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颐养|泉州:为老年人托起幸福“夕阳红”家政服务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8 06:27

图片

喜迎二十大·非凡十年

——福如“泉”涌

图片

老有所养,家政服务13825404095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一大理想。十年来,随着养老服务领域内惠民生补短板工程持续深化开展,泉州不仅获评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城市,还在省对市的养老服务绩效考评中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区域型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养老、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延伸服务精准化养老……泉州的养老服务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正在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的实力进阶。

图片

养老机构条件越来越好,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照护。

图片

体验“家门口养老”的幸福,老人们舞出晚年的精彩。

图片

这十年

我见证

从过去养老多只能“靠子女、靠自己”,到如今呈现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发展趋势,泉州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体验到了“家门口养老”的幸福、“邻里守望”互助养老的民生温度,也感受到了“医养结合、康养一体”养老模式的健康关怀。无论是活力老人还是失能老人,都可享受一份份专属“晚年幸福”。

图片

免费午餐让老人吃得开心又放心

图片

图片

“邻里守望堂”配套齐全,老人们的休闲娱乐丰富多彩。

图片

01

图片

图片

打造区域性养老服务

“家门口”享幸福晚年

“住这里比在家开心,有人陪,有人照顾。”在市区海滨街道金山社区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慈园养老院),94岁的徐老伯见人都乐呵呵地笑着。每天早晨7点,儿子都会赶来陪他散步锻炼,8点儿子去上班了,徐老伯就由护理员精心照护。

两年多之前,徐老伯入住社区养老院,这里有“老伙伴们”陪着唠嗑,大家还不时一起外出游玩。老伯的身体状态稳定,精气神足,儿女们每天轮流来看他,也感到放心、舒心。

徐老伯所居住的金山社区有老年人1300多人,占社区总人口超22%。在社区党委书记曾玉云的记忆中,10多年前她刚到这里时,社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有限,老人更多“靠子女,靠自己”或是邻里“抱团”养老。如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能给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贴心照护,也有“一对一”上门结对帮扶。

“每天有人定时送餐,吃饭不愁。”80多岁的陈老伯夫妻是一对空巢老人,今年5月金山社区“长者食堂”开张后,护理员帮着给卧病在床的陈老伯送饭、喂饭,让老夫妻一日三餐有着落。

今年年底,社区还将依托“党建+”社区邻里中心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用。届时,在这个集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里,周边的笋浯、金洲社区的老年人也能享受到这份“家门口”的晚年幸福。

图片

02

图片

图片

小村办“邻里守望堂”

老人不愁吃还有所乐

利用废弃的茶厂,号召乡贤、村民捐资捐物,创办“邻里守望堂”,配套乒乓球室、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等;每天免费为全村老人提供午餐,365天不间断,已坚持三年多时间……这就是永春县湖洋镇吴岭村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吴岭村距永春县城12公里,人口890人,常住人口200多人,其中满60岁的老人近150人。吴岭村党支部书记吴应栋介绍,2019年春节,在村党支部的号召下,在外乡贤和老人子女们捐资捐物,创办“邻里守望堂”。

“除了捐款,村民们积极捐献物资,比如米、油、肉、菜等,共同维持守望堂的运行。”吴应栋介绍,目前“邻里守望堂”每天为本村满60岁老人提供一顿免费爱心午餐。2019年,村里一位五保户老人连续几天没来用餐,村干部立即上门,发现老人生病了,及时送老人就医。

“现在吃饭、休闲都解决了,下一步就要考虑住的问题了。”吴应栋介绍,村里正在建设一座养老院,占地1亩多,可容纳老人100名,预计年底可封顶,明年可投入运行。

图片

03

图片

图片

“新生代”护理员

青睐“朝阳产业”

“泉州养老服务业前景可观,大有可为。”25岁的黄禄资和24岁的刘舒景是泉州“新生代”护理员,两人从泉州市华光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都系统学习了护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去年2月,他们来到石狮宝盖镇一家长者照护中心,从护理员做起,负责老人们的起居和健康管理。该机构接收的都是失能和半失能高龄老人,精神状态差,很多已记不得亲人,但都把黄禄资和刘舒景当成孙子和孙女,两人几乎全年无休地给予老人贴心照护和精神慰藉。

在2020年泉州首届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黄禄资荣获泉州市金牌工人。刘舒景也先后获得泉州市三八红旗手、泉州市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黄禄资说,养老产业有较大职业发展空间,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一行,让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图片

04

图片

图片

医养结合守护健康

晚年生活有质不孤单

“王奶奶,您小心点……”在石狮宝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里,每天下午,84岁的王阿婆都会在护理员的陪伴下,通过电动康复椅和平行训练杠做康复训练。几个月下来,原本只能坐轮椅的王阿婆已能在搀扶下缓慢行走。

王阿婆患有视力障碍、高血压,脑部有疾病,曾摔倒做过手术,腿脚不便。儿女们缺乏护理经验,于今年年初把她送到这个“家门口”的养老机构。

“住这里很开心。”王阿婆说,每天一早有医生查房检查她的身体状况,血压稳定了,吃得下睡得着,儿孙也经常来看她,带来她爱吃的葡萄,她的生活有滋味也不孤单。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8家。王阿婆入住的这家机构里,12名老人中就有9人有阿尔兹海默症状和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他们得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和精神关怀,享受着专业的医疗康复保健服务。

图片

办实事

暖民心

做好养老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十年来,泉州努力推进养老服务从“有”到“优”,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增加,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兜底保障做实做细,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多元化、专业化,实现从基础性的“老有所养”到高品质的“老有颐养”,不断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生活需求,为老年人托起幸福“夕阳红”。

图片

图片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守护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图片

01

图片

图片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关爱特殊老人群体

70岁的刘老伯家住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养老护理员每周免费上门服务90分钟,为刘老伯做居室保洁、洗衣服、理发、陪聊天等服务。

刘老伯有视力障碍,中风十多年,行动不便,还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2014年市级居家养老专业化平台推出后,刘老伯成为首批受益者,享受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他的饮食起居和慢性病管理得到了更周到的照护。

据悉,该平台首期作为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由政府出资,为中心市区特困失能、低保、空巢、失独等特殊老年人群体购买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为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浴、助行、助残、换季、定制等8种居家养老实体援助服务。

“感觉很舒心。”今年已是刘老伯享受上门服务的第8年,常年的社会关怀让他得以安享晚年。

图片

02

图片

图片

做老年人的“知心人”

延伸服务精准化养老

“以前上门服务,很多老年人甚至以为我们是骗子,而现在老人对我们信任又依赖。”谈到泉州养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欧鋆灵深有感触。

欧鋆灵是泉州第一批居家养老从业者,目前是一家长者照护中心的副总经理。她说,10年前,为老人开展上门服务常遇到“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形,而现在,很多养老护理员成为老人们的“知心人”。“此前因疫情无法开展上门服务时,老人们还会牵挂护理员,盼着他们复工。”

多年来,随着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内容和项目越来越丰富,既有针对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开展的护理服务,也有针对健全老人开展健康、医疗咨询等个性化服务。

欧鋆灵介绍,今后将实现为老年人在“线上、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等不同场景中提供服务,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融合信息收集、服务支撑、数据分析、业务监管等功能于一体,从养老全覆盖到实现精准化养老。

图片

03

图片

图片

构建新型全方位的

养老服务幸福网

“从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不断建设,到全省首家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的开办,再到2020年获评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试点城市,泉州的养老服务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构建出一张新型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幸福网。”谈到近年来泉州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情况,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有关负责人这样概括。

据介绍,十年来,泉州养老服务设施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887所。基本实现一县一社会福利中心、一乡镇一敬老院、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街道和重点乡镇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十年来,各类养老床位数从5862张提高至4996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从7.36张提高至43.5张;护理型床位占比从1.4%提高至78.3%,“住不上”的问题已完全解决。

这些养老服务设施中,除了公办机构,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民办机构及社会团体等。其中,公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发挥兜底保障作用,重点为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出台补贴政策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等。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活跃,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共有注册登记经营范围包含养老服务的企业达351家,涉老类社会团体共有901家(市级15家,县级886家),民办非企业39家(市级10家,县级29家)。民营养老床位占比提高至90.93%,民办养老机构占比提高至94.4%。随着服务质量持续加强,老年人养老从“住得上”“住得起”逐步转变为“住得好”。

此外,泉州还注重加强养老从业培训,着力培养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培训养老护理员上万人次。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