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郭阳琛 张家振上海报道
“我家老人需要建家庭病床,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你们可以帮忙联系吗?”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接到一位老人家属的求助电话,了解需求后服务中心立即联系老人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随即上门进行评估并在当天下午完成“建床”。
如今,在长三角地区,一个电话“呼来”家庭病床的养老服务已经不再罕见。与此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异地养老也逐渐成为新风尚。9月19日,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正式签约,该基地总规划23.18平方公里,并被安徽省广德市定位为“一号工程”。
随着老年人口增多,银发经济市场越发蓬勃。2024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8月26日,国务院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为主题进行专题学习,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银发经济扩容提质。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广大的养老需求,长三角地区一方面以地方政府和国企为基石,更加充分有效利用好内部养老服务设施资源,让养老政策与市场衔接更加科学、顺畅。例如,2021年9月,江苏省苏州市率先组建苏州市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康养集团”);另一方面以复星康养、山屿海集团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也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和产品。
银发经济规模化、品牌化
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老龄化时间最早、速度最快、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23年年末,江苏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9.7岁,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4.5%。
正因如此,9月12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27年,全省要建设10个以上银发经济特色园区,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0家左右,实现银发经济产业体系基本健全。
《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促进事业产业协同,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培育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银发经济发展高地。
记者注意到,2021年5月,江苏省苏州市为顺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郑重决定整合市属国企养老资源,新组建市属一级国有企业康养集团。随后,苏州康养集团于同年9月正式揭牌,也是最早由市级行政单位成立的康养集团。
苏州康养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康养集团整合苏州优势产业资源,把“存量”项目做精做优、“增量”项目做稳做实。聚焦养老产业、健康产业、教培产业,聚力打造机构养老、健康养老公寓、医疗健康、社区居家、教育培训、康养旅居六大平台。
“在健康养老公寓业务发展方面,集团通过收购苏州国发集团旗下女儿家,整合国企存量养老资源,通过改造提升、服务提质,将姑苏区女儿家打造成最贴近古城生活圈的‘城心养老’样板。”苏州康养集团相关负责人举例阐释道。
据介绍,苏州康养集团还与央国企、品牌民企强强合作,推动中美、中日、中德、海峡两岸等国际高端康养品牌深度合作,按照市场化机制推动康养资源整合。从而打造康养生态圈,助推集团多元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集团已实现养老机构多层次、多品牌、连锁化运营管理,打响‘江南文化 苏式康养’这一服务品牌。”苏州康养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3年,苏州康养集团签约管理55个项目,签约管理床位10705张。其中签约管理养老机构、健康公寓、医疗机构、旅居基地、辅具基地36个,运营教培和托育机构12个,服务范围辐射苏州全市域。
打造多元化养老体系
走进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阿拉城的幸福里健康生活馆,一群正在熟练使用特制健身器材的长者映入眼帘,远处还有阵阵嘹亮的歌声不时传来。这正是山屿海集团重点打造的康养生态场所。
“这里有老年大学、多功能歌舞厅、社区公益活动、主题式康复理疗等项目。”山屿海集团CEO侯欢表示:“通过为中老年人提供康养服务,实现乐享夕阳人生的美好愿景,我们希望幸福里可以成为中老年群体的‘家外之家’。”
如今,专业养老机构越来越多,养老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养老人才的缺口却在不断放大。在此背景下,年轻人住进养老院,用志愿服务时长换取房租减免的“代际融合”创新模式应运而生。
张丽(化名)是苏康养·狮山怡养老年公寓的志愿者,每月志愿服务不少于15小时就可获得300元租金入住公寓的资格。她的到来,不仅缓解了公寓人才不足的问题,也让原本有些沉闷的养老机构变得更为活跃。
“养老机构给了我一个平台,把空闲时间发挥更大价值。”张丽表示,搬进苏康养·狮山怡养老年公寓后,不仅可以陪老年人散步、聊天,还能辅导老年人使用手机、乐器等。“公寓位于苏州市核心区域,单间每月租金大多需要2000多元,通过志愿服务抵扣租金对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来说很友好。”
然而即使在长三角地区,也只有少部分老年人选择专业养老机构。江苏省无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22年年底,他们进行了一个摸底调研,发现当地进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只有1.2%,98.8%的老人都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为此,2023年,无锡市推进“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行动,力求解决老年人的就医难、照护难、康养难问题。
2024年2月29日,“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一线两屏”正式接单。据介绍,无锡市区的老年人及其家属可通过电话、互联网渠道,咨询、预约下单“家门口”的非紧急类医养服务,这也是全国首个综合性为老医养服务平台
据无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位老人已64岁,因重度失能存在就医困难的情况。在“建床”期间,家庭医生团队为这位老人制定了康复治疗方案,还包括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医生们将定期上门随访,为老人进行康复指导和康复效果评估。同时,他们还与老人家属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
无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锡心医养”呼叫服务中心开设了市、区两级呼叫服务热线,为无锡市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申请渠道,使得服务需求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同时,平台除了整合医疗资源,还为老人提供以助餐预约下单为代表的日常服务,因此使用率十分可观。
一体化推动“候鸟式”养老
近年来,跨城养老模式受到长三角老年人的青睐。2024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三省一市”首次推出一体化发展实事清单,其中就包括养老服务一体化。
侯欢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山屿海集团便开创“候鸟”旅居度假模式,通过高频旅居提升客户黏性,发现了中老年群体旅居度假之外的其他实际需求和消费升级,并进行了多元产业布局,实现了在旅居度假、健康管理、医疗辅助三个不同阶段精准的资源整合和供给匹配。
据悉,2024年,山屿海集团旗下安徽宣城祁梅公社和浙江安吉幸福城森林康养基地两大项目,受到“三省一市”民政部门的共同推荐入选了“长三角旅居养老地”。
据浙江安吉幸福城森林康养基地项目负责人介绍,安吉幸福城位于鄣吴古镇,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与沪宁杭等周边大型城市构成了1—2小时交通圈。项目拥有各类房型181间,老年人可以享受“旅游+度假+享乐+康养”复合式生活体验,因此常常供不应求。
复星康养提出的创新旅居养老产业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复星康养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复星康养将保险产品与旅居养老紧密结合,现已成功推出两款融合地域文化与养老服务的旅居产品。
复星康养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上海市,复星康养推出了“海派康养之旅”旅居养老产品,使老年人能够在享受复星星堡提供的高端养老环境的同时深度游览上海的标志性地点,长者可以沿着历史的足迹,重温“繁花”之路。此外,该产品还特别提供了音叉疗愈、植物疗愈等健康活动。
除了企业,地方政府更对发展跨城养老模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德是安徽省唯一同时与苏浙两省接壤的县城,沪苏湖高铁即将通车,广德将正式步入上海“1小时通勤圈”,计划打造候鸟式养老、疗养式养老、田园养老等康养旅居业态,当地“一号工程”——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应运而生。
广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兴华认为,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打造银发经济、关注老年人事业是重中之重。希望通过康养基地建设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用10年时间把广德市打造成一个世界级的康养名城。“初步统计大概有20万人次老年人有意向到广德市旅居养老,我们有信心在5年之内引进100万人次的‘银发族’”。
据悉,在今年三省一市首次推出一体化发展实事清单中,在养老服务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旅居养老基地300家以上,推进长三角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服务标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共享互认,长护险延伸结算试点覆盖苏浙皖三省12个市等措施,这也为长三角异地养老提供了政策保障。
胡兴华表示,上海市和安徽省之间正在就养老补贴、长护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长护险为例,目前广德市还没有养老机构得到上海长护险认证,为此广德市正在积极通过内培和外引手段,提升当地养老机构水平,引进上海知名养老机构,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长护险政策的互通。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