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老人报“全国两会民意直通车”开通以来,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反映与养老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备受大家关注。多位老人表示,希望国家层面出台护理服务标准,让大家知道老年护理服务究竟要怎么做?在养老机构接受护理和居家上门护理是否一样?如何评价护理服务质量?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戴茵对记者表示,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台老年护理服务国家标准很有必要,她将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提交相关建议。
现状
接受专业护理是趋势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约3500万失能老年人,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00万左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很多家庭照护老人的缩影。
在巨大的身心压力下,将失能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交由专业护理人员集中照护,逐渐成为社会趋势。据最新数据,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41万个,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36.9万个,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1.2倍。数据显示,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67%为失能老年人。
然而,即使老人住进养老机构,家人有时也无法安心。一个主要的现实是,当前,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结构层次不合理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较为突出。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曝出养老机构发生虐老事件,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养老机构的信任。很多家属担心的是,老人住到养老机构后能否得到妥善的照护。据测算,当前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600多万人。然而,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各级民政部门共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员248万人次,人才缺口较大。
事实上,即便在一些试点长期护理保险的城市,失能老人可以享受上门护理服务,家属更放心,但不少地方同样存在护理员人手紧张、流失快、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更有家属反映,部分护理员素质不佳,到访时并不进行实质性护理,只是简单哄骗老人打卡以应对了事。
呼吁
推动老年护理规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戴茵指出,整体来看,我国养老服务总体能够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但与部分老年人向往美好生活有距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加之越来越多老年人对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有需求,所以,养老服务行业在发展基础服务的同时更要重视高质量发展,提升老年护理服务专业化程度就是关键因素。
很多人认为,我国老年护理服务专业化水平整体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有关。此前,由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联合主编的《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农村户口的养老护理员占据较大比例,为63.24%。初中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占比56.1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员仅占2.93%。对此,戴茵认为,老年护理服务专业化水平与护理人员学历层次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即便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护理员,只要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就是合格的。我国需要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体量那么大,要求所有护理员都具备专科及本科学历并不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可以共同遵守的服务标准来推动老年护理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建议
尽快出台国标版服务指南
养老护理员是“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服务工作的人员”,这一职业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诞生。2000年3月16日,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6号颁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的规定》,自2000年7月1日起,养老护理员等90个职业正式列入“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职业)目录”,养老护理员首次出现在国家部委相关文件中。
2005年12月,养老护理员职业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19年9月25日,人社部、民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通知》。不过,在护理服务标准领域,我国一直缺乏国家标准,相关内容仅散见于《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文件中。而在地方标准中,也存在护理等级划分不同、分级名称不统一、服务内容不尽一致等问题。以浙江省2020年发布的《养老机构护理分级与服务规范》为例,养老机构护理等级共分为七级(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一级护理、特一级护理、特二级护理、特三级护理、专需护理),而在宁夏版《养老机构护理分级与服务规范》中,将老年人分为 护理5级(能力完好)、护理4级(轻度失能)、护理3级(中度失能)、护理2级(重度失能)、护理1级(完全失能)。
“既然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有国家标准,老年护理需求评估也有国家标准,那么具体到老年护理服务也应该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戴茵代表说,近年来,国家多部门相继发布了关于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把“加快高素质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纳入了国家有关发展规划,尽快出台老年护理服务国家标准理应提上日程,而且要落实相关监督工作。(采访、整理/本报记者彭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