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惠州保洁13825404095“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
日前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规划》指出了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等五方面的具体任务,给中国特色老龄社会治理开出了“良方”。
夯实财富储备,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已实现“十五连涨”。截至2018年,已有2972.3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74.8万老年人享受护理补贴,521.7万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3万老年人享受其他老龄补贴,老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使老年人增添了安心养老的底气。
与迅猛的老龄化相伴而来的是经济活力的降低,养老及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经济增长压力加剧。近几年,养老基金账户“空账”及可持续性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正不断加速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020年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人口老龄化是重大经济问题,当前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军认为。
《规划》提出,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划聚焦发展与分配,提出做大并分好经济蛋糕,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根深本固,抓到了问题的‘牛鼻子’。”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表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教授郑秉文则建议,“要高度重视人口和养老金制度的预测工作,重视多层次混合型社保体系建设。”
深挖人才红利,提高劳动力资源有效供给
《规划》提出,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顾严表示,“这是向人才要红利,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重要举措。”
仅就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问题,许多地方已通过就业补贴、落户、免费培训等方式吸引就业,壮大养老护理服务队伍;我国去年还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拓宽了养老护理员入职门槛,增加了对护理员技能的要求。
老年人本身也是一支重要的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国接受老年教育和老年社会参与的人数逐年增加,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渠道逐渐拓宽。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类老年教育机构近8万所,通过各种形式接受教育的老龄学员有1300余万人,许多医学、农学等方面的老专家通过“银龄行动”发挥余热助脱贫,还有一部分低龄老年志愿者关爱帮扶高龄老人,通过互助养老有效增加了养老服务供给。
优化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
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的需求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规划》提出,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3.26万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57万个,各类养老服务床位合计754.6万张。
在健康服务方面,国家卫健委去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目前已有12个省份启动失能老人综合评估及健康服务试点,已有4000家医养结合机构,2.5万对医养结合签约合作单位,1600个城市社区、320个农村行政村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76个市(区)开展安宁疗护试点。
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表示,“《规划》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提升公民老年期的健康素质和全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最大程度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年限,缩短死亡之前的失能或残障寿命,减轻社会和经济负担,提高老年人晚年幸福指数。”
加码科技创新,提升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应对老龄化,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科技创新,激活发展的动力机制。
《规划》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此举有利于对冲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李志宏说。
产业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势必将增进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规划》也提出要加快老年相关产品和服务科技研发。李志宏认为,“这些举措有利于节省健康养老服务的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强度投入,提升服务效率,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健康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供需结构失衡、劳动密集型养老服务方式的最佳选择。”顾严表示,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社会参与水平将有显著提升。
推动良治善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作出明确部署。推动良治善治,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是老龄社会治理的基础。
《规划》提出,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础,地方性条例为实施路径的老年人权益保障防线,明确了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权利义务。
《规划》还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对此,顾严认为,《规划》“聚焦全民意识提高和全社会自觉参与,为老年人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更有效的家庭支持和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全国老龄委、中国老龄协会已连续10年开展“敬老月”活动,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2018年起开展的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正不断推向深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意识不断增强。郑秉文建议,“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的国民教育工作,在宣传上下功夫,让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纳入教科书。”
步入老龄化社会20年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上守正创新、勇往直前,并仍将继续描绘好老龄社会治理新蓝图,助推“中国之治”展现出更加长久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