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万失能老人,如何照护?惠阳保姆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3 10:50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数据显示,惠阳保姆13825404095截至2023年底,我国失能老年人已达约3500万,且数字仍在快速攀升。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超过8年,长期照护难题常让失能人员家庭在经济、心理上承受巨大负荷,“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象较为普遍。

然而,在社会性、专业性、多层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专业护理人员短缺,针对重度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不均衡,长护险覆盖面不足等问题依旧突出。如何有效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已成为国家养老事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IPP研究助理杨庭轩指出,建立经济上可承受、服务内容精准覆盖、专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期护理体系,不仅关系到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他从失能人员家庭实践出发,对当前长期护理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四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老年人群体规模急剧扩大,长期护理需求已成为家庭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失能老年人已达约3500万,占老年人总数的11.6%。学者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168万,到2050年将接近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7%。

失能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涉及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还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失能老人的护理往往伴随突如其来的健康变化,如意外摔倒、慢性病恶化或突发性疾病,这些事件加速了老人从部分自理到完全依赖的过程。

我国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基于WHO世界健康调查的理念,对“失能”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活动能力或生活能力的丧失或受限,是个体健康测量的重要指标。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失能老年人是指因年迈虚弱、残疾、患病、智障等而不能独立完成穿衣、吃饭、洗澡、上厕所、室内运动、购物等任何一项活动,即失去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


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失智老年群体 约有4500万人,多数长期卧床需要照护,而持证的养老护理员只有50万人。 图源:新华社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真实而普遍。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不仅涉及经济、时间与情感的多重压力,也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供给和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积极探索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政策支持、试点推进、服务供给优化等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推行医养结合模式、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等。

然而,在护理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护理体系覆盖不足、服务供给层次单一、专业人员匮乏等现状的困扰下,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当下的养老体系对失能老人的照顾依然“失焦”。


2024年2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2024年2月,《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版)》出台。 护理行业职业群建设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图源:新华社

家庭实践的困境:T先生的故事

失能的出现,在初始阶段都从最基础的“吃喝拉撒睡”开始发生变化,失能过程的起点通常是一些轻微但逐步显现的身体功能衰退,例如记忆的衰退、行动缓慢或平衡感减弱。这些变化可能被老人和家人认为是“正常老化”而忽视。期间突发事件(如摔倒、疾病或手术)常成为这一阶段的转折点。老人可能突然失去自理能力,甚至需要长期卧床。

同时,触发加剧的身体机能的全面退化(如吞咽困难)更要求开始辅助进食、排泄、翻身等完全依赖护理。老人失能的过程往往经历从轻度丧失到完全依赖的逐步递进,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变化。

T先生的家庭在照顾失能母亲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适应的复杂过程,深刻反映了失能老人护理的多重困境,也为探索长期护理体系的优化路径提供了典型样本。 这个过程是一场意料之内的逐步失去自理能力的结果却又猝不及防的迅速身体机能衰退的变化。

失能过程常常以看似是微不足道的症状开始。T先生的母亲最初表现为小便失禁,但老人出于羞耻心和自尊,不愿使用成人纸尿裤,坚持依靠自己的能力处理,直到母亲不慎在浴室的滑倒,家庭才意识到情况逐渐超出控制。

在这个阶段,T先生逐步购入纸尿裤、轮椅、辅助便具劝导母亲使用,此时整个家庭开始关注老人的身体衰退的进程,母亲也开始适应非完全自理的生活。

然而,2022年又一次意外摔倒,让90岁高龄的母亲不等不接受髋置换手术,摔倒事故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在术后康复阶段,母亲因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逐渐丧失了下床行走的能力。这一次摔倒让她的身体承受了更多的伤害,随着母亲逐步从轮椅生活过渡到完全卧床,让失能护理的难度再次升级。

失能护理的复杂性不仅在于身体照护事务的琐碎与繁重,还在于康复护理的复合性。

T先生最初安排妻子负责母亲的日常护理工作,但很快发现,只靠单个家庭成员的努力远远不够,照顾母亲与处理家务的双重压力让妻子身心俱疲,不得不寻求外部帮助。于是,在母亲首次住院后,T先生决定从医院雇佣一位全职住家护工来承担主要护理工作,即便如此,照护过程中的问题仍接踵而至,护工的加入并未完全缓解护理的窘况。

一方面,护工的技能有限,尽管护工可以解决一些基础性的护理需求,例如翻身、擦身和清洁,但专业知识的缺乏让护工难以察觉并应对一些微妙的健康问题。比如,母亲出现痰堵塞或皮肤疱疹时,护工常常无法及时发现和识别,更难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或处理。

另一方面,护工的工作模式往往是机械化的,专注于完成擦身、喂食基本护理任务,却无法提供,例如促进肌肉运动、进行意识提醒或协助恢复认知功能这类更高层次的康复护理支持。


数据显示,我国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图源:新华社

更加突出的挑战来自医疗与护理的衔接缺失。

母亲2024年初因发热住院后,由于母亲血糖高且脑退化,身体状况复杂,医院对于这类患慢性病的失能老人的接收意愿并不高。又因为老人长期卧床不能轻易移动,无法通过普通门诊获得诊疗,只能通过120急救车进入急诊流程。但急诊的流程只能优先解决发热的问题,在退热之后医院也因床位紧张等理由建议母亲尽快出院。

出院后,医院的支持几乎完全消失,T先生幸好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相关的医生和护士来解决更换鼻饲管、清理褥疮伤口这类专业程度高的护理问题。虽然医生和护士能解决这种即时的问题,长远来看这种医疗关系完全依赖私人渠道联系的,而不是医院正规转接,是不稳定的。

事实上,放眼千万失能老人的家庭中,T先生的母亲是幸运的。T先生家庭在面对完全失能的母亲,他们拥有充足的财力雇佣全职护工,减轻了家庭成员的直接照护压力;同时家庭人手充足,能够与护工轮替分担护理责任,避免单一照护者因过度劳累而精疲力竭;家人有足够的时间参与陪伴,不仅为老人提供了情感支持,还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弥补护工专业能力的不足。

此外,T先生的社会关系也具备较强的应急应对能力,能够灵活调动资源处理突发状况,保障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的质量和老人的生活安全。这种财力、人手、时间和应对能力的结合,使他们能够在失能护理中形成高效的协作体系,为母亲提供了尽可能全面的支持。

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痛点:

T先生家庭的经历揭示了当前我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体系中的几大核心痛点:长期家庭负担、服务支持断层、专业能力欠缺和心理支持缺失。这些问题不仅是个别家庭的困境,更是我国护理服务体系亟需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1. 长期护理的家庭负担

T先生的家庭虽然具备相对的财力和人手优势,但仍需面对失能护理带来的巨大经济和心理负担。以T先生家庭为例,仅护工的月支出就高达6000元,除此之外,医用耗材、药品、辅助设备的费用也持续增加。

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照护失能老人常常意味着家庭其他成员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长期护理保险的缺位,使得家庭在面对失能护理需求时只能通过自费或社会捐助来解决,这无疑加重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负担。


我国从2016年开始试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已覆盖全 国49个城市,共1.8亿人参加长护险,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了待遇。图源:新华社

况且,高额的护工费用仅解决了基本护理需求,以金钱置换了家人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但并未消除。家人仍需分担责任,尤其在护工无法胜任的情况下,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同时,家庭心理压力也显而易见,家人目睹母亲从自理能力逐渐丧失到完全依赖的过程,对家庭关系造成了深远影响。这种多方面的负担在资源有限的普通家庭中更为严重,可能导致照护者身心俱疲。

2.服务供给的不均衡与断层

T先生的母亲几次就医的经历凸显了失能老人护理过程中多层级服务的脱节。作为一位失能老人,她的护理需求是复杂且高频的,比如导尿、鼻饲管更换和褥疮处理,这些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和长期的医疗支持,但现有的医养结合模式很少涉及这些“重护理”领域。

医院倾向于“快进快出”,急诊抢救完便匆忙出院,完全忽略了失能老人需要的持续护理支持。而社区医疗机构又缺乏能力去承接这样的任务,最终让家庭成为实际的护理主体,却没有得到任何专业的培训和支持。

T先生尝试通过朋友介绍这种私人关系来寻找合适的社区医生或护士,来解决母亲的导管更换和褥疮处理问题,但这些服务没有常规化,更多依赖家庭自身的资源调动能力。社区层面的护理支持缺失,导致家庭成为护理重心,而家庭却不具备足够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来应对复杂需求。

现有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更关注相对健康或部分失能的老年人,而不是完全失能的老人。T先生母亲的重度护理需求无法通过社区养老驿站或普通医养机构解决,导致护理服务在实际需求上的供给缺失,尤其是高强度、长期性的护理服务。

这样一来,医养结合看似为老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但实际上却停留在相对轻度的照护范围内,而真正需要帮助的完全失能老人,反而成为了被忽视的群体。


许多护理院、养老院等难以满足高龄失能老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的需求。图源:新华社

3.专业护理人才的缺乏

护工和社区医生是长期护理服务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医疗系统内的人力资源匮乏都难以满足医院之外普通家庭复杂的失能护理需求。

家政市场里常见的护工更多依赖经验而非系统培训,缺乏康复、心理支持等高级护理能力,这不仅增加了护理风险,还让家庭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社区医生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往往无能为力,甚至回避相关工作。

家庭成员虽然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一些基础照护,但缺乏系统的护理培训,无法独立应对导尿、鼻饲更换等专业操作。这种知识匮乏让家庭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更加无助。

失能老人出院后本应由社区医疗服务接续护理,但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人员和资源,难以满足高需求护理的标准化服务这种不足让家庭必须自行解决护理问题,极大增加了负担。

针对当前长护体系困境的一些建议

结合T先生的案例,政府和社会如何回应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痛点,以下是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缓解当前护理体系的困境,提升服务质量和覆盖能力。

1.减轻长期护理的经济负担

(1)完善当前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加快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全国覆盖,为失能老人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覆盖护工、医疗耗材和辅助设备费用,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

(2)实施分级补贴政策:针对不同失能程度的老人提供差异化经济补贴,重点倾斜低收入家庭,覆盖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避免因经济困难导致护理质量下降。

(3)鼓励企业福利计划: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失能家庭成员护理补助计划,支持雇主为员工提供弹性工作时间或护理假期。

(4)推广“喘息服务”:为照护者提供短期休息的替代服务,由社区或社会机构提供临时护理,缓解家庭成员因长期护理产生的心理和身体压力。

2. 优化护理服务供给,打通断层

(1)构建医院、社区、家庭的联动机制:建立出院后护理服务衔接平台,在失能老人出院时,医院需与社区医疗机构或家庭进行护理交接,提供详细护理计划和支持信息。

加强社区服务能力,扩充社区医疗机构的功能,配备专业护理人员,提供鼻饲管更换、导尿和褥疮护理等服务,成为家庭护理的强力补充。推广区域性医养结合中心,针对重度失能老人建立专门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医院和家庭之间提供过渡护理。

(2)提升服务覆盖范围:在政策制定时倾斜资源,关注重度失能老人和偏远地区家庭的需求。对于因行动不便无法前往医疗机构的老人,推广移动医疗服务,提供上门诊疗和护理服务。

(3)推动医养结合体系升级:将医养结合模式扩展至重度失能护理领域,增加专业医疗资源的投入,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设立标准化服务内容和流程,确保从医院到社区再到家庭的服务无缝衔接。

3.加强护理人才培养与专业化发展

(1)扩大专业护理人才队伍: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长期护理相关专业,培养更多掌握康复护理、心理支持和重症护理的专业人才。

加大护工的专业培训:为现有护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课程,提升其在导尿、鼻饲和褥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和沟通技巧培训。完善职业发展体系:建立护工职业晋升机制,将薪资水平与专业认证挂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护理行业。

(2)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护理能力:加强社区医生的护理技能培训,确保其能够应对复杂的护理需求。推动社区医疗机构和医院的合作,派遣专科医生定期支援社区,为失能老人提供更专业的护理支持。

(3)推广护理知识普及计划:开展针对家庭成员的护理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基础护理技能,提升护理质量。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出失能护理知识在线课程,方便家庭成员随时学习。

4.关注失能老人的心理需求,强化心理支持

(1)建立心理支持体系:在社区和护理机构内配备心理咨询师,为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开展失能老人心理健康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抑郁、焦虑等问题。

(2)推动家庭心理健康计划: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心理健康培训,帮助他们理解和支持失能老人,缓解因护理压力引发的家庭矛盾。为长期护理家庭提供定期的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服务,避免因长期护理导致家庭关系恶化。

(3)加强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区建立失能老人及其家庭支持小组,促进照护者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互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志愿者服务网络的建立,为失能老人提供陪伴、精神慰藉等支持。

T先生家庭的经历,折射出许多家庭在照护失能老人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提醒人们关注失能护理体系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建立一个经济上可承受、服务内容精准覆盖、专业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期护理体系,不仅关系到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通过逐步完善政策保障,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护理专业化水平,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失能老人创造更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同时为每一个努力支撑的家庭减轻负担。

参考文献:

[1]总报告起草组,李志宏.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J].老龄科学研究,2015,3(03):4-38.

[2]钱军程,陈育德,饶克勤,等. 中国老年人口失能流行趋势的分析与建议[J]. 中国卫生统计,2012,29(1):6-9. DOI:10.3969/j.issn.1002-3674.2012.01.002. Qian JC,Chen YD,Rao KQ,et al. Trends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n disability of China mainland aging popul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J]. Chin J Health Stat,2012,29(1):6-9. DOI:10. 3969/j.issn.1002-3674.2012.01.002.

[3]潘金洪,帅友良,孙唐水,等. 中国老年人口失能率及失能规模分析-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4):3-6. DOI:10.3969/j.issn.1007-032X. 2012.04.001. Pan JH,Shuai YL,Sun TS,et al. Analysis on the disability rate and scale of Chinese elderly-based on the 6th China Census[J]. J Nanjing Coll Populat Program Manage,2012,28(4):3-6. DOI:10.3969/j.issn.1007-032X.2012.04.001.

[4]成前,郑保丰,李月.我国失能老人照护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社会,2023,39(03):27-38.DOI:10.14132/j.2095-7963.2023.03.003.

[5]赵晓雷.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演进、现实效果及发展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24,41(08):13-16.DOI:10.14055/j.cnki.33-1056/f.2024.08.024.

[6]曹纳纳,王欣,孟亚.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及老年人综合照护的实施现状、机遇与挑战[J/OL].中国医学伦理学,1-11[2024-11-22].https://kns-cnki-net.webvpn.scut.edu.cn/kcms/detail/61.1203.R.20241009.1445.007.html.

本文作者:

杨庭轩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研究助理 政策分析师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杨庭轩的文章


出口俄罗斯,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何机遇与挑战?

数字开放治理,除了开放还要做什么?


中国的“制造业之痛”,如何化解?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