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老人日常护理,家政服务13825404095注重这些细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家中老人的护理问题也日益凸显。科学的护理方法对于老人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冬季气温骤降,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较夏季明显增高,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寒冷刺激会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人体为了适应寒冷,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发挥作用,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流失。然而,血管收缩后血压会升高,心率也可能增加,这就增加了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心血管病多是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天气寒冷后血管收缩,本身狭窄的血管会变得更狭窄,血流减少,心绞痛等症状也就更容易发作。
其次,冬季的饮食也有影响。秋冬季节,人们的饮食更多偏向高热量食物,这会导致人体内胆固醇及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增加。
再者,过早晨练也存在风险。冬季过早起床晨练,周围环境湿度大、温度低,容易受凉,进而诱发心绞痛或脑卒中。
此外,冬季还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呼吸道感染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对机体产生影响,导致机体出现发热及心率加快等情况,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
目前,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病的降血压指标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的高血压老人,在冬季要保持血压稳定,一般要加大药物剂量。同时,冬季往往会有雾霾等不良的环境因素,这也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总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今天,我们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冬季老人护理的实用知识和具体方法。
环境:每天都应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以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室温以22—24℃为宜,湿度以50%—60%为宜,过于干燥或潮湿都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开空调,应适当使用加湿器。冬季气温较低,合理的保暖措施能有效防止心血管受刺激。老年人应适时增加衣物,确保身体温暖,但也不要穿得过多。冬季户外活动讲究时间段,尽量避免在气温较低的早晚时间外出活动,可选择在中午等气温相对较高的时候进行短暂的户外活动。
饮食:宜食柔软、细腻、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食物种类的合理搭配。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照护者在做饭时,最好将蔬菜切细,将肉类做成肉末、糜类。在照护吞咽功能低下的老人时,应为其提供黏稠度较高的食物,喂食应小口、少量,注意呛咳。在照护味觉、嗅觉等感觉功能低下的老人时,可适当使用醋、姜、蒜等调料,以刺激食欲。另外,老人对温度不敏感,食物、水不宜过烫,以免烫伤。
排泄:照护者应保证老人每天饮水2000—3000ml,最好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夜间,在床旁放置便器,方便老人排尿。排尿时,不要催促,以免影响其排尿。部分老人可能存在便秘的问题,照护者可以每天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10—15分钟。可适量食用香蕉、火龙果等水果。如果便秘,应当遵医嘱用药。
休息: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睡前不做一些令人兴奋的事情。规律作息,冬季不宜天天洗澡,洗澡时间不宜过长,空气要流通,最好有专人陪伴或坐位洗浴,避免跌倒。睡前让老人喝一杯热牛奶,晚餐避免吃得过饱,避免喝刺激性的饮品,如茶、咖啡等,可用热水泡泡脚。平时帮助老人调整情绪,避免焦虑。如有睡眠下降,对因处理,严重者,可根据医嘱适量用药。
安全:室内陈设不宜复杂,满足生活需要即可,家具的转角处应用软布包裹,以免碰伤老人。日常生活用品及炊具最好不在老人居室存放。如果老人可以下床活动,床的高度一般以床铺顶部至地面50厘米为宜,室内应安装床头灯或地灯。如果老人不能下床活动,床旁应安装呼叫铃,床两侧应安装护栏。老年人可使用血压计、指端脉氧仪等设备监测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做到精细化管理。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数字穿戴设备,能记录心率、脉氧、热卡、睡眠质量等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便利,可根据老人经济、身体等情况综合考虑,适度购买。大多数老人都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照护者应提前将药备好,以免老人漏服、多服。
晨起三个“半分钟”:早晨醒来后先躺在床上半分钟,伸伸懒腰,不要立刻起床下地。起来后靠床头半分钟,让心脏和血管的负荷逐渐增加,适应体位变化。腿下垂再等半分钟,使心血管系统进一步适应直立状态。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顾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