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干预服务:路径模型、线上探索、标准化输出和潜在机遇惠阳月嫂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6 17:20

探路认知症05 | 居家干预服务:路径模型、线上探索、标准化输出和潜在机遇

2022-04-13 18:50

前言

如何照护认知症老人,惠阳月嫂13825404095是横亘在家属面前的必答考题,也是深度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严峻挑战。

根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的认知症患病率约为6.0%,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67亿,计算下来目前全国约有1604万认知症老人。

单纯依靠机构照护无法承载如此大的人群体量,也难以实现国家“9073”的养老战略布局,因此,发展居家和社区的认知症照护服务供给势在必行。

本文作为“探路认知症”系列的第5期,将视角转向一家深耕认知症居家干预服务的专业机构——关爱惟士,细看其7年探索能为行业提供哪些有益参考。

正文

一、居家干预:10万小时打造SCIP模型

2015年,国内的认知症照护行业刚刚兴起,零星几家相关机构处于探索初期,如本系列前序文章所言,成立于2013年的剪爱公益当时正在社区层面推广认知症科普和一级预防,泰康则从2015年起在旗下每家CCRC养老社区开设认知症照护专区。

关爱惟士也是从2015年启动了在国内认知症照护领域的业务探索,服务对象为确诊认知症后选择居家照护的人群,服务形式以一对一上门为主,为认知症长者提供非药物干预活动。

之所以将服务内容锁定在非药物干预疗法的运用,是由于认知症尚无治愈良药,而疾病导致的精神行为异常(BPSD)症状,例如昼夜颠倒、暴躁易怒、出现幻觉等,会大幅增加家属的照护难度和心理负担。因此,认知症照护的刚需之一就是控制BPSD、让老人更舒适、让照护者更轻松,非药物疗法恰好可以满足这一刚需。在英国,如果被确诊为认知症,医生首先给出的治疗意见就是非药物干预。

关爱惟士的实践也验证了认知症家庭对于非药物干预疗法的需求:截至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关爱惟士共在北京服务了几千个认知症家庭,累计服务超过10万小时,单个家庭最长服务周期持续4年左右。每周按固定频率接受关爱惟士的上门照护服务,在一些家庭已经成为常态,直至患有认知症的老人离世。

对于已经确诊的认知症家庭来说,只要经济能够负担,只要疗法切实有效,家属具备长期购买意愿。

随着服务的老人类型越来越多,关爱惟士从2017年开始梳理其在国内实践中积累的数据和经验,并结合世界上所有关于认知症非药物干预的证据,设计出了SCIP (Structur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 Pathway) 结构化认知干预路径,可作为决策支持工具,指导从业者根据服务对象的疾病阶段、BPSD症状、效果评估和个人要求匹配非药物干预选择,该模型在2019年发表于《Dementia》期刊。

随后,关爱惟士又相继发表多篇案例分析的学术文章,进一步佐证SCIP干预路径的有效性。

关爱惟士于2020年发表学术论文《Management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Alzheimer’s disease using a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program: A case report》,记录了一位70多岁的女性患者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间的MMSE量表分数变化(量表满分30分,其中0至9分为严重认知障碍;10至18为中度认知障碍;19至23分为轻微认知障碍。)

据关爱惟士运营总监张帆介绍,SCIP最基础的服务理念还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包括患者本人有什么特点、家庭是什么情况、兴趣点在哪里、有什么禁忌等;所有干预服务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展开,因为随着认知症的病程进展,患者的感官功能将逐渐丧失,所以需要在干预过程中调动各类感官,开展良性刺激。

在具体实操层面,服务团队会将焦点首先落在家属当前最头疼的问题,因为不可能同时控制所有BPSD症状,所以需要逐一突破。比如,先快速破解老人昼夜颠倒的问题,再集中调节老人脾气暴躁的症结,有针对性地制定周期小目标,家属更容易看到效果,服务团队也更有抓手。

说到底,认知症量表的分数是高还是低,家属并不能明确感知,但老人的日常表现变化,才是家属最能直观感受到的,所以关爱惟士会在服务过程中,依据老人的症状变化,不断与家属重新梳理需求,调整干预计划。

但上述定制化的服务形式对于人力要求较高,考验着机构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数字化是降本增效的关键。据悉,关爱惟士正在开发一款将SCIP模型数字化的APP,在该平台上,只要员工把认知症老人的情况输入进去,就可以得出一套干预方案,快速上手。

另一重瓶颈在于服务粘性。在关爱惟士的客户案例中,也有接受几个月干预、老人情况出现好转后,家属停止购买服务的情况发生。也就是说,当客户掌握了关爱惟士所提供的干预方法,能够自行保持老人日常精神行为的稳定,就丧失了继续购买服务的动力。但认知症病程不可逆转,即使通过非药物疗法干预暂时控制了BPSD症状,随着老人病程进入新阶段,还是会出现新问题,届时家属又会基于新需求开始新一轮干预,这在关爱惟士的服务案例中也有发生。

在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关爱惟士上门服务的收费标准是200元/次,每次服务时长为1小时,中晚期患者一般需要每周上门3~5次的服务频率,换算下来家庭的月支出在2400元~4000元之间,按说并不算高。但一般情况下,购买关爱惟士服务的家庭,同时还会再为认知症老人请个保姆,月支出在5000元左右,这样算下来,家庭为认知症老人的整体月支出就达到了7400元~9000元左右。

其中,每周上门3~5次的服务频率仍有上升空间,一些家庭希望干预团队可以做到每天上午和下午各上门1次,以便家属得到更多休息。

我国的整体养老战略布局是“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这和关爱惟士接触到的真实情况一致:大部分家庭都倾向于让老人待在家里,一方面是出于对养老机构的不够信任,另一方面是由于许多专业的养老机构距离城区较远,子女还是希望能够每天见到老人,这正是居家照护的优势。

二、转型线上:智慧医疗新探索

疫情之后,关爱惟士将上门干预服务转移到了线上,在认知症居家照护服务领域开启了智慧医疗新探索。

截至目前,关爱惟士已在线上累计服务数十户家庭,服务周期通常以半年起步,频率为每周1~2次,收费标准是300 元/次,单次服务时长约为30~45分钟。

线上干预服务有一处限制性在于,需要家属全程协助。

这是由于认知症老人的理解能力和配合程度都不高,且我国老年人助听器的佩戴率不足、线上对话容易听不清楚。因此,线上干预的有效开展需要家属给予支持:服务套餐内包含一副活动道具,会提前寄给家属,家属需要在每节课之前先行准备好所需道具;每次线上开课,家属需要陪在老人身边,辅助其完成干预动作。

关爱惟士同期也在英国开展了线上干预服务,英国老人以独居为主,无法确保家属在场配合,但通常都会有志愿者在旁协助,这是得益于英国社会支持和福利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公益组织也处于探索发展期,未来或许能够助力改善认知症家庭线上干预的陪同问题。

同时,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家属其实也可以在协助上课的过程中收获益处。

长期照顾一个认知症老人,很容易导致家属的抑郁情绪加重、社交机会减少等不良情况发生,正如《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报告》显示,65.43%的家庭照护者看不到治疗希望,感到心理压力大;78.39%的家庭照护者表示社交生活常受到影响……而这都是与认知症相关的风险因素,如果没有及时加以调节,将增加家属未来罹患认知症的概率,因此,家属陪同认知症老人接受线上干预的过程,不仅能够控制认知症老人的BPSD,也能够预防自身的健康风险。

《柳叶刀》发布的认知症相关12类风险

更重要的是,通过线上干预疗法的教学和互动,能够和线下干预一样,实现“让老人更舒适、让照护更轻松”的效果。

“我们希望教会家属怎么把这些非药物干预落到日常。”张帆表示,“日常有很多小事都可以变成干预训练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家属给老人安排了足够的活动,老人消耗了精力,晚上就不会太闹人;二来老人也得到了足够的五感刺激,对其精神行为异常都有改善。”

线上干预的优势是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例如,关爱惟士现在年龄最大的客户已经超过90岁高龄,她和家人因为疫情被困在了国外,在隔离的状态和陌生的环境下,老人由于缺乏社交机会,导致精神行为异常情况越发糟糕。关爱惟士的线上干预服务跨越了地域限制,对老人的BPSD症状改善效果明显,而且工作人员在每次下课后还会给老人布置一些作业,能够督促老人把每一天都充分利用起来,相当于给了老人一个寄托,所以老人和老伴每次都盼着上课。

现在关爱惟士还在尝试和健康管理中心开展合作,由关爱惟士为健康管理中心的体检客户提供认知症筛查服务,也会依托其线下空间开展一些需要面对面的干预服务。

实际上,缺乏一个合适的实体线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关爱惟士的业务发展,张帆表示,未来希望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开设一家认知症照护中心。

三、业务延伸:标准化服务输出和健康人群的预防

为了拓展业务形式,关爱惟士也尝试了标准化的服务能力输出。

疫情之前,关爱惟士和北京大部分的知名养老机构都合作过,比如为这些机构的认知症老人开展团体干预,一般以6个月为1个疗程;再如为养老机构开设认知症专区提供咨询和支持服务等。

关爱惟士还录制了一些精品课程,提供数十种可以自行开展的非药物干预活动和工具,定价优惠,方便日常居家使用,但购买者主要来自于养老机构,家庭购买数量相对较少。这或许表明,当前关注认知症老人精神世界的家属群体并不算大,且该群体偏向选择依从性高的服务形式。

据张帆介绍,关爱惟士也曾经在社区尝试过对健康人群开展预防服务,但是存在支付难题,大家还是习惯得了病再去花钱治疗,没得病的时候不愿意花钱去做预防。

情况已经有所好转。

关爱惟士最初进入国内市场时,为了积累客户,张帆曾组织团队跑了100多个北京社区,广泛地开展科普和筛查活动,转化率却很低。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对认知症还抱有羞耻心理,张帆举例说到:“不能说我们是来筛查认知症的,得换一个名称,比如说我们是来做脑健康科普的,这样才能让居民打消顾虑,否则居民会担心被熟人看到。”

那时,来找关爱惟士的干预对象一般都是进入中晚期的认知症老人。随着认知症知晓率的上升和子女教育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关注度也在加强。比如一些高知老人,一旦发现老伴出现认知症的早期信号,就会开始注意预防,“这类人士其实就适合购买我们录制好的课程,在家里开展相应的预防活动”,张帆说。

关爱惟士正在英国市场探索面向50岁以上健康人群的互动课程,类似于老年大学的模式,更加关注老人的整体健康情况。受疫情影响,英国大量独居老人的抑郁患病率上升明显,这使得关爱惟士的线上课程很受欢迎,这套服务体系随后也将引入国内。

相比来说,英国市场的一个利好是,如果预防疗法的反响足够好,是可以进入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医生能够直接为患者开出这样的治疗处方。

其实,关爱惟士从1998年起就开始为英国NHS服务,服务类目比较广泛,不仅仅局限于认知症;服务对象包括老人和儿童;在流程上,当患者在医院确诊后,直接由政府派单到关爱惟士等服务商平台,政府统一进行采购,费用由政府和个人按比例分摊,所以服务商不用担心“人从哪来”和“钱从哪来”,只需关注服务本身。

英国政府对于服务质量的把控非常严格,NHS采取突击式抽查制,只要有一次抽查发现问题,公司必须关停,这样的机制也值得国内借鉴。

总结来说,关爱惟士的国内业务过去主要聚焦在为已经确诊的认知症老人及其家属提供相应的居家干预服务,未来将会触达那些尚未患病的人群,探索开展健康老龄化的居家预防服务。

回望关爱惟士的7年探索之路,在认知症的居家照护领域为国内市场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实践,解锁了上门服务、线上服务、团体干预、能力输出等多条业务路径,设计了一套可标准化复制的干预模型SCIP和多个服务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和数据,也见证着国内认知症关注度的提升所带来的行业热度上涨。

未来,关爱惟士仍会继续专注于线上和线下的认知症非药物干预,但服务人群将从确诊后扩展至确诊前,策略调整之后,有望扩大潜在市场,拉长服务周期,拓展更多可能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