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
正成为很多上海老人养老的心愿与选择
如何实现?
上海在2019年推出了旨在深化完善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
的“家庭照护床位”服务
通过促进机构、社区与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向有服务需求的居家老人
提供家庭照护服务
更好地满足社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服务走在全市前列的黄浦区
近年在推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方面
也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三组护理人员上门服务
基本涵盖老人养老需求
家住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大林居民区的高阿姨,惠州保洁13825404095今年79岁了。她与老伴都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常年靠轮椅行动。两人相濡以沫,多年来基本生活都能自给自足。不过,随着年纪增加,两人的体力、精力渐渐不足,一些生活琐事开始变得力不从心。两人还患上了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每次坐着轮椅去社区服务中心配药、取药,感觉很是不便。
唯一的女儿常年在海外生活,两人的起居只能靠自己安顿。几年前,两人请了一位钟点工每天到家里帮忙打扫卫生,减轻了些许的家务负担。在街道、居委的帮助下,在家中建立了“家庭病床”,社区医生每两周会上门一次,为两人测量血压等生理指标,查看日常血压记录,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开出处方,如果病情进展异常,会建议去上级医院就诊。“家庭病床”解决了两人诊治日常基础疾病的问题。
这几年,担心两人腿脚肌肉日渐萎缩,医生要求两人要坚持居家康复训练,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延续机能。但因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帮助,两人无法在家完成康复训练;如果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又遭遇到出行难的老问题。能不能在家就实现高阿姨夫妇所有的养老需求?
2021年末,高阿姨夫妇申请了老西门街道的“家庭照护床位”(以下简称“家床”)服务。一年多以来,通过街道创新推出的“家床”和“家庭病床”的“两床合一”,两位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每天上午,“快乐颐养”养老机构的“家床”护理人员会准时出现在老两口家中。刚一来就为他们挨个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忙完后,再测量并记录下两人的血压,一切正常。根据老人的要求,有时候护理人员也会帮助他们打扫一下房间,或是洗菜、做饭等等。这一忙就是3个小时,天天如此。最近,上海入春了,高阿姨的老伴请护理人员给自己理了一个寸头,干净又清爽。
每周一,“家床”的专业护士会按照约定时间上门查看老人的身体情况。根据老人当周的身体情况,指导每日上门的护理员为老人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她还会让两位老人拿出社区卫生中心开好的基础疾病治疗药品,帮助他们将每种药物归纳到药品盒里。每天吃哪种、一次吃多少、什么时间吃,专业护士都归纳得清清楚楚,交代得明明白白。
每周三次,“长护险”服务护理人员上门。他们为两位老人提供助浴服务。高阿姨家的居住条件不错,房间宽敞明亮,卫生间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但对于坐着轮椅又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在没人辅助的情况下,洗澡好比登天难。“家床”的“养老顾问”为他们链接了“长护险”中的助浴服务。在专业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他们现在可以安全地在家洗澡了。
两位老人同时享受“家庭病床”的服务。每月两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会上门为他们开具治疗基础疾病的处方药品。拿着处方,需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取药,但在“家床”的加持下,高阿姨老两口不用亲自去,一个电话,打给“家床”的“养老管家”。“养老管家”会为老人提供“代配药服务”,准时将老人需要的药物取回。如果两位老人因病需要住院,“家床”的服务还将延伸到医院,“养老管家”会为老人安排专人“陪医”。
“每周至少有三组护理人员上门为我们服务,一切都是围绕着我们的需求转。”生活顺畅后,高阿姨越来越开朗健谈,她说,除去长护险补贴,享受这么多服务,每月两人只要自付3000元左右,平均每人1500元左右,“价格非常实惠”。
老西门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街道将“家床”和“家庭病床”进行了“两床合一”,功能与服务相互辅助,最大限度地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便利。比如,社区卫生中心的医生上门时会对“家床”护理人员的服务提供一些专业指导;老人如果需要住院,“家床”的“养老管家”可以帮助他们去对接医疗资源。
每月支付不到400元
解决老人最大的生活痛点
老人的衰老情况、家庭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的老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痛点,在“家床”中都能找到对应的服务。
家住黄浦区五里桥街道瞿溪路的厉老伯,七年前从青浦的大房子搬到了市中心的小房子。“以大换小”,只为了看病方便。厉老伯十五年前患上尿毒症,一周三次要到第九人民医院进行血透。每次血透近4个小时,加上路途遥远,太折腾,他便换了房。虽然现在住的地方离医院只要步行10多分钟,但随着他这几年病情加重,这段路对他来说越来越艰难。
早几年,妻子每次推着轮椅车带厉老伯去医院血透;但前几年,妻子去世了,厉老伯到医院就诊就成了难题。唯一的儿子在浦东新区上班,无法一周三次陪厉老伯就医。2021年,厉老伯申请了“家床”服务,首要想解决的就是就医难题。
“家床”的护理员根据厉老伯的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护理计划,包括就诊陪医、代配药服务与居家照护服务等。
记者采访这天,厉老伯刚刚从医院做完血透回来。当天一早7点,护理员就按照约定时间来家中接他。由于他住的楼房没有电梯,护理员扶着他,慢慢地走下楼,再用轮椅车将他推到医院就诊。在医院,护理人员帮他办理好透析手续,安顿好他进行治疗后离开,赶去其他老人家中服务。三个多小时后,厉老伯透析即将结束前,护理人员赶回医院,将厉老伯送回家中。护理人员每次还会帮他整理一下房间,减轻他的家务负担。一般一次陪诊过程在一个小时左右,每周厉老伯享受三次这样的服务,只需自行支付385元。享受这样的服务后,厉老伯觉得省力又省心。“每周安排的护理员都是固定的,对我就诊的流程很熟悉,在医院帮我跑上跑下,完全不用我操心。”
住在局门路的冯老伯则有着另一种生活痛点。今年85岁的冯老伯,7年前因脑梗留下了腿脚不便的后遗症,平时需要拄着拐杖。冯老伯年轻时身体很好,喜欢运动,因此患病后,他始终很自律,一直在家积极锻炼,希望能尽早恢复部分行走功能。三年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位医生告诉他,进行康复训练与肢体推拿按摩对其恢复行走功能有很大的帮助,也能缓解他的腿脚疼痛。
但要进行康复训练与肢体推拿按摩,需要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尽管只有步行短短十分钟的路程,但对冯老伯来说却很困难。他自己一个人走这段路要30分钟,走起来颤颤巍巍的,让人很不放心。冯老伯的子女不在身边,他的老伴身体又很不好,无法每日陪同他去社区医院。尽管内心非常期盼能得到康复训练与肢体推拿按摩,但为了不让老伴与子女为难,冯老伯并没有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议告诉他们。
几个月前,偶然间,他从街道的“养老顾问”处得知黄浦区正在大力推广“家床”服务,一下看到了希望。他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希望能有专业护理人员每日上门为其进行康复训练和推拿按摩。
很快,“家床”护理人员张菊英上门了。受过专业训练的她,细心地为冯老伯进行了康复训练和推拿按摩服务。冯老伯和老伴觉得这个服务很好,当即就进行了签约。“家床”的“养老管家”也定期上门,对冯老伯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帮助张菊英为冯老伯调整康复训练规划。
如今,张菊英每天上门两个小时,除了帮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和推拿按摩,也为其代取药品,减少老人外出走路的不便。享受“家床”服务三个多月后,冯老伯的腿脚比此前灵便了不少,腿脚疼痛的毛病也有所缓解。
目前,五里桥街道对享受“家床”服务的老人在前六个月给予每月500元补贴,再加上提供“家床”服务的养老企业的部分让利,冯老伯现在每月只需要支付385元。“这项服务是我真实需要的。以后没有政府补贴与企业让利,我也愿意自费购买这项服务。”冯老伯说。
围绕老人需求
“家床”服务精准切入
“福苑养老”是为黄浦区老人提供“家床”服务的一家企业。企业发现,“家床”服务中“夜间陪护”服务越来越热门,甚至成了“点单王”,点单量暴增。这意味着这一服务戳中了当下家庭照护中的痛点。很多老人的家属日夜陪护老人,非常辛苦,亟须有人“搭一把手”,让家属有个喘息机会,也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护。“福苑养老”已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调配,全力满足老人家中“夜间陪护”的需求。
黄浦区的“家床”服务,就是围绕老人的真实需求,精准切入、不断提升。
五里桥街道是黄浦区首批试点街道,率先在社区内推广建立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为了让“家床”服务包更贴近长者需求,街道运用“三会”制度,多次召集各居民区养老顾问及社区老年群体广泛听取意见,不断优化“家床”服务落地方案。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街道聚焦养老痛点需求、分析调研数据、梳理服务难点、优化服务项目,在原有40多类涵盖身体照护、医疗照护、日常照料、康复护理、认知症干预、生活管家等服务内容的基础上,推出居民呼声最高的五大功能性服务包,为社区长者提供家床基础服务包、家床照护无忧包、家床膳食服务包、认知症照护包、家床定制特需包等5大类服务包,根据老人不同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满足老人高频照护需要。
考虑到社区老人的支付能力和付费习惯,五里桥街道设计了渐退性政府补贴政策,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撬动社会力量为更多老人提供基础养老服务。自2021年8月,五里桥街道推出“家床”服务以来,截至2023年3月“家床”数量达338户,已是全市“家床”服务推进速度最快、建床数量最多的试点街道。
三年来,“家床”市场渐热。以五里桥街道为例,“福苑养老”负责人告诉记者,五里桥街道享受“家床”服务老人,其续签率超过40%。这说明社区长者对高品质居家养老服务有一定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记者采访的几位老人也表示:享受过“家床”服务后,觉得确实好用,提升了在家养老的生活质量,即便后期没有了政府的补贴,他们还是会自费来享受这一服务。
黄浦区也在助燃这个市场。目前,黄浦区民政局在各个街道推广“家床”服务,为让老人能够接受“家床”服务这一新鲜事物,各个街道根据辖区老人情况进行了政策设计,大多在老人享受服务的初期给予一些补贴,希望通过初期补贴的方式进一步培育“家床”服务市场。
不过,政府部门与养老服务提供方普遍认为,“家床”服务市场渐热,但要真正热起来,一些瓶颈还有待突破。
如,“家床”服务中“最后100米”的问题亟待解决。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满足老人的应急响应尤为重要。但仅靠现有养老机构、社会组织的力量,人力资源有限、供给跟不上。一些养老服务提供方建议,可以利用街道辖区内的闲置物业,设置24小时“家床”服务的微型工作站点,融合咨询受理、应急响应等功能,使老人能够24小时有事找得到人。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