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9月25日举行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成就专场上获悉,惠阳月嫂13825404095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和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本市正逐步完善老年人民生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新时代首都老龄事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1 加强顶层设计 北京老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老龄事业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北京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老龄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深改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政府各部门出台配套措施,为老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这些政策措施,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北京模式”。
2 坚持以人为本 老年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稳步提高
逐年提高养老金水平。本市连续第32次增加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全市330余万退休人员,使他们更好地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普惠性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以及其他各类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为一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全体老年人。
关注特殊困难老年群体服务保障。统筹实施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高龄老年人津贴等制度。出台实施困境家庭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补助政策,确保有入住机构需求的经济困难“老老人”住得起、住得上养老机构。
3 紧贴服务需求 创新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依托市场主体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布局建设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制定“两指引一方案一协议”,形成区域建设、验收、效能评估管理闭环,截至9月20日,已完成验收60家,其余40家的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针对“老老人”和重度失能失智老年群体照护难题,组织市场主体推出24小时普惠居家护理服务套餐,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近1800单。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今年计划建设2000张床位,目前各区已建成将近6000张,累计建设运营2.2万张。完善助餐服务体系,推动城六区51家400平方米以上养老服务驿站转型升级、开办社区餐厅,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25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累计服务老年人12万人,提供助餐服务2788万人次。累计为1.2万老年人完成了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
搭建全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及配套小程序,汇集全市养老机构、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助餐点、养老人才、志愿服务、京津冀养老等海量养老服务资源,形成养老地图,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查”,服务信息“一网展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诉求“一网通答”,日均访问量4.5万人次,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
狠抓养老服务质量。连续多年深入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安全隐患集中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累计网签7.04万份,基本实现在院老年人全覆盖,从源头上有效防范大额预付费和非法集资等风险。
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在北京养老服务网设置“京津冀养老”板块,搭建线上供需对接平台,展示北京优质养老机构575家,展示津冀优质养老机构51家、优质养老项目58个。建立京津冀养老协同专题工作组机制,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政策协同、项目协同、人才协同、医养协同、区域协同和行业协同。
4 倡导友好理念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开展全国性、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先后有93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智慧助老”行动,根据老年人就医、出行、社交、购物等智能手机重点使用方向,持续开展300余场“我教老人用手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活动,逐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连续14年开展“孝星”“孝顺榜样”评选命名活动,已在全市以市政府名义命名“孝星”5.9万名,命名“孝顺榜样”140名。每年的“敬老月”期间,组织开展全市范围内敬老爱老助老系列活动。
创新老年人权益保护服务模式,面向高龄、失能、独居、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开展权益保护服务,帮助行为能力较弱的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解决委托代理以及监护问题。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连续多年开展老年人防诈骗专项行动,增强广大老年群体识骗防骗能力。
助老志愿服务蓬勃发展,深化助老志愿服务模式,全市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各类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推进老党员先锋队、老干部宣讲团、“三新”组织党建指导员队伍建设,引导老干部发挥优势参与社会治理。“京彩时光”志愿信息平台上线一年来,持续助力为老志愿服务,累计注册志愿者4467人,累计服务老人9.43万人次、服务时长2.6万小时,助老志愿服务形式多样,志愿者数量稳步提高。
5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老龄产业事业协同发展
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大力培养专业养老企业和机构。政策供给方面,加强政策保障与支持,通过调整优化政府补贴结构、补贴方式和补贴方向,以发挥有限财政补贴的杠杆效应来撬动整体养老服务市场。产业布局方面,围绕失能照护、医养康养、康复辅具、适老化改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养老服务主体产业、关联产业和衍生产业,一体化发展覆盖“产、学、研、销、用”上下游产业链。设施建设方面,在确保空间布局合理、交付设施符合标准的前提下,由政府无偿提供设施,帮助市场主体从重资产运营当中解脱出来,改变市场主体投资养老回报周期长、运营难度大、发展举步维艰的局面,让他们轻装上阵,专注于提供普惠型养老服务。行业监管方面,聚焦安全质量和行业发展秩序,完善源头监管、过程监管、绩效监管机制,实现养老服务行业的良规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