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之下,惠阳月嫂13825404095认真做饭烹出家的幸福
疫情之下的宅家生活推动了人们的下厨热情,非常时刻正在造就新一代“厨神”。厨艺也因此被赋予非同一般的价值,不但能让宅家生活有质量,还能保证复工之后有能量,可谓下得厨房才能上得厅堂。
一场疫情,我家“厨神”上位
那天去超市的路上,迎面走来一个女孩,一手一兜菜,一手一个锅。我暗自猜想,她是今天开始学做饭呢?还是像我儿子那样,要配齐炊具提升伙食水平?不管何种状况,有一点很确定:这也算是全民战“疫”的附加成果吧。
儿子年前去德国探望被公司外派的媳妇,年后回到北京,需在家隔离,不知是为了陪伴老妈,还是不想做饭,他选择一下飞机就直奔我这里。宅家的两周时间,让我感觉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他上学时的寒暑假,虽然早饭省略,但他口味刁钻,每天两顿饭也得费尽心思。
中午吃面,晚上吃饭,通常是标配。为了一碗面,我也得在厨房耗去四五十分钟,好在端上桌,儿子不吝赞美:“妈,你的手艺堪比大厨呀!”的确,这碗面上层铺着红红的大虾和圆圆的煎蛋,再配上碧绿的油菜和白白的蘑菇,一眼望去,勾人食欲。
不过,面条吃到嘴里,儿子却开始发表意见:“面条没过凉水吧?不够筋道。”我只好点头承认:“今天偷懒了,面条煮完只兑了一碗凉水就捞出来了,是有点烂。”
面条要过凉水,是我从前教给儿子的煮面准则,如今他竟拿来挑剔我的厨艺,难道他竟青出于蓝了?
过了几天,我又端出一盘芝士?h大虾,得意洋洋地展示我的创新菜品。不过这次,没等他发表意见,我就抢先自我评判:“没想象的好吃,虾有点柴,味道也不香。”“还行。”儿子用两个字表示安慰,然后友情提示:“烤箱没预热吧?”
“我从来不预热烤箱,好像意义不大呀。”这句解释引来儿子的一串烹调心得:“当然要预热呀,很多东西要在高温下速成才好吃,比如煎牛排,一定要大火,还得提前放在常温下,用纸把水吸干,这样才能一下从外熟到里,煎三文鱼也一样,小火慢煎就硬了。”
看来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在厨房战斗了几十年的我,第一次从儿子那里领会了这个高温速成的烹饪原理。之后,烤箱预热5分钟,芝士?h大虾终于大功告成,烤得外香里嫩。
让儿子成为会做饭的男人,曾是我的育儿理想。为此,从他上中学开始,我就教他煮饺子、煮面条,炒蔬菜,外加西红柿炒鸡蛋,但打下厨艺基础之后,他就止步不前,拒绝精进。直到结婚成家,被媳妇大肆激励和鞭策,才勉力成为了厨房担当。
婚后不久,媳妇去德国工作,儿子趁机去英国读研,临行也没忘带上锅碗瓢盆。短短一年留学,儿子的厨艺迅速长进,诸如煎牛排、煎三文鱼、卤鸡腿之类的大菜,都是留学的战果。不过,一年后儿子先行回国,又过起单身生活,便不愿再下厨。理由是公司有吃有喝,老板雇了个大厨,晚上加班还能吃上免费晚餐。偶尔准时下班,路上点个外卖,到家就能吃上。周末自然是上我这里蹭吃,用儿子的话说,“没有理由自己做饭呀!”
这一次,疫情突袭,公司大厨还没返京,员工也不能再围桌吃喝。在儿子结束隔离回公司上班后,他给我发了一张单人餐图片,说是公司叫的外卖,评语是:“难吃。”我问他晚上要不要回我这里吃,他说太远了上下班不方便,还是回自己家。
当晚8点多,儿子在家庭微信群里问:“煮饺子的锅在哪里?急急急,在线等。”想着他饥肠辘辘到处找锅的样子,我忍不住偷笑,回复道:“你家好像没汤锅,用炒菜锅吧。”远在德国的儿媳妇也回话:“那个巨沉的德国锅让我妈拿走了。”虽然炊具不全,复工第一天,儿子也算“复厨”了,用炒菜锅煮了饺子,好歹填饱了肚子。
周末,儿子又来我这里改善伙食,看我买了三文鱼,还自告奋勇用“大火速成”理论,向我成功展示了他煎三文鱼的手艺。临走我送了他一个汤锅,他却不满足,问我能不能再给他一个平底锅,说是要去超市屯点货,下班回家煎牛排吃。
我一直以为,做饭是人生必备技能,而男人会下厨,还能让婚姻更和谐温暖,所以多年苦心孤诣向儿子灌输厨艺之重要。不过,从没想到,有朝一日还会遭遇饭店关门、外卖难觅的防疫时刻,厨艺也因此被赋予非同一般的价值,不但能让宅家生活有质量,还能保证复工之后有能量,可谓下得厨房才能上得厅堂。下厨这等重要,让我不由得重新省视自己当初育儿理想的高度。(简云)
时疫下,厨艺长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14亿人开启了“家里蹲”模式,于是乎,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一句老话的真意――“民以食为天”。
疫情期间,有男人惊讶道:“宅在家里,为了填饱肚子,我把自己逼成了星级大厨”;有女人感慨道:“时势出英雄,时疫造巧妇”;有孩子惊叹道:“原来我也可以厨行天下”……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时疫,厨艺成为很多人倒逼出来的新技能,而朋友圈更可看作是一场厨艺大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自制美食开启霸屏模式。据说排名第一的是做蛋糕,第二是做凉皮,第三是炸油条,第四是做奶茶。总之,“成功之作”五花八门,让人垂涎欲滴;然而也有各种“翻车事故”、黑暗料理,让我们忍俊不禁。其实无论成败,这些都注定成为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份难忘记忆,点缀着我们共克时艰的时光。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原来厨房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洋溢着幸福感的地方。“如今最好听的声音就是,油锅爆炒时滋啦滋啦的响声”;最亲切的呼唤是“快来吃饭”;最踏实的感受就是,打开冰箱发现“里面有货满满”……
当我们越来越依赖酒店、餐馆和外卖来解决一日三餐的时候,其实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出问题了,健康的警钟自然就要长鸣,而家庭关系也因不做饭而越来越淡漠、疏远……爱,其实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你摘菜我煲汤,一起下厨,一起吃很多很多顿的饭。
这次疫情也再次提醒我们:回家做饭、吃饭,与家人在一起,是多么重要和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它关乎家庭幸福,更关乎家人健康。而买菜做饭,无疑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一日三餐自己动手,营养均衡,饮食健康,才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愿能挽袖剪花枝,更能洗手作羹汤”。让我们感恩大自然赋予的每一种食物,感谢那些为我们精心烹制美食的人,珍惜与家人一起吃饭的平凡日子。
从现在开始,一边认真做饭,一边健康生活,好好蓄能,共同期待春暖花开之时。
厨房,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变成了另外一个战场。请对家里那个负责做饭的人,更好点吧!因为他(她)们,在这个非常时期,也是一群奋斗在“一线”的人,承担了疫情期间家里的头等大事,为他(她)们点个赞!(胡杨)
非常时期,请对家里做饭的人更好点
“家里蹲”的疫情期间,请问在家里你是负责做饭的人,还是负责吃饭的人?如果是负责做饭的人,为你点个赞,你承担了疫情期间家里的头等大事;如果是负责吃饭的人,请赶紧感恩,对那个做饭的人好好道一声感谢。
餐厅关门了,外卖不好点了,许多长年不在家食人间烟火的家庭,也不得不被迫重新启动厨房的操作系统。于是2020年的早春,变成了灶王爷最忙的一个春天。
有的人,平时就擅厨艺,这次责无旁贷接过了照顾家人饮食的重任;有的人,平时对做饭不屑一顾,总觉得厨房没大事,落到自己头上,才发现,原来做饭比上班挣钱还难。
厨房,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变成了另外一个战场。更严峻的是,家人的胃口因为宅,统统变得奇好,常常一转过身,就看见全家老少期盼的目光:今天吃啥呀?
请对家里那个负责做饭的人,好点吧。因为他(她)们,在这个非常时期,也是一群奋斗在“一线”的人。当你刷屏到半夜,早上睡不醒的时候,他(她)们已经点燃炉火,开启一天的工作了;当你抱怨今天蔬菜太少,肉不入味,这个菜、那个汤不好吃的时候,你不知道,那是他(她)们在冰箱翻了又翻,找了又找,所能做出来的最合理搭配……
你不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她)们还在算计,冰箱里那块肉还够吃几天?鸡蛋还有多少?明天该去下载哪个买菜APP?去哪个买菜的群里活动,补充“战略”物资……
你不知道,为了抢到食材配送到家的服务,他(她)们要设置闹钟,半夜起来下单,第二天仍然还要早起为一家人做早饭。
你不知道,哪怕是一个白菜,他(她)们也要挖空心思,1/3拿来腌做凉拌,1/3剁碎熬粥,剩下的1/3拿来炒,浇点糖醋汁又可以就着吃下满满一碗饭。
作为一个负责吃饭的人,你至少要做到这几点:请拿出八戒的精神,做啥吃啥,自觉光盘,吃完还要猛夸。
请积极参与厨房打下手,剥葱拾蒜,洗碗擦桌,不做饭粗笨活儿总可以做起来。
乱世出英雄,时疫造巧妇。比如我婆婆年轻时,灾害年成,物资短缺,好多人学会做各种吃的,没有鱼又想吃鱼的,就做假鱼海椒,可以吃出鱼的味道来。
祝各位煮妇(夫)们在战“疫”时期,保持良好的心情,尽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不要一个人闷头干,团结家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趁机享受难得的亲情时光。
待到春暖花开,疫情结束,我们自在丛中笑。
这次疫情,让很多人明白了一个传统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囤东西。许多人都说,囤积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但事实上,必要的囤积,能给一个家庭上一道保险。与其说这是一种囤积,不如说是一种未雨绸缪。(王婧)
有一种安心叫“囤货”
最近每天夜里临睡前必有三问:疫情明天会出现拐点吗?明天还有菜吗?明天在家吃什么呢?
那天将冰箱里最后一盒牛腱子肉煮了,配的是海底捞的调料;两只土豆切丝,滚上蛋液,炸一盘金光灿灿、爱心满满的薯条;再来一份豆干炒洋葱,儿子说这顿饭真像样儿。
嗯,吃完这顿,下顿、下下顿就请多谅解了:晚饭的荤菜是,就着剩牛肉煮了几片白菜叶。
前天一早,在家门口的超市抢了一袋子素菜,有大白菜、洋葱、豆干、大葱、卷心菜。我家先生进门时的画面让我特别感动:超大的蓝色塑料袋扛在肩头,在我眼里那简直就是拿麻袋装菜。
其实,家里确实还有一定量的存菜:荤菜确实只剩鱼了,素菜我不说想必你也猜得到――胡萝卜呀。我每次去菜场都要买胡萝卜,每天去沙筐里挖几个,保存得还不错,零星也有烂的。翘嘴鱼、红尾鱼都是年前新发现的美味,接连买回两大条,开膛、腌渍后切块晒干,吃的时候放在平底锅里煎成两面焦黄,出锅前再撒点葱花。
那天吃过早饭,翻检冰箱。双开门的冰箱冷冻抽屉不知不觉空了一只。仔细搜寻,又发现一袋高邮湖特产小银鱼。哎,午饭有着落了,小银鱼炒蛋;绿叶菜不缺,实在不行大白菜顶上。这才安心地坐在书房,抄《诗经》。
疫情期间,家里最好听的声音就是油锅爆炒时滋啦滋啦的响,最亲切的呼唤是“快来吃饭”。有那么夸张吗?当然有。
如今超市照常开业,人流平稳,只是蔬菜称重的队伍一般都好长好长。
现在的都市人已真的没有了囤货习惯。我妈家里存的食盐,装满了废弃的铝水壶;油盐酱醋米面甚至杂粮,还有终年爆满的冰箱里的各种肉食,保守点估计,她一人坐在家里吃一二个月都没问题。
有个朋友说,对比之下发现她自己是爱囤货的那个,占据了房子一角的方便面和粮油,两大茶几的零食,三个冰箱冷冻室都是满的,还有五大桶的消毒液以及好多口罩……都是去年双11抢的,现在正好图个安心。
这次疫情,也让很多人明白了一个传统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囤东西。许多人都说,囤积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但事实上,必要的囤积,能给一个家庭上一道保险。与其说这是一种囤积,不如说是一种未雨绸缪。(吴明慧)
(责编:许心怡、崔元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