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奶奶们登上央视。
5月8日,惠阳月嫂13825404095CCTV-12社会与法频道《夕阳红》栏目专题播出《夕阳红——社区里的共享奶奶》,长达27分钟的时间里,深度聚焦鄞州区东钱湖镇清泉社区“共享奶奶”志愿团队。
“共享奶奶”何以多次引发全国关注?这场爱的双向奔赴又如何能够走得更远?
一
听到央视要播出“共享奶奶”,社区里的奶奶们早早就守在了电视机前。
看着电视里自己的故事,有的奶奶露出欣慰的笑容,有的奶奶拿起手机记录,也有的奶奶笑中带泪。
图为奶奶们共同收看央视节目。
袁佩君是此次走进央视演播室的“共享奶奶”志愿团队代表,也是社区里最早帮忙接送孩子的“初代奶奶”,是这一爱心行动的起点。
2018年年底,在得知外孙的同学笑笑遇到了接送难题后,热心的袁奶奶开始帮忙接送,这一接就是五年多。
因为袁奶奶的善举,两家人处成了一家人,笑笑亲切地喊她“外婆”,她也像亲外婆一样疼爱着孩子。
之后,在袁奶奶的带动下,又有新的奶奶加入。2019年,社区组织牵头开展“共享奶奶”志愿互助服务项目,结合“一老一小”,以5人轮班制的形式义务帮当地的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
每个上学日,这些身穿红马甲的奶奶们都会到幼儿园、小学门口,高举接送牌等待孩子放学,风雨无阻。
五年多时间里,“共享奶奶”们一共护送了600多个孩子放学。孩子们可爱的笑脸丰富了奶奶们的晚年生活,双职工家庭的孩子,也多了一群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奶奶”。
从一个人到58个人,背后还有200多名社工和志愿者,“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伍越来越壮大,志愿服务总时长超22000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接送近50个孩子。
“我有一个外婆,她不是我的亲外婆,但她是我遇到过的最美的外婆。”“您辛苦了,我爱你。”“每次和奶奶们在一起,我都觉得很温暖、很开心。”……节目里,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声声感谢是对她们最大的认可。
“共享奶奶”,共享的是人间温情。
二
其实,这不是“共享奶奶”第一次登上中央媒体。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每日电讯等央媒微信公众号都曾发布过“共享奶奶”的事迹,每一次相关新闻发出都会刷屏网络,不少网友在留言中“实名羡慕”:“这样有温度的志愿者真的很棒”“希望我们小区也能拥有”“这样有利于社会的优秀公益项目建议在全国推广”……
为何“共享奶奶”会多次引起千万网友关注?
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互助系统的“痛点”问题——双职工家庭孩子接送照护难。
以东钱湖镇清泉社区为例,13周岁以下儿童家庭达到428户,其中有372户家庭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接送孩子,占比高达87%,孩子日常接送和陪伴成了他们的烦恼。
长辈无法帮忙接送、接娃与工作之间难以平衡、靠谱的托管班一班难求……这些现实问题让双职工家庭孩子的接送照护成了大问题,甚至成为一些双职工不敢生娃的一道鸿沟。
“共享奶奶”的出现解决了这样的尴尬。
孩子放学被奶奶们接到社区妇儿驿站,在这里,不仅有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奶奶们还会耐心陪伴、讲故事、辅导作业,甚至教给孩子非遗制作、钢琴弹奏、剪纸艺术等技艺。
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又充实的时光,远在工作场所的家长们也很踏实安心。
图为“共享奶奶”接送孩子放学。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共享奶奶”在破解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难题的同时,有效缓解了部分老年群体价值无法延续、情感无处依托、时间无处度过的焦虑状态,发挥了她们的余热。
更让人暖心的是,日常相处中,孩子能够将快乐传递给这些老人;奶奶们生病时,孩子们的父母争着开车带她们去医院治疗;社区还给了“奶奶们”一系列志愿者礼遇,包括居家养老、上门送餐、陪护就医等服务。
社区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老一小”的互助,让整个社区涌动着一股暖流,更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亲情,爱在双向奔赴。
“共享奶奶”的善举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许。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教授何镇飚认为,“共享奶奶”接送孩子,体现的是社会自我调节的一种民间智慧,反映出民众的部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
有些地方会诞生大量阶段性的、短期的大学生兼职,宁波的一些社区也适时推出过“官方带娃”模式,但这种特殊时期的应对举措,并不能解决居民的日常需求,于是“共享奶奶”应运而生。
“共享奶奶”是宁波、鄞州文明城市的产物,是市民互助的成果,是被市民自发填补的服务空白。
央视《夕阳红》专题栏目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读书节目主持人、全国十大读书人物贺超说,“共享奶奶”这种角色的转换是从小我到大我的体现,这不仅是一个公益项目,还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奶奶们的行为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暖,这是“共享奶奶”的魅力。
三
大手牵小手,一头是白发,一头是孩童。
“奶奶”这一身份从固有的家庭情境中走出来,为更多孩子所共有。
于家长们而言,接送照护难题迎刃而解;于奶奶们而言,在发挥余热中找到了自我价值;于社区而言,形成了社区自主的“老小”互助模式,也让更多社区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共享奶奶”火出了圈,但在鼓励和赞许中,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接送过程中会有安全问题吗?一旦发生磕碰等意外,奶奶们的善意如何得到尊重与谅解?
“共享奶奶”志愿服务团队做了一些尝试。
为了保障孩子们放学的安全性,社区、学校、交警多方联动,打造了一条“最美上学路”,社区退役军人等其他力量也加入到“共享奶奶”志愿服务中,共同开辟“绿色放心路”;为了规避纠纷、让“奶奶们”没有后顾之忧,社区与家长签订了“爱心公约”,让爱在规则范围内流淌……
图为“共享奶奶”陪伴孩子。
未来,“共享奶奶”如何走得更远?又该怎样更长久地将这份爱心传递和延续下去?
“共享奶奶”志愿服务可以考虑进一步延伸与升级。
社区内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家门口的青少年宫,也有社会组织阵地、教培机构场所等空间,志愿服务项目可以融入这些阵地,运用社会资源和力量,为孩子们提供学习辅导、活动开展、教育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拓展社会共建的全新场景,续写“共享奶奶”放学接送的“后半篇文章”。
“共享奶奶”积极投身于社区服务,无偿替家长们接送孩子、陪伴孩子,她们的善举也应该得到“爱的回馈”。
现在,奶奶们的年纪普遍在60岁至70岁,她们也有力不从心的一天。如果能采用“时间银行”的方式,把“共享奶奶”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等她们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也能得到社区志愿者们提供的服务,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奶奶们”的积极性,吸引更多银发志愿者加入其中,让这项互助社会的探索具有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甬派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