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前夕,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各地慈善组织都会根据自身特色、定位,开展一系列慈善活动,让困难群众、社区居民舒心安心过节。我的“新春走基层”采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采访的是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组织的“爱在身边”社区慈善新年联谊会。接到任务,我纳闷:相比传统的慈善送温暖活动,联谊会有什么看头呢?可在看到节目单后,我立刻明白,这是一场社区慈善的年度“总结”,一个个节目也代表着社区慈善基金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联谊会上,我看到了百姓生活的新变化:《身边的变化》视频中,社区志愿者用光影记录下居民生活的三餐四季以及人们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后的幸福笑脸;《乐龄食堂》用小品的形式介绍了政府、社区、慈善、企业等多方力量联动为老年人助餐的历程。看到台上的精彩表演,我问北京市思诚社区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这些人是本色出演还是请的专业演员?”他告诉我,小品讲的是真事儿,就餐老人、服务员也都是本色出演。虽然老人年纪大,总是忘台词,但大家从不气馁,排练了4个多月,直到把这个小品完美呈现。小品虽小,却从小切口展现了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效。
参加联谊会的老年人、志愿者都领到了一盒鲜嫩的芽苗菜。60多岁的好益芽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何银秀告诉我,社区低龄老人联合起来种植了很多芽苗菜,送给高龄老人,并陪他们聊天,给他们精神慰藉。
正是因为在基层、在一线,我才听到、看到这么多如冬日里的芽苗菜一般生机勃勃的故事。新的一年,我将继续沉下心,俯下身,增“四力”,从万家灯火、基层一线挖掘鲜活故事,记录时代发展中的百姓美好生活。
在基层倾听群众呼声
本报记者 张晶晶
为什么要到基层去?因为基层有群众的呼声、有民政的实践,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今年,通过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我对这个答案的认识更加清晰,感受更为深刻。
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该项举措效果如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到了河北省吴桥县。
在县人民医院,记者与3位特困老人面对面交流。对于无儿无女的特困老人来说,生病住院是他们的揪心事、烦心事。想特困老人之所想、急特困老人之所急,吴桥县民政局推出送医陪护和康复训练服务。
特困老人说:“给我喂饭、擦洗身体,护理员可有耐心了。”一位特困老人的亲人告诉记者,她在外地安了家,平日里要工作、照顾子女,虽牵挂着老人,但实在没有精力照顾,这项服务解决了他们家的大难题。
“我们是因需制策。”县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推出这项政策前,他们专门摸排了特困老人的需求,并与医院、养老机构等相关方进行了座谈,确保政策能够精准落地。
走下来,聊下来,记者找到了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从困难群众的需求出发,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这也是我们做好为民爱民这篇大文章的根本。
通过这趟基层采访,“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政策对我来说,不再是概述的工作材料,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和社会救助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永远行走在路上,记录伟大时代,是一个记者最为宏阔的生命体验。我将牢记职责使命,持续践行“四力”,讲好民政故事,彰显民政事业的温度。
致敬临时遇困人员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路建英
一声问候,传递温情;一餐热饭,驱散饥寒;一件棉衣,给予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为困境中的人提供了坚实依靠。
春节前,我在山东滨州开启了一段别样的体验——跟随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深入街面巡查。
那天,滨州雪花纷飞,路面积了厚厚一层雪,车辆行驶缓慢。我同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顶着风雪,穿梭在大街小巷。每到一个巡查地,车门刚打开,寒风就夹着雪花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打几个寒战。工作人员顾不上寒冷,立刻开始仔细搜寻。
为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及各类临时遇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入冬后,滨州市救助管理站启动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记者随行的这次街面巡查行程30多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不仅让我见证了救助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更体会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回到救助管理站,入目便是浓郁的春节氛围。公共区域张贴春联、福字,悬挂灯笼;角落里郁郁葱葱的绿植,与节日装饰相映成趣;厨房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炸货、面点、热汤,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据介绍,2024年该站打造了“滨州市救助管理调度指挥平台”,探索“集约管理 + 高效服务”救助机制,构建起全覆盖、快响应、广参与的一体化救助网络,实现市县两级救助管理机构在发现上报、站内照料、跨省接送、源头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开展的“百站千点万人”“梦乡园故”等行动,为滨州户籍被救助返乡人员提供就业指导、心理抚慰、法律咨询等服务。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却坚守岗位,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寒冬被温柔以待。
脸冻得通红,但心里很热
本报记者 闫 洁
2024年12月中旬,在联系党支部活动时,我发现了北京站义务指路队,队长汪维信刚入选全国“银龄行动”公益形象代言人。原本计划开展一次党建活动、宣传一个银龄志愿者典型人物,恰逢2025年1月中旬启动“新春走基层”活动,我就把去现场的实践活动纳入采访计划。
1月9日上午9点,天气很冷。当我们到达北京站广场东侧的志愿服务亭时,银龄志愿者已经开始工作,当天的工作记录显示,他们7点多就到岗了,已经完成90多次问询、2次送人。说话间,不断有行人问路,有位从内蒙古来的大爷问完路后,向志愿者竖起大拇指。
在小小的服务亭内,汪维信向我们介绍了指路队的发展历程:从2007年的一张桌子开始,发展到现在指路、充电、打气、送站等多项服务,这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坚守坚持,其间的故事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看到有很多志愿者和外国人的合影,我们好奇地问:语言不通怎么指路?汪维信说,指路队20位队员都能熟练使用手机翻译软件和地图导航软件,完美解决问题。
在指路队队员的指导下,我们穿上蓝色的志愿者马甲,学习怎么指路、怎么帮助旅客购买地铁票,从一开始的不确定、手忙脚乱,到后面的主动施助,大家越干越起劲,虽然脸都冻得通红,但心里感觉很热。一名同事说:“助人让我快乐。”汪维信说:“这就是雷锋精神的薪火相传。”
为了绽放光芒的未来
本报记者 储慧静
1月23日是南方小年。10岁的小霞(化名)一看到安徽省安庆市社会(儿童)福利院院长江源远,便冲上前亲昵地喊:“江妈妈,快来看我做的东西!”小霞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为了她的健康成长,江源远花了不少心思:一开始送她去普通学校读书但收效甚微,后征询小霞的意见转去杂技学校,她学得有模有样,人也开朗自信起来。当天福利院的小年联欢活动中,小霞就展示了一段颇有难度的杂技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江源远说:“如果孩子们都能像小霞这样,有一技之长傍身,我们就放心了。”
火红的灯笼、五彩的气球、喜庆的窗花……联欢活动现场被工作人员装扮一新;同样焕然一新的,还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年的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
活动后,我参观了为孩子们设置的特教教室:音乐律动教室的地板底下安装了振动器,让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也能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心理沙盘室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教具,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和创作场景;情绪宣泄室里装有智能打击宣泄系统,可以科学有效释放负面情绪……
福利院的孩子或许因为命运的波折失去了家庭的庇护,但他们从未被社会遗忘。福利院是他们温暖的家,也是充满希望的港湾——工作人员用耐心和爱心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志愿者用陪伴传递温暖,爱心人士用关怀给予支持,让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勇敢地追逐属于他们的未来。
在乡村美术馆感受文化振兴
本报记者 郑 超
冬日的阳光,洒在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石崮沟村的青山绿水间,给这个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生机。
石崮沟村不仅生态环境好,还建有山东省首批、济南市市中区首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性质的乡村美术馆,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有显著成效。
从市区驱车半个小时来到了石崮沟村,这里有石崮寨景区和玉符河、卧虎山等,夏天是网红打卡点,但是冬天很宁静,只有乡村美术馆的二层小楼里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这里正在举办石崮沟村“迎新春送祝福”主题文化活动,邀请热爱书法的村民写福字和春联等,为386户村民送上新春祝福。他们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不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居民的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尤其是文化生活更加充实了。
石崮沟村第一书记邓延明介绍,近年来社会组织助力村里文化振兴,包括打造非遗学堂、开发文旅项目、举办四季村晚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不仅在家门口就业,还实现了精神与物质双丰收,日子越过越舒心。
以备案社区社会组织形式开设乡村美术馆,让其成为村民们文化生活的聚集地,是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若干家社区社会组织在十六里河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支持下纷纷成立,联合会还牵头申报了文旅小镇等公益类项目,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质效水平,实实在在地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采访石崮沟村,我的感触颇深: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的支撑,还需要文化的滋养。石崮沟村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与文化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在时代浪潮中感受银发力量
本报记者 李 洋
隆冬的北京站广场,寒风包裹下的归乡人步履匆匆。一群身穿蓝马甲的老年人正为往返旅客指路,并提供兑换零钱等服务……这支北京市东城区站前街道站东社区老党员先锋队(北京站义务指路队),用17年110万人次的坚守,为旅客铺就了温暖归途。他们让我看见,所谓“老有所为”,不仅是余热的释放,更是生命力的再生长。
1月16日,在江苏大剧院,江苏省第十三届老年春晚正在紧张录制。历时一年时间,从全省上千个老年表演团队中海选出来17个节目,既有非遗表演,又有小品,戏曲表演、服装秀、歌舞等穿插其间。开场曲《金蛇狂舞》的指挥马熙林已89岁,仍坚持每天近10个小时的彩排;总导演徐铮也70岁了,他说:“只要老人们有需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行走在岁末的基层,我触摸到了时光的温度。北京站前的场景,江苏大剧院的春晚舞台,所有老年人迸发出的力量,生动诠释了“老有所为”。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这些银龄报春人的故事,正带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永不褪色的热忱,汇入新时代的澎湃春潮。他们的故事是对这个老龄化时代最温暖的回答:只要心怀热爱,每个生命都能在时光长河中,激起属于自己的浪花。
解读社会进步最鲜活的密码
本报记者 刘静静
对我而言,“新春走基层”活动既是一次职业的“奔赴”,更是一场心灵的“返璞归真”。春节期间,我去了河南省漯河市、许昌市、焦作市以及山东省菏泽市实地采访,深入民政服务机构、走进困难群众家中,用镜头与文字记录新春佳节里涌动的温暖。其间,我自己也收获了无尽的感动与力量。
在漯河市临颍县民政局举行的困难群众“爱心消费券”发放活动现场,我看到了基层民政人为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作出的努力;在漯河市农村困境儿童家里,我与孩子们在民政部门为他们打造的“梦想小屋”里畅聊新春愿望与未来梦想;在焦作市一家家老年食堂里,我感受到了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便利助餐服务的幸福;在菏泽市救助管理站里,我见证了工作人员救助临时遇困人员的温暖场景……每一次及时的帮扶,每一句耐心的叮嘱,每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基层民政人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困境儿童佳佳的母亲患有尿毒症,父亲患有精神障碍。曾经,她的梦想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卧室,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装饰,最好还能有一张漂亮的书桌,方便画画、写作和做手工。得益于漯河市民政部门开展的“沙澧宝贝梦想+”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项目,佳佳的梦想实现了——原木色的书桌上摆放着她的课外读物,白色的衣柜上贴着趣味贴画,干净的小床上放着可爱的毛绒玩具。再谈梦想,佳佳笑着说:“我想成为一名老师,去帮助别人。”
走到基层去,永远不必担心没有东西可写,因为这片土地的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那些平凡而动人的民生故事,是我们解读社会进步最鲜活的密码。
以笔为媒,传递民政温度
见习记者 赵艺伟
在春节这个一年最具烟火气息的时段,我深入基层完成了两次采访报道,不仅提升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对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有了深切感触。
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我接触到一群充满活力的银龄志愿者,他们用毛线编织出15件可爱的树衣,为社区的街景增添趣味和年味。70岁的王淑莲阿姨说:“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我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除夕当天,我来到江苏省新沂市钟吾养老服务中心,看到全院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为老人精心准备年夜饭、包饺子,让老人们度过了一个热闹又温馨的节日。护理员胡贵侠连续4年与老人们一起过年,他说:“相处久了,老人就跟自己的亲人一样。”
采访中,有的老人说:“家里前年做了适老化改造,生活方便多了。”老人家属告诉我:“养老中心融合医疗服务,老人有一些小毛病不需要去外面,很放心。”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说,老年大学建立后,既丰富了老人的生活,又为银龄志愿者与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搭建了平台……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一个个细节,折射出的是养老产业和老龄工作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安享幸福晚年。
通过两次实地采访,我真切体会到,只有扎根一线,才能挖掘最鲜活的素材;只有设身处地体会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要继续深入基层,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创造更多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将这些温暖的故事传递出去,让每一篇报道都成为民生新图景的具象化展现。
脚沾泥土 心有芬芳
本报记者 张伟涛
“再有两年我就大学毕业了,工作后我要带奶奶出去转转,也想力所能及地帮助遇到困难的人们。”“今年我准备扩大中草药的种植面积,增加家庭收入,还要把家里的房屋再装修下。”……
春节前夕,记者跟随河南省嵩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深入山区困难群众家中慰问,在询问近况、了解需求、倾听希望中,感知基层民政部门对群众的贴心帮扶,感受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战胜困难的信心。
顶风冒雪保民生。春节前夕,豫西地区出现降温、降雨和大雪天气,各级民政部门顶风冒雪慰问困难群众,将节日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为保障困难群众过节,嵩县民政部门还多方协调,为低保、孤儿等服务对象提前发放了2月份的补贴。“我们一定要保障困难群众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心愿很真诚。
走村入户看变化。遭遇爱人高位截瘫等生活困境的葛先生,在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保障和分层分类的救助帮扶下,家庭逐步渡过了难关,葛先生脸上的笑容又多了起来:“这些年民政部门的帮助让我很温暖,现在的日子是有盼头、有奔头。”困难群众的话语很朴实。
践行“四力”出精品。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努力践行“四力”要求,在走村入户中、在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中,才能感知时代的变化、感受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才能捕捉到真实、鲜活、有深度的新闻。
有温度的新闻生长在泥土里
本报记者 周冉冉
腊月二十一清晨,当山东聊城古城的青砖黛瓦还笼罩在薄雾中,我跟着困境儿童小程(化名)登上了光岳楼。看着他踮脚触摸碑文石刻时绽放的笑容,我忽然体会到,民政工作的温度,就藏在这些被照亮的生命细节里。
在当地的地名文化食堂,我见证了传统地名与现代治理的奇妙交融。拍摄老人们在香气氤氲中吃着食堂的大包子时,80多岁的徐爷爷指着墙上的黑白老照片说:“我从小在这长大,几十年了,名字没变,样子可变了不少。”这些生动的场景让我意识到,视频镜头不仅能记录事件,更能让文化记忆在热气腾腾的烟火中苏醒。
转战济南时,零下十摄氏度的寒风里,我走进温暖如春的养老机构。当镜头对准老人们揉面包饺子的手,那些褶皱里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我特意调整拍摄角度,老人身后是来院探访的孩子,正笨拙地捏着饺子,老人笑没了眼,念叨着:“常来,我们欢迎!”这一刻,民政工作是热乎乎的获得感。
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让我深切体会到,有温度的新闻生长在泥土里。近十天的奔波采访,三座城市、七个县区的穿梭,我愈发理解做一名融媒体记者的使命:用镜头定格温情,用文字传递力量。
深入现场 才感真切
本报记者 姜雪芹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我深入山东滨州、菏泽以及天津西青3地,采访在山东曹县试点开展的“慈善暖菏餐”行动、山东福彩“为福添彩 福彩送福”新春慰问活动以及天津福彩添彩新春文化等,在现场与采访对象对话,和亲历者共鸣,记录新时代的暖心故事。
现在依然历历在目的是我在曹县人民医院追着送餐志愿者的背影小跑的场景。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的老年人大都生活节俭,即使生病了也舍不得吃点好的。为解决他们住院期间的吃饭问题,菏泽市民政局试点开展“慈善暖菏餐”行动,依托助老食堂,将免费的营养午餐送至他们病床前。
采访中,记者除了看到助老食堂为住院的特困老人精心制作膳食,保证营养可口的同时,还体验了志愿者在人来人往、嘈杂拥挤的环境中与时间赛跑的送餐过程。
送餐时间紧,留给记者采访的时间不多。但每到一个病房,记者观察到,老人们听到“您的餐来了”,几乎都由愁眉不展转为绽放微笑。这一行动,为住院老人送去的不仅是一餐饭,更是一份温情和关怀。
通过这次“新春走基层”活动,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多些坚实的脚印,才能发现那些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暖心故事;用心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才能赋予报道“顶花带刺”的鲜活。
下沉基层一线 感知群众幸福
本报记者 王 铭
“新春走基层”活动启动后,我聚焦保障受灾困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让困境儿童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三个选题,深入湖南省资兴市、衡阳市珠晖区、怀化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采访。
去年7月底,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市出现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造成12.8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困难群众过得怎么样?救助帮扶是否到位?记者在当地听到最多的评价是满意。在灾情严重的州门司镇烟坪村,低保户薛已茂表示,民政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他说:“为了让困难群众领到合适的衣服,民政工作人员入冬前就准确统计了大家的身高、体重、尺码。”
在走基层中,记者还将“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这个大领域以“小切口”表达,挖掘民政服务新时代的深度价值——
在衡阳市珠晖区冶金街道工人五食堂,记者探访了助餐食堂运营服务的新模式——通过营造尊老爱老敬老氛围,老年人自发参与服务监督全流程,采取互助与政府初期扶持叠加方式,推动老年助餐可持续发展。
在怀化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参加冬令营的孩子感受最深的是“开阔了视野,收获了自信”。
温情暖冬,润物无声。记者深深感到,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来自基层这个大舞台,只有坚持低头思索、贴地求真,真正沉到这个舞台的主角身边,才能准确呈现他们的创新与实干。好故事必然是暖格调,只有不断往基层跑,坚持走出温度、走进人心,才能让新闻作品更有态度、更有深度、更有生命力。
百闻不如一见
本报记者 冯 佳
1月14日—16日,我与同事赴江苏南京探访了江苏省老年春节联欢会(以下简称老年春晚)的台前和幕后。这是一场期待已久的采访,从2019年听说江苏老年春晚办得好,到2025年实地采访,5年有余,其间看过图文直播,看过视频回放,想象过老人认真彩排表演的场景,但没有到现场与老人交流过。
隆冬时节,天气寒冷,我们一到江苏大剧院演播室门口就遇见了一拨老人在门口空地排练。每个人都身姿挺拔、妆容精致。记者刚说明来意,一群阿姨就围了过来,一个个笑容灿烂、十分健谈。
在后台采访期间,每一位老人讲起自己的节目、对艺术的热爱、生活的幸福都滔滔不绝,时不时展示一下才艺,吹拉弹唱舞一个不落。还有不少人主动帮忙,找采访对象、安排拍摄位置、问问题,拉着记者满场跑。
在现场,我们被老人们自信、自豪的精神所感染。看到那些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那一刻突然具象化了,我顿悟习近平总书记期望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的深意。
到现场,观察、提问、倾听,被感染,被共情,不仅记者情感被调动起来,那些采访对象的生动语言、行为,更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和亲和感。百闻不如一见,采访一定要到现场。
欣慰·感动·欢喜
本报记者 翟 倩
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我去到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采访了救助、慈善、残疾人福利、养老、区划地名等多项民政业务。这其中有欣慰、感动和欢喜,也有遗憾。
欣慰的是困难群众的日子有盼头、有希望。在天津市北辰区,我看到流浪乞讨人员有了遮风挡雨的房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我看到截肢青年装上假肢站了起来、走上工作岗位,看到听力减退的老人佩戴上助听设备正常生活……每一位采访对象的生活都在逐渐向好。
感动的是服务人员的专业与辛劳。在河北省保定市社区慈善大集上,一只“小青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一名四年级学生,因爸爸从事慈善事业,耳濡目染参加了慈善大集,装扮成小青蛙,在寒风中发放慈善法宣传页;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为失能老人助浴的工作人员都是女孩子,她们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恒温储水桶,带着一大包助浴设备奔波着。
欢喜的是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变成现实。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我听着悠扬的侗族民乐、欣赏着侗家人欢快的舞步,看着老人一边吃美食一边称赞“莱沾”(侗语,意为好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新春走基层,锻炼的是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展现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成效、节庆文化活动的新风尚。参加这次活动,我与有荣焉。
合力托起老年人的“天”
本报记者 王冰洁
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食”的重视。在中国,“食”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成为人们生活的重中之重。
到现代社会,人们对食的需求从“吃得饱”转为“吃得好”“吃得健康”,这种转变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这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在采访“老年营养改善工程”新春营养健康宣教游园活动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老年人的饮食问题不仅关乎他们的身体健康,更关乎他们的生活质量。采访中好几位老人都谈到了对饮食营养的高度关注以及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我们吃得健康、不生病,就是在给孩子、给社会减轻负担。”几位老人有着同样的心声。
我还深刻感受到,在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老年人的用餐问题正得到越来越贴心的改善。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文件要求,到河北省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科学膳食管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内蒙古伊利公益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起的公益项目,再到企业和营养专家的积极参与,每一个环节都在努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健康、更科学的饮食保障。这不仅是对“民以食为天”的现代诠释,更是对老年人福祉的深切关怀。
从热气腾腾的春节看活力满满的中国
本报记者 张 俊
目前,上海各项改革措施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推进,记者在“新春走基层”活动的报道中,通过热气腾腾的春节照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气象。
路行千里知进退,书读万卷明是非。新春走基层,不光讲究一个“走”字,还要强眼力、脑力、笔力。2024年12月底,我提前联系了一家社会组织——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了解到他们1月中旬要在慈善超市组织慰问助老送餐骑手的公益活动,我立即决定去看看。1月13日下午,抱着“摔一跤也要抓把泥”的想法,我到现场立刻投入工作,先后采访两位骑手、一位慈善超市负责人、两家爱心企业、两位社工、两位普陀区政府部门负责人、两位到慈善超市参加活动的老人。在一次次沟通中,我看到一个新世界在眼前展开,体会到民政工作的创新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比如,慈善超市平台凝聚起很多爱心企业参与公益,老年助餐服务为高龄独居老人带来便利。
在迎新春的节点,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因公益相聚。记者要做的就是呈现,让群众说话,让老百姓讲切身感受,把这种节日欢乐氛围展现好。
用笔头和镜头记录饱含温度的民生故事
本报记者 伍 欣
1月15日—16日,记者前往河北省廊坊市,用笔头和镜头对准现场,客观真实记录当地养老助餐服务情况。
充分采访让报道更有厚度。记者分别前往广阳区、大厂回族自治县、固安县三地,积累了丰富的采访素材。在廊坊市示范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社区餐厅,记者现场采访了多位前来就餐的老人,跟拍一位老人打饭过程。为了深入展示餐厅特点,记者到智慧网络中心采访了相关负责人,让报道更有说服力。
抓取细节让报道更有温度。在大厂县滨河大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记者全程跟踪一次送餐服务。当助餐点工作人员带着热气腾腾的饺子敲开老人家门,老人对送餐服务赞不绝口,握着工作人员的手不愿松开。在固安县彭村乡方城二村老年餐厅,记者看到老人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记录下他们的微表情和动作,以真情实感的细节打动人。
融媒体形式让报道更有维度。在“人人都是记录者”的时代,记者要做专业的多面手。本次采访,记者根据现场情况灵活处理,以文字、视频形式多维度加以呈现。拍摄送餐服务时,天已经黑了,记者调整跟拍方式,减少光线对镜头的影响;采访农村老年餐厅时,记者偶遇了一位前来就餐的老人,顺势拿出手机进行采访拍摄。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记者只有俯下身、沉下心、融入情,才能抓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新闻“活鱼”。本次走基层,记者通过扎实的采访,真切感受到了老年人对养老助餐服务这一民生举措的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