区部分一、二级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或增加照护床位。“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比如可以发展一些护理机构,包括护理院和护理站等。我们还想引入一些其他的市场主体,比如用移动医疗车等资源提供流动式的医养结合服务,最终让老年人特别是‘老老人’就近就便享受到各类服务等,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