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万老人成“老漂族”:带孩子,惠阳月嫂13825404095是中国老人的宿命?
2018-09-21 23:40
老人帮忙带娃,似乎成了社会约定俗成的事。
对于如今中国的不少老人来说,“漂”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有将近一半的老人,是专门漂来帮儿女带娃的。
中国的现代社会,不仅仅是年轻人远离家乡成为“北漂”和“南漂”,老年人也随子女去往外地生活,并形成人数日益庞大的群体——“老漂族”。
但这样的“漂移”并不算潇洒,甚至还是一门苦差事。因为有将近一半的“老漂族”,是专门“漂”来帮儿女带娃的。
年轻人都嫌带娃累,老年人却扛过来了。
8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组织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正式出台。《方案》指出,与本市居民共同生活和共同居住且未在其户籍所在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非本市老年人纳入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也就是说,非广州本地户籍的老人也将能享受低保补贴,而这项红利的背后,正是“老漂族”群体。
寒暑假期,正是这些“老漂族”活动的高峰期。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陪着学习玩耍、帮着洗澡哄睡、时刻要注意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一天天下来,这份“假期工”的压力让不少老人直呼“身心俱疲”。
当假期结束,老人领着孩子回到校园,不舍之余,这些爷爷奶奶们恐怕更忍不住长舒一口气:谢天谢地,娃终于开学了!
太多中国孩子的童年,是在老人陪伴下度过的。/ 视觉中国
01
晚来负重的老人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从农村专程到城里来帮忙带孙刘曼华(化名),在接受红网的采访时就曾坦言,带娃压力很大。
“全天带娃精力要花得更多了。平时在学校有老师帮忙管着,我不用太多费力,就接送和做饭。但到了假期,我还要监督她写作业,可她整天就上网看电视,劝也劝不听,我天天唠叨她,孙女还嫌我烦。”
刘曼华很无奈,儿子儿媳太忙了,基本没空管孩子,自己只能“挺身而出”。
在当下,像刘曼华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怎么带娃、谁来带娃的难题,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跟着来了。
其实带娃辛苦的不仅是“老漂族”,山区老人也要帮忙照顾留守孩子。图/中新网
日前,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市蓝皮书研究会发布的一项针对广州市0~3岁托幼服务的调研发现,有近六成家长表示会送孩子“入托”。但实际上,受访者中0~3岁的宝宝55%靠家里老人带,17%靠全职妈妈带,3%靠全职爸爸带,仅4.68%的人将孩子放在托幼机构。
送托幼机构、请保姆帮带,费钱就不说了,更得提着心吊着胆;辞职专门带娃吧,奶粉钱、学费、房贷……想想就要命。能养得起孩子就已经谢天谢地,更别说多花时间来带了。
于是,“陪”的这一部分,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爷爷奶奶们身上。
一项全国范围内的“隔代抚养”调查结果也同样指出,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一半左右属于“隔代抚养”,到了北京,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
如今,“隔代帮忙”早已不是以享受天伦之乐为前提,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带娃”成了他们晚年时期一项不可避免的重要使命。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能看见老人带娃的身影。
02
“带娃让我心力交瘁”
据有关媒体报道,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在不久前接收了这样一个病例:65岁的黄阿婆因胸闷、心慌前来就诊。经检查,阿婆的各项指标却均是正常,家人也表示她身体健康,没什么基础疾病,阿婆的病因一时成谜。
心血管内科诊断无果后,针对黄阿婆近期时常唉声叹气,打不起精气神的症状,医院精神医学科对阿婆进行了心理测评,才发现阿婆已患有中度抑郁、焦虑。
经询问,医生才了解到黄阿婆的“心病”之因竟是带娃。
据了解,黄阿婆是武汉人,去年来到广州帮忙带孙子。平日陪娃睡,自己睡得并不安稳,由此累坏了身体。加上总担心孩子的健康、有时因带娃分歧被媳妇埋怨几句,自己思虑过多又无人倾诉,长期下来引发了精神疾病。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带孙子是人生幸事,但现代社会越来越不是如此。
实际上,对于老年人来说,带娃透支体力,甚至造成抑郁,黄阿婆并非特殊个例。
早前就有调查显示,老年抑郁症患者正在逐年增加,而其中约三至四成是因带孩子引发的。而让老人家郁闷、让娃父母苦恼的根源,就在于两辈人育儿观念上的代际隔阂。
网友@茜茜d妈妈分享了自己和婆婆一起带娃的经历,直呼“比带娃更累的,是与老人一起带娃”。
我:妈,您换的这个尿片不是刚洗澡前取下的吗?
家婆:是啊,才湿了一点,还能继续用。
我:……
我:小宝不要经常抱,闹就让他闹下
家婆:这么小的孩子,要抱的,你看楼下那些小孩都是抱着的。
(从此,我小宝一睡醒就要人抱)
除了“养”的方面,在如何教孩子上,各持己见的两代人也少不了斗智斗勇。
据彭城晚报报道,徐州市一名何阿姨就曾因孙女的教育问题和儿媳闹翻,跑向媒体哭诉,表示自己在家中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和“幸福”,有的只是“负担”和“压力”——每天的生活都像战争年代一样,处处都充满了危机。
这样一来,撇去本来就难分清的孰对孰错,一心想着来为儿女做好事的老人,能不委屈吗?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两代人的矛盾也在积累。/ 电视剧《双面胶》
03
松不了的绑
和不少夫妻不敢生小孩、担心养不好一样,老年人带娃压力大的本质,同样也是生育成本过高。
人口学学者梁建章曾提出,中国养育小孩的痛苦指数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确实,在高房价、高教育支出、高看护成本面前,如果生娃变成了不可违抗的“国事”,而养娃仍是自行解决的“家事”,那么这项极需体力精力、耗资巨大的工程给父母们带来的痛苦,自然不言而喻。
不过,在生娃养娃这件事上,中国老年人的辛苦也并非来得全然“无辜”。回到小家庭本身来看,不少老人正是家中催生小孩的“怂恿者”,除此之外,催婚、给孩子当管家、插手晚辈夫妻生活……尽管再力不从心,但仍不愿撒手的长辈比比皆是。
沈阳万人相亲会上,那些为子女结婚操碎了心的中国家长。图/视觉中国
而在一些传宗接代意识没那么重的国家,如邻国日本,老人基本不会想着去操心养育孩子的事。一名77岁的日本妇女曾向采访她的英媒记者发问,为什么中国老人会同意帮儿女照看小孩,“那自己的人生不是全没快乐吗?中国人没自己想做的事吗?”
与其说带娃拖垮了长辈的生活,不如说除了围着子女,很多老人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幸福快乐的晚年。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忍耐:“虽然累,可看到孙子,我是真开心啊!还是忍忍吧,忍忍吧……”
相比之下,敢于对后辈“潇洒”放手的老人,简直是一股清流。
前段时间,一则“儿子想在杭州买套房,妈妈写了一封信拒绝”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这位母亲在信中写道,“妈妈为什么拒绝你,妈妈只是希望你明白:你终归要自己飞翔的,我和你爸只是你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永远顶在前面的那个。”
导演李安早期的电影,就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图/《推手》剧照
本来是一件鼓励孩子独立、渴盼老年自由的家事,却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呼声。实际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这位母亲那么“酷”,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足够的“底气”说出这番话。
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等到房价更高,孩子又不得不买房安家的时候,你还不是得拿出半生的积蓄、再把自己房子卖了给孩子付首付?然后感叹当初如果不装逼该有多好……”
毕竟,前半生被孩子绑住,后半生被孩子的孩子绑住,这才是大多数中国人无奈却又认同的一生。
相关老漂族的一封信:“女儿,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好妈妈”,看哭13亿人!
都说落叶归根,但年纪一大把,很多人却为了替儿女带好孙辈漂泊在外,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道。最近,一位帮女儿带孩子的姥姥写了一封信:“女儿,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好妈妈”,这封信火了,看哭无数人!你也看看吧!
小雅:
给你带孩子已经四年了。今天早上,你叔叔打电话说,你爸一个人在家,血压高到了180,头晕差点没撞树上。他问我,是不是只管小的,就不顾老的了?!话虽然苛刻,但就是这么个理儿,我在心底也同样问过自己好多遍。
你爸也六十多了,还在打工。他说是为了锻炼身体,我知道,他是想多赚几个养老钱。
你爸干活累了,就爱喝口酒,却还高血压,把他一个人扔在家里,我夜里做梦,都是他一个人倒在地上无人管的样子。
可是,我也舍不得果果。
你们下班回来了,我思前想后,还是说:“小雅,我想回去看看。”
你和果爸都很惊讶,工作正忙,每天都加班,我突然回家,孩子咋办?
我看到了你们眼神里的不满,我不敢说你爸病了,只是念叨着:“想你姨妈了,家里的花花草草都被你爸养死了,我想回去拿几件衣服……”
果爸没说什么,抱着孩子下楼了。
你问我,家里有啥急事吗?
我说,没有。
你又给你爸打电话,你爸说家里都挺好,不需要我回去。
之后,你把锅碗瓢盆洗得乒乓响。我一个人坐在卧室里,老泪纵横,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让我舍了谁啊。
你咋就这么不理解你妈呢,为了你活得像个样,不是保姆不是怨妇,妈连命都舍得,要不是真的遇到难处,妈能不管你吗?
你生果果的时候,在产房折腾了两天,可是宫口开到五指就不再开了,各种催产药都用过了,也不见动静。
看着你蓬头垢面的样子,满脸都是血点,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你婆婆包了羊肉馅饺子,说能量高,追着让你吃。
你一口一口地硬往下噎,你从小不喜欢吃羊肉,家里吃火锅的时候,我和你爸都不会下半点羊肉。
现在,为了孩子,你就像是一台汽车一样,管子里的油喝下去,希望可以变成发动机里的力气。
我说:吃吧,吃了好有力气。
一会儿又去检查,医生说,胎心变弱了。
要立刻剖宫产,刚才吃进去的饺子,可能吸入肺部,增添了手术的风险。
你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说,只要孩子好,咋都行。
我不敢说,一个劲地想,不让你吃那几个饺子就好了,你好,我咋都行。
果果奶奶没时间,你说,自己带孩子。
抱孩子没几天,脚后跟疼,手腕疼,尿布满屋子都是,吃不好睡不好的你,像个炸药包。
公司催你去上班,你说,不去了,孩子最重要。
出门还穿着孕妇装,原本漂亮的你,蓬头垢面,一下老了十岁。
因为一点小事,你跟果爸吵了起来。果爸气急了话赶话说,我一个人赚钱养家,你就看个孩子,不但看不好,还跟个怨妇似的。
你气得呜呜大哭,我恨不得打这小子一巴掌。
我好好一个闺女,给你生儿育女,都累成啥样了,你还说风凉话。
我拉起你,说,跟妈回家,爸妈能养你,不用在这受气。
果爸说,自己也没说啥,当老人的咋这么能挑事儿呢。
我心里翻江倒海,可是,还是没说啥,毕竟,果爸不是总这样,你也还想和他过下去。
果爸去上班了,我不忍心留下你一个人守着凌乱不堪的房间和哇哇哭的奶娃娃。
你能是一个好媳妇、好妈妈,可是,那不是我的希望,我只希望你成为最好的小雅,健康阳光的小雅。
没办法,我把你爸扔在家,进城给你看孩子。
果果一天天长大,你说,能陪着大孙子长大,多幸福。
可是,你只说对了一半,幸福,可也痛苦着。
孩子病了,你说,是不是穿多了,还是风吹着了,不是说少下楼吗,又带到人多的地方去了?
孩子吃了,你说,好像咸了一点,孩子小,加重脏器负担;孩子不吃,你说,可能是没做好,孩子才吃得少;
孩子淘气,你说,都是平时太宠他了,没定下规矩,没养成好习惯;
给你看个孩子真的不容易,是我这辈子做得最难的事,整天小心翼翼,还是漏洞百出。
为了你们,这些我都认了。
可是今天,你说,让我回去,没事不用来了,自己咋都能把孩子带大。
你觉得,我心里该是个啥滋味。
车来了,看着你们的背影,我的泪流了一路……
前半程,我就想,我说啥也不来了,回家和你爸粗茶淡饭,也是好日子,你也大了,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吧,我老了,除了病,没啥能耐了。
后半程,我又想,能帮就帮吧,我这一辈子,不就图你能过得好点吗?
老了,跟自己的闺女置啥气,折腾来去,不还是果果受罪吗?
你爸要是没啥事儿,我这几天就回。
妈妈
这封信看哭无数人,信中的妈妈只是我国1800万“老漂族”中的一个缩影,他们放不下儿女,回不了老家!
名词解释:老漂族,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小孩,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据国家卫计委统计,在全国2.47亿流动人口中,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占了7.2%。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比例高达43%。
超人“老漂”一年奔三地:
杭州管孙子、
江苏带外孙、
山东割玉米!
今年64岁的郭阿姨是位十足的“老漂”:暑假寒假要到杭州带孙子,九十月份要回山东割玉米种小麦,其余时间还要在江苏带外孙!
虽然辛苦,但能够帮衬上,她觉得值得。郭阿姨没想过把孙子带回老家:“”他妈妈爸爸不舍得,我也不想带回去,我们农村条件差,洗澡吃饭条件都差的。”不过她内心还是挺向往回老家农村。老漂族有四怕:
1一怕孩子出事
北漂12年的单阿姨一带孩子出门就提心吊胆,不能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孩子怕摔,怕磕碰,怕走丢,怕被人抱走。
她说,给儿子带孩子,压力要比以前给自己带孩子大得多。万一孩子有什么闪失,她没法和儿子交代。
2二怕产生家庭矛盾
单阿姨退休前在老家医院工作,孙女生病了她知道怎么照顾。但在北京,她说自己要当作从没有在医院工作的经验,只听孩子妈妈的,不然两代人的看法不同,很容易产生矛盾。
而两代人同住一起后,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育儿方法多方面存在差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同样是“老漂族”的压力源之一。
3三怕在他乡生病
这些家庭矛盾或许可以通过日常增加沟通慢慢化解,但“老漂族”还有一大心病化解不了:怕生病。
64岁、北漂四年的陈阿姨,提起自己上一次在北京生病的经历还觉得“愧疚”。老伴、亲家都从老家赶来了,“管孩子的管孩子,管我的管我,给孩子添了很多乱。”
此外“老漂族”在北京就医,却只能回参保地报销,并且手续复杂,报销比例不高,也让他们“小病”就粗略治治,有时自己“开药”,有时干脆硬抗。
4四怕想起家乡
孤独感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加强烈。
老人都讲究落叶归根,越老就越想自己的老家。71岁的王阿姨告诉我们,她北漂11年,做梦梦见的全都是老家的人。
谁也不想在一生的黄昏中漂浮不定,但对一些家庭来说,让老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子女所在的都市,是生活无奈、被迫的选择。但是年轻人除了自己的孩子,也应该站在老人的角度多思考。
“老漂族”可以说是中国城镇化进程、时代发展的产物。一面是双职工家庭无法照顾孩子的现实,一面是老人们奔波不停的晚年。如果你是“老漂族”,留言谈谈你的困惑;如果身边有“老漂族”,也谈谈你的看法吧!
- END -
声明:我们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bobby477,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并致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