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缺陷
2020-07-21 16:25
导语:
居家养老服务最早是面向“三无”老人的,惠阳月嫂13825404095后来逐渐扩大到需要居家看护服务的全体老人。在我国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因为有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一种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护工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目前北京、上海、武汉等地都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一种适合本地居民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但就全国而言,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独特优势在于整合家庭和社区养老资源,提供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上门服务而受到社会和老人的认可,然而在实践中却遇到了一些问题。
目前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的流程是:老人先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或者社区居委会提出服务需求,然后这两个部门派人上门服务,然后社工提供服务并返回社区照料中心或者居委会备案记录。
且不说老人向上述两个机构提出服务需求的过程可能出现不便,即使老年人顺利提出服务需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也得有足够的人手和适当的时间安排社工上门服务,而这在现实中是常常出现的问题。
同样,护工和养老志愿者开展上门服务也需要老人详细的养老需求数据,倘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能提供辖区内老人的详细服务需求,他们的工作也很难有效开展。
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和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之间存在信息交流的障碍,信息沟通不畅、不及时致使双方的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致使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很难得到及时、快速的满足,造成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
(二)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窄,内容少,精神关爱缺失在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中,无论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还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服务的类型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方面,这其中又以送餐、洗衣、拖地等基本服务为主,缺乏提供健康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
在实践中,一方面,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缺乏对每个老人身体健康指标以及精神慰藉需求的有效衡量和详细了解,传统的账簿式记录方式很容易将老人仅有的身体数据遗失,在记录老人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很不方便,而且很难快速有效地查询以及传递给每位护工,从而很难精准地提供健康管理和精神慰藉服务。
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健康护理和精神慰藉的需求日益提高,然而他们又不能将这些需求一次性传递给今后要来服务的每一名护工,常常是换了一个护工后不得不把自己的情况再叙述一遍,不仅加重了护工的工作难度,也给老人带来了很多不便。主要原因在于社区日间服务中心以及护工服务的老人众多,缺乏对辖区内每位老人精神需求的详细了解和记录,老人个性化的精神慰藉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
(三)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难以衡量,管理效率较低在现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除了在晚上及部分假期由家庭成员照顾以外,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老人都是由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养老服务。
但是正如前文所言,目前老人获得上门服务的流程是:首先老人向社区提出服务要求,然后社区派人上门服务,接下来社工完成服务返回社区备案记录。很明显,这个流程是不完整的。养老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类型,理应享有质量保证。这就需要在上述流程后面加上服务评价和反馈,即新的上门服务流程为:首先老人向社区提出服务要求,然后社区派人上门服务,接下来社工完成服务返回社区备案记录,最后由老人提供服务评价和反馈建议。
目前这种缺乏评价和及时反馈机制的服务流程,致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难以掌握养老服务的质量、效果以及老人的后续需求,不利于考核社工的服务水平。加之由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缺乏明确的考核、培训、激励和管理体制,导致养老服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也难以改进。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信息的及时反馈,当社工完成一项养老服务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很难及时总结他们的服务并且及时做出新的安排,导致养老服务效率大打折扣。此外,居家养老还存在上门服务人员素质较低,服务人员供给短缺,社区养老资源利用率较低,社区文娱活动开展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能通过引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此,将“互联网+”与居家养老结合起来,将有利于打破这些制约居家养老健康发展的瓶颈。
延伸阅读:
郑州澜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互联网+实时健康监测智能穿戴设备+云数据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健康监测智能穿戴,建立属于个人的大数据。对云端大数据通过广度、深度的数据分析,结合其他特征,通过线上+线下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健康产品、健康管理及相关服务的一站式云健康服务平台,让用户体验到真实的大健康服务。用科技的力量为千万的需求者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客户过上健康、有品质的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