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南区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的实践探索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3 08:35

  7月7日9:30,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孝南区新华街道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嘀嘀嘀……”家庭养老床位实时监控系统警报声突然响起,服务台里的电脑屏同时闪烁:“邹婆婆开门告警!”中心工作人员一边用居家智能屏幕查看情况,一边通知就近的助老护理员马上到半失能的独居老人邹菊莲家中进行应急处理。

  6分钟后助老护理员赶到。发现邹菊莲因视力不佳,误拧开家中门锁,护理员及时关好门消除了安全隐患。

  助老应急处理速度如此之快,得益于我市孝南区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探索。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床位”是一个具象的概念。家庭养老床位并不仅仅是一张“床”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套的养、医、护智慧服务体系,包括适老化改造、无感式智慧终端安装、助老护理员上门服务和医护服务等。

  今年,孝南区被确定为家庭养老床位全省试点,在全区建设不少于100张家庭养老床位,依托养老机构把专业化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中,开展生活照料、居家监护、健康管理、辅助康复、心理抚慰等服务,实现居家机构化服务场景,让失能、半失能老人在家中也能既方便又安全地乐享生活。

  适老智慧改造 床位跟着长者走

  “邹婆婆,下次扭了门把手后,要推下看门关紧没,安全第一哦。”助老护理员温和地嘱咐,邹菊莲笑着点头。

  邹菊莲今年76岁,家住新华街道万福小区。她右眼失明、左眼弱视,还有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今年,邹菊莲的家还是原来的家,但又有很多地方不一样了: 床上铺着监测生命体征的智能床带,专业护理人员可实时掌握老人生命体征和离床情况; 床头和洗手间配置了紧急呼叫按钮,遇紧急情况能一键呼救;客厅墙上安有智能红外线摄像头,她长时间未走动的话,后台探测器会自动报警;厨房内外装了智能燃气探测器、溢水报警器和烟感智能监测终端等……

  孝南区把邹菊莲纳入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对象,对她的家进行了适老化“微”改造,按照“一户一策”原则进行测量和设计相应的智能化设备。考虑到邹菊莲的视力问题及独居特点,她家中专门设置了开门警告提醒。

  孝南区家庭养老床位目前主要服务对象为失能及半失能老人。区民政局通过前期调研情况,筛选确定服务对象。第三方评估人员对老人进行能力评估,通过综合评估老人的生活自理、基础运动等能力后,将老人的失能程度分为一到三级,根据失能等级享受相对应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养老床位安在家里,我心里感觉蛮踏实。”邹菊莲老人乐呵呵地说。她的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不能常伴左右。儿子媳妇想接她去外地同住,被邹菊莲拒绝了:“我眼睛不管用,就不给孩子们添负担了!”

  高龄老人独居,最让人悬心的就是安全问题。邹菊莲去年不小心在客厅摔倒,脊椎压缩性骨折。

  因为经历过骨折,邹菊莲至今无法长时间站立;母亲身体状态一年不如一年,远在他乡的儿子越发忧心不已。

  但今年被纳入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对象后,邹菊莲和两个儿子都安心了很多。

  家里装的这些智能设备能精准感知她的身体状况,甚至翻来覆去睡不着或夜间离床超过20分钟,养老服务平台都会接到示警,因此她也经常会接到嘘寒问暖的电话。

  “除了总有电话问候,平时护理员还上门看望,帮我体检、打扫,陪我聊天、看电视,给我包饺子……和有亲人在身边是一样的。” 邹菊莲老人爽朗地笑道。

  15分钟响应圈 服务由被动变主动

  “李婆婆,我又来看你来了。”7月7日,孝感市孝融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助老护理员杨红霞像往常一样,来到96岁的李欢云老人家中。看到杨红霞,沉默了一上午的李欢云老人笑了,举手向她示意。

  李欢云先后中过两次风,双脚不能行走,又患高血压等病,平时只能躺着或坐轮椅。女儿女婿已贴身照顾她10多年。

  “今天腿好像有些肿。”杨红霞熟练地摸摸老人的腿,转头和女儿魏春珍说。“哟,真的肿了。”魏春珍有些意外:“我都没发现。” 杨红霞一边逗李欢云老人开心,一边给她按摩消肿。

  魏春珍今年60岁。“照顾老母亲我无怨无悔。但是年纪一大,体力和精力越来越吃不消,特别这几年,明显感觉力不从心。”

  直到助老护理员定时上门服务,魏春珍才松了口气,感觉“有了帮手”。

  魏春珍说,老母亲身边基本离不开人。“十多年来,我不敢走亲戚、不敢逛街,买菜都是连走带跑,生怕老人一个人在家不安全。”

  现在,家中的智能设备一头连接着孝南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另一头连接着魏春珍的手机APP,并能实现呼叫应答、预警处置。

  也就是说,一旦确认有紧急情况发生,魏春珍能第一时间知晓,养老服务中心也会有专业的护理人员,立即上门提供服务。

  照顾老母亲的重担不再是只压在魏春珍一个人身上,她有了“喘息”的机会,拥有了些许可支配的、属于自己的时间。

  目前,孝南区依托养老智慧服务平台在书院街道书院社区、广场街道三里社区及朋兴乡分别设三个居家养老服务应答中心,建起“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确保在收到呼叫、预警一刻钟内到达老人家中,妥善进行情况处置。

  孝南区民政局还出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和上门照护服务指导清单,列出了20余项上门服务,包含慢病管理、家庭照护、社工介入等。

  “照顾李婆婆的生活起居是我的服务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要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助老护理员杨红霞告诉记者,每位护理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得掌握急救、常见病护理、康复指导、心理保健、情绪沟通等多项技能。

  “李婆婆,这段时间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来,我们先量个血压。”每次上门服务时,杨红霞都会随身带一个“云巡诊包”,里面放着用于测血压、血氧、体温等健康体征的设备。

  完成测量后,相关数据会自动上传到大数据后台,建立动态电子档案。“如果发现异常,我会主动告知医护人员及时处置。”她说。

除了日常照护,杨红霞做得较多的还有对老人的精神抚慰。

  李欢云老人身体有病痛,常年无法出门,情绪容易低落。杨红霞每次一来就讲故事,说笑话,逗她开心。杨红霞的经验是把她当自己家里的老人看待,“让她看到我就会有好心情”。

  期待走向普惠 居家养老更有温度

  当前我国主流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受家庭观念、交通成本以及消费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孝南区民政局养老服务工作负责人介绍。居家养老面临三大难题: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照护难、高龄独居老人居家安全难、自理老人居家服务难。

  家庭养老床位的出现,就是用来解决如何既保留家庭的基础养老功能、又解放家庭成员的照护负担这一难题的。

  家庭养老床位打破“老人跟着床位走”的传统模式,由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队伍,依托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人员居家照顾服务,实现了“床位跟着老人走”的新模式。

  截至7月底,孝南区100张家庭养老病床已建设完成,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16712人次,累计服务时长5570小时。

  设立家庭养老床位,也就相当于把养老院的床位搬进家中,由服务机构参照养老机构的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为“不愿住”“住不起”“住不进”养老院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刚需照护服务。

  在不离家的情况下,还能享受养老院级别的照护服务,是很多家庭和老人的愿望。那么,这种“有温度”的养老模式能实现普惠吗?

  据介绍,目前孝南区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是全免费性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由区民政局从养老服务体系资金中予以支付。

  “民政部测算过,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家庭养老床位的费用投入仅为一个机构养老床位投入的1/5。”孝南区民政局养老服务工作负责人表示,从该区的实践结果来看,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可实现多方共赢——养老不离家,较好满足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并给家庭照护者减负同时,还节约了机构养老床位费;养老机构可以省下买地、建房、购置设备等前期投入费用。

  孝南区正在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区、街道(乡镇)、社区(村)、老年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链,为全区居家老年人搭建日常生活照顾、保健医疗、精神关爱、应急支援四张网,同步“链接”生活照料、医疗照护、心理抚慰、适老化改造等多种专业服务,以“外卖”的形式送到老人身边。

  同步建立起的,还有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质量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强化安全监管,筑牢安全防线。

  未来,他们还将探索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打通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病床和临终关怀病床之间的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实现居家和机构养老床位与医疗床位无缝链接,最终达到医养高度融合。

  老有所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心“安”处,便是看得见的幸福晚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