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发热临床观察及护理(临床护理)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5 03:33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发热的特点,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实施科学地临床护理,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108例老年发热患者,临床观察发热的类型、伴随症状及心理反应特点,针对老年人生理、病理及心理特点,采取科学地护理措施。结果 108例老年发热患者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老年发热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并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对减少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关键词】 老年患者;发热;护理;并发症

    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保护反应,也是表示疾病过程进展的重要信号,唐洪钦等[1]认为一般情况下发热不需要做特殊处理,但体温达39.5℃以上称为高热,可给予相应处理,使体温降至正常范围.老年烧伤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若高热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往往会加重病情,甚至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长时间发热对机体是不利的,当体温超过42℃时,可引起全身实质性器官改变,而老年患者自身各系统功能减退,脏器自然衰老。本文中,笔者将收治的108例老年发热患者发热的类型、伴随症状、心理反应特点和护理分析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老年发热患者108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65~92岁,平均年龄7l岁,起病至入院时间长短不一,为2~30 d。入院后经完善各项有关检查,明确诊断。上呼吸道感染38例,支气管肺炎并肺部感染50例,呼吸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1例,白血病1例,何杰金氏病1例,肺结核3例,副伤寒2例,疟疾2例。其中除1例白血病患者死亡外,3例肺结核,2例副伤寒,2例疟疾患者转传染病院治疗,11例呼吸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及l例何杰金氏病患者分别转胸外科、普通外科、肿瘤科及血液科,其余88例患者均治愈或(及)好转出院。

    2 方法

    2.1 临床观察

    2.1.1 观察热型 持续高热而昼夜发热的热型,体温差不超过1℃者,为稽留热,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伤寒、大叶性肺炎等;老年人体温波动则较大,体温波动于1℃~5℃之间。若高热与无发热交替出现,多为间歇热,多见于疟疾、回归热等。若体温变动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定,为不规则热,多见于风湿热、流行性感冒、支气管肺炎、肺结核等。老年人皮肤温度比成年人低0.5℃~1.0℃,对高温负荷温度上升也较差[2],因此在测量体温数值时,要结合老年患者伴随症状,综合考虑。
, 百拇医药
    2.1.2 伴随症状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面色、神志、四肢循环,体温与脉搏比例;注意某一系统或某一部位的特有症状,如发热伴咳嗽、咳痰,有可能是呼吸系统疾患;如长期发热伴鼻衄,皮下出血点,有可能是血液系统疾患。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自细胞减少,应考虑为伤寒。若持续发热,伴寒颤、出汗,出汗后体温降至正常而且有规律,肝脾肿大、红细胞减少,患者有到过疫区或敏感人群接触史,应考虑为疟疾。

    2.1.3 心理反应特点 本组发热患者的心理反应特点,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紧张、焦虑,害怕、心神不宁,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老人手抖、震颤,讲话声调提高,有的患者说话变得犹豫。

    2.2 护理措施

    2.2.1 基础护理 发热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老年患者,尤其长期卧床者,加强基础护理,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举措。

    为老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勤翻身,每2 h翻身一次,用酒精按摩骨突部位,必要时使用气垫圈、橡胶海绵垫或气垫床,防止耨疮发生;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
    老年人或长期卧床的患者, 肺活量减少,易使支气管分泌物坠积于肺底, 发生坠积性肺炎。因此,帮助患者翻身扣背,活动四肢, 鼓励其做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刺激排痰可减少感染机会。

    活动减少或长期卧床,导致许多老人下肢血液回流不畅, 也可因失水, 血液浓缩, 并发下肢静脉栓塞及血栓性静脉炎。通过肢体按摩、下肢抬高15~30°、鼓励做踝关节背曲等主动运动、给予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器等,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发热时交感神经兴奋,胃肠分泌和蠕动减弱,引起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所以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

    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预防泌尿系感染。对留置导尿的患者,行会阴擦洗或遵医嘱膀胱冲洗, 清洁尿道。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定时按摩腹部, 必要时给缓泻剂, 防止便秘。
,
    关注老年人基础病症。并发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定时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并发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保持环境安静, (持续或间断给氧, 以增加心肌供氧,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脑梗后遗症的患者, 应与其多沟通, 加强语言、肢体功能训练, 促进康复。

    2.2.2 物理降温 高热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较大,突出的症状是头晕、头痛、烦躁、谵语、幻觉、失眠。在老年人发热病因未能明确前,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在头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冷敷;或用30%~50%的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冷盐水灌肠。应注意酒精擦浴时禁擦胸前区,腹部等敏感区,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寒颤、面色苍白或腹痛、腹泻等。冷敷时不可将冰块置于颈部两侧,因这里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窦经过的地方,以免抑制呼吸。另外,还可以针炙降温,可选用曲池、台谷、大椎等穴位。降温半小时后观察记录降温效果。大量出汗时,及时擦干汗液,更衣防着凉。寒颤时,予保暖,增加床栏等安全措施,预防跌倒发生。

    2.2.3 纠正患者的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 鼓励多饮水,补充足够水份。出汗多时可补充含盐饮料。由于老年人的心搏出量可减少40%~50%,肺活量减少50%~60%,肾脏清除功能减少40%~50%[3],因此,静脉输液用以补充热量和治疗用药,输液速度严格控制,以免诱发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
    2.2.4 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依据患者文化、职业、阅历等不同,了解和分析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及不同的心理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必须理解、尊重老年人,以娴熟的技术,取得患者信任,减少猜疑;关心、安慰患者,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在护理过程中, 做耐心细致地沟通解释,减轻焦虑和恐惧;同时帮助老年患者学会调控自己的心理反应,保持平和心态,争取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查、治疗和护理。还可和患者一起运用社会支持系统,应对其不良心理反应。

    在实施心理、疾病护理的同时,针对老年患者个体,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指导和行为干预。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看问题较固执,生活方式较刻板,对一些不正确认识及行为,要以商量、讨论和提醒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切忌强迫其改变[4]。

    2.2.5 安全用药的护理 老年人的生理病理与青壮年人不同,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严重的细菌性感染,且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并发症较多,药物疗效较年轻人差。这样增加了药物的不确定性,也增大了老年人用药风险。因此,老年患者用药要严格查对制度,保证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静脉输液时应按要求控制滴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若按医嘱给心功能差的老年人,用解热镇痛类药降温时,大量出汗时要注意预防循环衰竭的发生。
, 百拇医药
    3 结果

    108例老年发热患者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在36℃~37℃。任何原因使产热多或散热少,动态平衡失常,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为发热。发热的机理(不同,)可分为二类:一类为致原性发热。人体血清中,当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白细胞受到某些刺激时,如细菌及其产物、内毒素、病毒、真菌、原胆烷醇酮、抗原一抗体的刺激,可产生和释放一种致热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发热。另一类为非致热原性发热,如产热过多,散热过少和体温调节障碍。

    临床多种疾病均可出现发热。由于老年人皮肤温度比成年人低0.5℃~1.0℃[2],老年人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致产热和散热过程调节不敏感或过度敏感。所以,对老年人发热除要做好体温测量工作外,要结合其意识、心率,四肢循环皮肤干湿度等全身情况,做综合分析。通过对108例老年发热患者临床观察发热的类型、伴随症状及心理反应特点,采取积极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良好的生活护理等,针对不同疾病予以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过程、用药、饮食、作息、诱因、预防措施、保健方法有所了解和认识,病情较快恢复,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唐洪钦,朱海舰,杜小玉,等.老年烧伤患者高热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海军医学杂志,2010,31(01):82-83.

    [2] 毛丽娟,戴宝珍. 实用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

    [3] 李继平. 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

    [4] 张树森. 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 百拇医药(刘惠萍)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