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净利2000万:滴滴护工→为什么劝你一定别做了?家政服务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2 15:18

年净利2000万:滴滴护工→为什么劝你一定别做了?

2020-11-16 22:30

1918

5

分钟

最近有小伙伴们问到黎阿姨,家政服务13825404095随着老龄化加速,是否有可能做个“滴滴护工”?如果可以怎么做?如果不行为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1

年净利2000万:

护理生意80%你碰不到

// 2015年:创立初期业务主要是护理院,2016年起依托日托点进行居家照护服务

// 2017年5月:恺邻照护云上线(开发约6个月),可实现在线评估、签约、支付、评价等闭环

// 2017年9月:拾尔诺投资恺邻Pre-A轮(未查到工商变更),当时数据为约100人照护团队,服务用户近1000人(核心为30+上海二/三级医院照护)

// 2020年5月:“护工来啦”上线(第三方平台),代配药服务65元/天、夜间陪护230元/天、医院/居家陪护268元/天、母婴护理350元/天

// 2020年7月:医护康养全业务,集团正式员工约1000人,平台注册护理员约5000+人,固定护理客户近10000人

@护工来啦

第三方规模目标

从2015年成立至今,恺邻的客户来源是:50%G端(长护险护理、居家养老服务、重残护理)、30%B端(医院、养老院、保险等金融机构)、20%C端(一对一护理、母婴护理、康复服务包),并在2020年为有需求的客户配置小度音箱实现语音发起需求→这应该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式养老护理服务公司的发展路径了:

// Step1:核心业务依靠关系型资源,顺手儿做些C端用户付费,服务先行技术配合

// Step2:在5-8年内都是单区域的线性增长,然后是有长护险→社会资本进入→加速多区域扩张

2019年净利约2000万的恺邻照护(单一上海),你应该能从上述的客户数量和客单价算出,大概单一用户的照护时间是70-80天;而10000的用户量在单城市的老年护理领域已经是头部的成绩,这里再次提醒你50%的G端用户和30%的B端用户,是市场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厂出来的)创业者们没法触碰的利益链条,看起来一线城市约5%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你能触碰到的实际只有1000-1500单/单城市的10%左右→也就是说, 靠市场化打法流量推广来的老年护理订单,大约就是100-150单/天,按客单价180-200元计,这就是个650-1080万元的单城市年收入生意,北上广加起来是2000-3000万的年收入,这显示不是大家概念中认为很大的巨大护理市场,而只是生意了

2

2380元培训+派单:

养老护理不能“吃长护险”了

聊完需求侧和代表公司案例,再来看供给侧:

@养老护理员

1780元培训

之前有和大家聊过1780元的上海养老护理(医疗照护)培训,约17天的培训后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颁发证书,可接长期照护险服务→这对传统家政养老的阿姨们有着巨大吸引力(详见文末链接),毕竟8000-10000元月薪、85%的工作都是家政照顾、比居家/机构养老护理赚的多20%-40%。但由于医保支付的长护险控费和审核评估层面的商保介入,原来50万的5-6级评估老人会有减少,而更多待审的老人会相对更难通过→这意味着市场上并不需要那么多“吃长护险”的养老护理员了

另一个是700元的健康照护(护工证)培训约5-7天,正在逐渐成为医院护工准入的标准,这与现在居家护理的4500-5500元阿姨会拉开档次,形成“医疗照护>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的三个“准入”分级。显然第一种政府同时贴两笔钱(培训+服务)是不可持续的,相对来说可持续是在第二种(医院更刚需)→也就是说, 真正能形成可持续生意的只有“健康照护”,但阿姨们在5000-7000元的到手收入下,为什么不去做更轻松的家政服务(如好慷在家、天鹅到家等)?

@养老护理员

形式标准化

465元自购

至于“形式”上的标准化,早在2015年的家政O2O时代就已经证明,这对于用户体验来说没有任何感知,也不会形成对品牌的持续认知。对于阿姨们来说,除非能解决就业(例如恺邻需要再交600元,即共2380元为阿姨提供优先培训和优先派单),否则标准化也是没任何意义的

回到开头的问题,滴滴护工模式看起来很美, 但需求侧市场化空间小、供给侧人员留存难,想要再当中匹配双边的效率就很低,10-15%的毛利水平下抽佣就更难,还是别惦记了吧:)

社区居家养老:开店门槛→40万护理医疗、350万综合服务 | 养老e周刊

13000元*13薪:长护险→3年56倍增长,哪些玩家赚到钱了?| 养老e周刊

“假”长护险:10元/次、骗保200万、3倍护理收入 | 养老e周刊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