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真的不会盈利吗?惠阳月嫂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2 11:33

社区养老真的不会盈利吗?

2019-05-23 14:00

写在前面:

谈到老龄化问题,惠阳月嫂13825404095巨大的人口基数已是老生常谈。人口结构变化的背后,是随之而来医疗问题,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

对于基层市场而言,老人的医疗需求无疑是刚需,在近年政策的春风吹到之时,基层的老年照护服务是否已经跑出自己的形态?当互联网+护理频频被讨论时,又会给现在的养老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

01.政策鼓励下,社区养老反而压力更大?

中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而且拥有庞大的独居、空巢老人。目前,轻量化养老服务显然更适合这样的背景。

2018年起,在宏观政策中屡次提到对医养结合、居家养老的推动,地方的政策也积极响应,探索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模式。也在此时,全国众多社区养老项目纷纷落地。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政策鼓励下,社区的养老服务有了新的商业形态,但实际上对于经营者来没有太大变化,相反压力越来越大。

随着介入“互联网+护理”等新型模式,养老、护理服务内容以及价格远远超出当今社会的收入水平。

02.单纯的上门服务只是“昙花一现”?

早年随着社区上门服务的火爆,出现不少非理性投资。但那时的概念普遍称这种商业模式为——“O2O”。随着O2O浪潮落幕,居家养老市场也进入理性发展期。

从商业形态上来看,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本质上是具备地域性和分散性的O2O服务,上门护理服务在短时间内会快速发展,但单纯的上门模式在养老产业中只是一种中间形态,未来将与机构或社区相互合作,以寻求服务能力的拓展与价值的最大化变现。

03.“虽然有政府的补贴,但是目前还不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

数据显示,2018年底,护理院(站)近800余个,康复医院800余个。老年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壮大,医疗护理员培训制度正在建立,老年护理服务逐渐由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护理服务也跟随医改的脚步开始分级。

据一位资深养老从业者透露,大部分老年人在社区中的需求,主要是吃饭和娱乐活动。但是在运营成本上,相对于集中服务的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模式要承受更高的运营成本

运营成本高,关键在于需求方高度分散,且需求碎片化、多样化,需求频次不稳定,导致社区居家养老的运营成本与收入难以匹配。

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龙告诉我们:“你不知道客户什么时候要你去上门做服务,但是服务人员却要每天都有,今天做一单,明天做两单,即使也有政府采购服务做保障,但是总体运营成本还是比较高,难盈利。”

04.盈利:“除了吃饭,其他都是赔本买卖”?

养老项目的盈利性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机构而言,主要看床位入住率是否能够覆盖前期投入成本与运营成本,各个项目的成本及收费标准有所不同。

而社区照护的运营主要在人力成本上,据前述养老从业者透露,在单纯的社区日托方面,目前除了吃饭是可以计算的,其他的基本都是“赔本买卖”。盈利的突破口在哪里?

德勤的报告指出,目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托养服务、心理慰藉以及文化服务等,此类业务与家政服务的区分度不高,许多服务内容传统的家政服务人员也能完成,因此个人付费用户对此类服务企业的认同度相对一般。

目前,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嵌入式养老机构的促进政策不断出台。对企业的影响是,更加考虑如何拿到更好的地段,更好的场地去提供服务。具体问题更加依赖于前期的采购,比如所需要的床、适老化设备等一系列用品。

同时,在义诊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平衡社区居家服务中心的活动也是主攻社区的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05.先有站后上门,是可行的商业模式

根据德勤的研究,居家养老的商业模式包括B2B、B2C两类,目前大多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

1.先通过“B2B”业务抢占地盘,扩展商业版图,待积累一定辐射社区后;

2.在区域内开展“B2C”类业务,开拓新的用户或者向已经服务的老人提供政府采购外的增值服务。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商业模式,来源:德勤研究

预计在未来3到5年里,居家社区养老主要的付费方依然是政府,B2C业务仍处在探索和需求挖掘的阶段,业务占比较低,市场参与者将来应重点关注对个体付费习惯的培养

从这样的方式来看,先有“站”,再上门,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

虽然,就市场对养老服务的购买率而言,社区、居家养老形态与机构养老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近几年政策的大力推崇,对于基层的老年照护问题,目前政府一般都会提供场地和运营补贴

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副总经理龙攀认为,以日间照料中心为例,政府会按照站点的不同档次直接进行补贴,此外,对于机构而言,也有按人头补贴的部分资金。

在玖玖整合照护CEO王冉铭看来,传统的养老机构床位是固定的,关起门来做服务,有多少床位就服务多少老人。但如果打开围墙,利用养老机构的医疗技术、专业团队和后勤资源来支撑社区网点,从社区网点作为出发点去为周边的居家长者老人提供服务,可辐射的范围更加宽广,能够为更多的长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玖玖整合照护CEO王冉铭说:“整合照护型养老机构跟传统养老机构的差别在于,在有机会的情况下,有效地去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支持社区居家养老,300个床位可能会服务800名甚至更多长者。”

06.政府采购解决支付问题

在服务模式上,有别于直接面向社区和家庭,河北凯尔艾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尔艾德”)选择的是承接政府采购服务。

凯尔艾德创始人王博认为,政府会大批量采购企业的助餐助浴等服务项目,以虚拟货币的形式发放给老人,老人可持币直接到该企业的服务网点进行“消费”。实际上,这也是政府对居家养老形态支持的一部分。

在此前的采访中,有创业者表示,中国的养老问题很大部分是因为缺钱,“老人也没钱,企业也没钱。”因此,许多保障老年人健康的服务其实是由政府在买单,民营资本由于缺乏可观的盈利模式,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所以在商业模式中,政府实际上成为了B2B模式中的“B端”。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支付问题是关键问题,不提支付问题,宏观的指向只是一种鼓励,终极问题还是要搞清楚老年健康的支付方,如长期护理保险的试行制度就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07.基层照护市场核心问题在哪里?

解决支付问题,目前还是要依靠长期护理保险的普及。

中国的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目前在上海、青岛等十五个城市试行之后,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落地。

目前最关键的环节是长者评估的问题,什么样的长者能够享受长护险?什么样的机构能够获得长护险的定点资格?如何通过有限的长护险资金,提供真正符合长者(个案)需要的服务组合?

王冉铭表示,长护险的评估实际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资格和资金的角度,如何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评估为长护险当好守门员,确保资金用在合适的人群;另一个方面是从效率和效果的角度,如何通过专业的个案管理为长护险踢好临门一脚,确保服务用在关键的环节。

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综合各方观点,目前的基层照护市场的问题包括:

民政局、卫健委责任交叉,责权不明

日间照料多为承接政府采购服务

照护并未被重视

分散的居家照护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强地域性

专业护理人员稀缺

居民消费思维还未转变

......

08.路阻且长,合力共勉

在今年发布的相关支持养老行业的政策和意见来看,政府正在积极引导市场走出一条好路子。

虽然目前市场还没有探出一条好走的路,但就政策发布的力度来看,国家在努力的扶持民间力量,把老年人的医疗、生活环境变得更好。而其中,社区和居家的壁垒较低,是社会资本集中发力的地方。

在有利好政策之时,企业仍需着力于自身的经营模式,不能盲目追求政策的方向。需从市场的缺口考虑、从受众的刚需考虑,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满足老年人远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实际上,当老龄化成为民生负担,需要民间资本与政府等多方发力,才能改变人口结构与消费水平矛盾带来的产业困境。而就目前的诸多困境来看,要实现基础的老年照护,任重而道远。

文 | 李艳瑜

文章部分来源| 动脉网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