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惠州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16 21: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惠州保洁13825404095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与亿万百姓福祉。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标志着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人口结构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构建与国情相适应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既是保障民生的现实需求,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

第一,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筑牢“原居安老”根基。面对90%老年人首选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当前亟需破解服务碎片化与供需错配难题。满足老年人“在地安老”的诉求,在于社会参与权、自主选择权与尊严保障权的实现。

标准化设施建设方面,应细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在人口密集区域布局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集成日间照料、康复护理等基础功能。同时融入“健康老龄化”理念,增设慢性病管理、健康监测等预防性服务模块。北京劲松社区创新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将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为嵌入式养老驿站,构建起覆盖“15分钟生活圈”的“生活支持—健康维护—社会融入”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城市社区养老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家庭养老支持体系构建需多管齐下。建立全国统一的失能等级评估机制,整合医保、卫健数据实现精准识别;推广上海“家庭养老床位”模式,通过适老化改造与智能设备安装,为失能老人提供远程监测与上门护理服务,该模式的标准化操作规范已在长三角形成示范效应;创新推行“时间银行”全国通存通兑机制,激励低龄老人参与互助照护;建议对赡养高龄老人家庭实施个税减免,同步推动带薪护理假立法,建立“民政监管+第三方评估”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

第二,推动机构养老分层分类发展,实现“兜底保障与多元供给”并重。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仍面临功能定位模糊、资源配置失衡等挑战。公办养老机构应坚守“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重点保障特困人员、失能失智群体、高龄独居老人等刚性需求群体。中央财政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

深圳“公建民营+市场化考核”模式具有借鉴价值。通过将部分公办床位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引入服务质量动态评估机制,有效提升了兜底服务效能。为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可通过用地保障、税费减免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高端养老服务供给:支持海南三亚等气候优势地区发展“旅游+养老+医疗”融合业态;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制度,将评定结果与财政补贴、医保定点资格直接挂钩;民政部门联合多部门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实施安全检查常态化与运营不善机构阶梯式处置机制。

第三,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破解“城乡倒挂”困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揭示了一个紧迫现实:乡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3.81%,较城镇高出8.01个百分点,“城乡倒挂”现象凸显。

山东菏泽成武县探索的“幸福院+周转房+卫生保健”医养结合模式颇具创新性。在37个农村新型幸福院配套建设卫生室和医疗保健点,实现基础医疗与日间照料服务的在地化供给。针对农村养老特色需求,需在《土地管理法》框架下规范推进“以地养老”模式:建立严格的权益保障机制,明确部门权责边界,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设立风险保障金制度,确保宅基地流转规范有序,切实维护老年人财产权益。同时,建立“农村养老志愿服务积分制”,村民参与送餐助浴、代购代办等志愿服务可兑换农资或抵扣合作医疗费用,激活农村互助养老活力。

第四,强化政策保障与人才支撑,激活可持续发展动能。制度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是撬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双轮驱动。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方面,需在多地试点基础上加快国家层面立法进程,构建“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福彩公益金+社会捐赠”的多元筹资机制。以上海试点为例,通过整合医保基金扩大保障范围,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基金监管体系,为制度推广积累了实践经验。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可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推动高校与职业院校增设养老护理专业,构建“高校—养老机构—社区”三方协同培养机制,明确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实习考核环节。将养老护理员纳入紧缺工种目录,建立与技能等级挂钩的薪酬体系,在积分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步推进“智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政务服务平台构建全国性养老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升服务响应效率。

第五,推动银发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养老产业发展新动能。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养老服务正成为激活内需的新引擎。构建“养老服务+”产业生态体系需聚焦三大领域:在技术赋能领域,支持适老化智能设备研发,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在金融创新领域,试点“以房养老+长期护理保险”组合产品,探索养老信托等金融工具;在产业协同领域,在海南、云南等地建设“养老+旅游+医疗”综合体,推动养老与文化、健身、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银发教育”“老年研学”等新业态。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国家统筹与地方创新的有机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保基本、社会供多元、家庭强支持、科技赋新能、产业促协同”的发展逻辑,最终实现“老有颐养”的民生目标。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关乎亿万老年人的晚年福祉,更关乎国家发展全局与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与个人形成合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