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网讯 温州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家政服务13825404095截至2024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约189万人,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失能失智群体的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如何让这个群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实现更高品质养老,这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百姓福祉的大事、要事,也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建议提案
今年,市政协委员木晓东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他提出,面对老龄化日益严峻的趋势,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标全省“浙里康养”金名片,致力打造“幸福颐养”服务品牌,在政策支持、设施建设、医养结合、人才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存在设施规划不合理、医养结合不深入、专业人才不够、服务质量不够高等问题,不能满足那些行动不便、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
各方观点
实际生活中,大部分高龄失能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这对照料他们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照料失能老人的家庭,基本会雇保姆帮忙照料。家住市区新城的谢女士,就遭遇请保姆照料老人的“痛苦”窘境,去年上半年,她80岁的婆婆和90岁的父亲先后中风瘫痪在床,作为独生子女且是上班族的谢女士夫妇,只能花高薪雇请保姆,一个月一万多的保姆工资让夫妻俩入不敷出,老人和保姆之间关系难以调和更令他们焦头烂额。“有时候老人会因为擦身、翻身等与保姆发生口角,更可怕的是保姆还会喂老人吃错药。”这也是导致谢女士频换保姆的诸多原因之一。谢女士希望,居家养老也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于像她家一样急需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明码收费享受专业服务。
“家有一位失能失智老人,可能拖垮一个家庭。”市人大代表、鹿城区山福镇竹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璐悠告诉记者,在老年群体中,对养老有刚性需求的恰恰是高龄失能老人,而照顾这类群体,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要么通过引进专业的养老机构,要么邀请专业的护理员上门照护,养老服务极具专业性,做得好不好,关系到老人的幸福指数高不高。但目前的现状,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家庭聘请的保姆,大都文化水平低下,由未经专业培训的人员照料老人,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面,根本满足不了老人更多的需求。
如何培育专业护理人员?金璐悠建议,推进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术等级认定。
木晓东则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创新养老模式,优化居家服务,积极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重点发展社区嵌入式的养老服务,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的安全,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在亲情的陪伴下居家安养。此外,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根据需求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或从业人员提供生活照料、个人护理、康复护理、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定期巡访等服务。
部门展望
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普通市民的心声,如何更好的服务高龄失能老人,充分满足他们的养老需要?还需要看部门举措落地。
前不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此次《意见》首次明确基本养老服务要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温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温州将创新深化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着眼每个老年人都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从养老服务供给、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养老服务质量安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四个方面全域推进老年友好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每位老年人都能拥有幸福晚年。
同时,温州将重点关注“三类群体”(普通老年人、特困老人、认知障碍老人),在强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上出实招。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发展,动态调整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事项,逐步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为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服务,落实特困老人集中供养政策,做到“应住尽住”,为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推进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建设、探索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完善特殊老年群体身体状况及居家环境监测能力,积极发展认知障碍支持网络,为认知障碍老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实现每万名老年人拥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