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日前发布。意见提出,惠阳保姆13825404095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此,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供参考。
目前,中国倡导多元主体与多元服务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不断推进,但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却始终面临供需不对应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是当前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发展盈亏失衡、服务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达48%,有盈余的养老机构比例为19.4%,32.5%的机构呈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不足。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包含社区的日间照料与居家的社区支持服务,但目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床位利用率普遍不足,诸多地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甚至未向服务对象开放,导致资源浪费。
居家的社区支持服务则陷入政府与服务机构“双输”的困境:政府面临难以引导老年人形成购买服务的消费习惯、无力推动服务供给发展的困境;而养老服务企业难以获得政府资助之外的盈利,面临着自主发展受限的困境。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困境在制度层面的根源,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张力,是非正式制度变迁的时滞性与社会养老服务主体未能有效提供具有家庭亲情属性的社会养老服务。
在制度变迁理论看来,养老服务制度既包括养老服务政策安排、经济规则等一系列的正式制度,也涵盖伦理价值、行为规范、文化观念与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社会养老服务规章政策作为正式制度,其制定虽易于实现,但持存于儒家文化、亲伦道德中的传统家庭养老价值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却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存韧性,深刻影响着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选择。
具体说来,养老服务领域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具有长期性与延续性。养亲、敬亲、送亲构成人伦之孝的基本意涵,并作为一种正式制度的延伸,已内化为个体处理代际关系的规范与准则。而更为深层的逻辑是,中国家庭内部代际间的抚育赡养双向互动的传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致使老年人及子女即使选择降低对晚年生活的预期,也大多会排斥社会养老服务。
但家庭养老传统只是排斥社会养老服务的一方面,如果能够提供具有家庭亲情属性的社会养老服务,即在具体的为老服务实践中融入人文关怀,服务主体从个性化的角度重视老人的生命健康、多元需求及人格自由,给予其亲人般的关怀及尊重,那么有需要的老人及子女仍然能够认同社会养老服务。然而,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各供给主体,仅片面强调老年人的餐饮与日常照料需求,缺乏可供老年人选择的满足其亲情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造成了中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供求困境。
因此,对当前中国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困境的超越,在于建立能够形塑社会养老服务非正式制度的正式制度安排,制定养老文化领域相关政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的激励与福利政策,促使服务主体有效供给具有家庭亲情属性的社会养老服务,并立足于感性服务推动构建社会养老服务新理念。从而,实现养老服务制度内部结构的渐进性互构,不断拓展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新空间,以此助力突破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