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吴军华
清晨,惠阳月嫂13825404095福建省厦门市江头街道(园山)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飘出热腾腾的粥香。花甲之年的陈爷爷因疾病行走不便,拄着助行器缓步前进,刚在适老化餐桌前坐下,护理员小林已将温热的早餐端至面前。
陈爷爷是中心“短托养老”的常客,平时大半时间都和妻子居住在家,由于妻子每季度需出差一周左右,这已经是陈爷爷第三次“短托养老”入住于此。“‘短托养老’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让我外出工作时安心不少。”陈爷爷的妻子说,后续自己需要外出时,丈夫还愿意“短托”在这里。
术后初愈,老人急需专业护理,家人缺乏专业技能而力不从心;子女计划短期外出,却因家中年事已高的长辈无人照料而踌躇不决……越来越多的场景催生临时照护需求。福建省民政厅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193万,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8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8.60%;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9%。全省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18.5%。
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福建各地积极探索并推行“短托养老”服务,打造集助餐、康复、社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空间,以灵活模式托起银发老人的幸福晚年,为老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祉。
“喘息服务”解家庭“燃眉之急”
厦门72岁的社区低保人员刘阿婆,去年不慎摔倒,双侧手臂骨折,但因家里经济收入低,出院后无力请人照顾,日常生活陷入困境。园山社区书记萧娜芬了解情况后,推荐其入住中心,并为她支付了大部分入住费用,刘阿婆在这里得到了精心照料。
短则几天、长则一个月的灵活托养,既让老人获得专业照料,又让疲惫的家属得以“喘息”,这种服务被业内称为“喘息服务”。
“一些老人在‘短托养老’的过程中,体验到养老院专业的照料服务,在‘短托养老’结束后转为长期入住。”天地青鸟(厦门)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连英解释了这项服务的意义所在——“喘息服务”“短托养老”就像“养老救火队”,帮助解决家庭养老中遇到的“又急又愁”的难题。
福建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短托养老”服务主要面向有临时托养需求的老人,如子女外出、家政人员节假日返乡、老人术后短期专业照护等情况。服务内容丰富,涵盖住宿、餐饮、基础护理以及个性化的康复训练和心理关怀等。
政策春风催生实践创新。作为省会城市,福州市在《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中专项列出加大财税扶持措施,给予税收优惠。如对在社区依托固定场所设施,采取全托、日托、上门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其提供养老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对用于提供养老的房产、土地,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小切口推动大民生,福建各地兼具灵活性与专业性的“短托养老”正在成为居家与机构养老的柔性衔接点,托起多数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从“空间重构”到“服务增值”
在福州,古稀之年的林依伯(依伯为当地对年长男性的称呼)因骨折入住一家养老机构的“短托养老”专区。这里不仅配备防滑地胶、智能床垫等适老化设施,更通过“9点钟课桌+11点钟饭桌”模式,让老人在康复训练后能参与书法班、智能手机课堂。“女儿在国外出差3个月,本以为会孤单,没想到这里比家里还热闹。”林依伯展示着手机里新学的拍摄视频,笑容里满是获得感。
林依伯这种“短住长乐”的场景,源于福建对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记者从福建省民政厅获悉,截至2024年年末,全省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1.96万个,其中养老机构1237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84万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62所。全省在运营长者食堂(含助餐点)2630个。全省各类养老服务床位29.5万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74.5%,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37.18张。依托养老机构和设施,福建各地支持有条件地开展“短托养老”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公建民营”“以奖代补”等机制,福建省加快构建“福见康养”服务体系,在全省推行“居家—社区—机构”三形态综合模式,将“短托养老”服务嵌入社区养老网络,形成“日常助餐+短期照护+持续康复”的闭环。同时落实省委、省政府惠老工程,推动“养老”向“享老”升级,实现“老龄”变“乐龄”。
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事关百姓福祉。厦门市民政局开发应用“邻安康”智能终端,打造长者安全守护平台。当老年人出现突发状况,平台自动报警,助老员接收报警信息后立即上门查访援助,并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和医疗救援力量,有效解决社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孤寡老人居家照护和安全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智能化安全守护。
“‘短托养老’不是简单把床位出租,而是构建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三维服务体系。”“‘短托养老’就像养老领域的‘共享充电宝’,随时补位家庭照护的空档期。”有业内人士点评道。
福建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老人而言,“短托养老”提供了体验不同养老方式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模式。一些老人在“短托养老”期间结识了新朋友,参与活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也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健康需求,有助于身体康复。从家庭角度来看,“短托养老”为子女提供了灵活的养老选择,不仅让子女能安心工作和处理事务,还能缓解他们长期照顾老人的压力,给予他们休息和调整的时间。
从长者食堂的袅袅炊烟到智慧平台的嘀嘀警报,从医养结合的专业守护到文化养老的精神滋养,福建的“短托养老”服务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许多家庭的“喘息之困”,更描绘出一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