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病床”“签约服务”“医养互转”,破解居家社区医养难题家政服务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16:46

近年来,家政服务13825404095昌乐县积极探索实施“家庭病床”“签约服务”“医养互转”三种医养结合路径,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有效衔接的多层次服务网络,以实际成效给出了医养照护更优解。

“家庭病床”解决居家护理之难

昌乐县宝都街道昌盛社区的房大爷是脑梗后遗症患者,平时只有老伴在身边照顾。自从办理了家庭病床之后,医生、护士定期上门开展巡诊服务。7月23日下午3点,昌乐县立医院医师张军、护理人员王健按时敲响房大爷的家门,进门后,张军向家属询问了房大爷的情况,在随后进行的身体检查中,发现房大爷的右腿活动较少,有点僵化,嘱咐家属加大其右腿的活动量,并予以示范。随后,二人为房大爷进行心脏听诊、测量血压等检查,并向家属交代了用药情况及一些护理知识。像这样的巡诊服务,昌乐县立医院工作人员每周上门不少于2次。

受传统观念影响,多数失能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更愿意留在家中由儿女照顾。而居家养老,则面临就近就医不便、居家护理不专业、家属长期照料负担重等一系列难题。

昌乐县鼓励各医疗机构为居家重病、失能的老年人开设家庭病床,医生和护士定时定期上门巡诊,让病人在家中就能接受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房大爷是昌乐县立医院推行“家庭病床”的受益者之一。医院为每位办理居家护理的老人配备1名医生、1名护士,每周定时巡诊不少于2次,如果遇到突发情况,病人家属可立即求医,医护人员随时上门查看患者病情,及时调整医疗方案。目前全县有9家医疗机构作为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单位开展这项服务。

“签约服务”免除家属奔波之累

红河镇红河村81岁的刘奶奶,因感染性休克住院治疗,回家后长期卧床,出现背部及双下肢多发褥疮,感染症状严重。今年3月12日,县人民医院红河分院在回访中发现这一情况,为老人制定了“防压力性损伤”护理方案,根据医院推出的“医护访亲、签约服务”医养结合模式,及时与老人子女签订了服务协议,定期上门进行皮肤护理,采用中医艾灸方法,保持创面干燥,刺激肉芽生长;还嘱咐家人调整老人饮食,加强营养。不到半年,背部及双下肢褥疮已经愈合。刘奶奶的女儿感动地说:“多亏了这些医生护士,当时那个情况,我们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平时,出院后仍需医疗服务的老年患者,每次外出就诊,子女或者亲戚都要专门抽时间、开车或者打车,既不方便,又很辛苦。若失能老人长期卧床,患者家属在医院、家庭、养老机构及工作单位间辗转奔波,更是疲于应付……

昌乐县在16家基层卫生院全面推广“医护访亲”“智慧服务”等各具特色的签约服务模式,医疗机构与服务对象签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形式、流程、双方责任和权利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等,每个单位组建由1名大夫和6名护士组成的专业护理团队,按照协议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健康管理、安宁疗护等5大项60小项护理服务,把专业护理服务送到群众家中。

“医养互转”实现服务无缝衔接

昌乐县营丘镇居民王成伍,77岁,在入住营丘镇中心卫生院医养中心后,身心状态都好了很多,在这里整天乐呵呵的,子女们都很放心。今年4月20日晚,医院值班人员例行巡视时, 发现王成伍身体不适。值班护士立即联系内科值班医生会诊,心电图显示急性心肌梗塞,医生当机立断采取急救措施。像这种突发疾病,时间就是生命,在家属没赶到之前,值班人员将老人转至病房进行治疗,轮流守护老人直至脱离危险。事后家属和老人对医护人员万分感激,送上锦旗以表感谢:“爱心如春风暖开百花,尽责赛秋兰香飘万园”。

为了给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全流程的医疗和养老服务,昌乐县鼓励有余力、有闲置床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二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养老服务延伸,或转型发展成为医养结合机构。

昌乐县积极发展“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机构,在营丘中心卫生院、昌乐县人民医院医养结合中心等机构设立医养结合病区,推行医养互转“一张床”服务,当老人病情稳定时,进行基本生命体征检查、指导老人按时服药等长期护理,对有基础疾病和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特别护理;当老人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将长期护理模式转为住院模式进行治疗,“医养互转”让老人在“一张床”上实现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无缝衔接。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张兴华)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