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财评观点和立场
中国的养老服务格局,惠阳保姆13825404095正悄然发生变化。
最近,北京、青岛等地民政部门的调查结果显示,99%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1%的老人选择机构和社区养老,并且,失能失智老人中,多达八到九成选择居家养老。
传统的“9073”格局(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可能正转向“991”,居家养老的主导地位不仅没法撼动,反而在进一步强化,中国老人的“居家情结”,看来还是远被低估了。
但是,居家养老却是一朵长刺的玫瑰。上海一位94岁的老奶奶,从床上摔倒后不幸离世,而事发时,保姆居然在旁边看手机。不久前,合肥一83岁的独居老人,不慎在家中厕所摔倒,无法起身,当时厨房里灶火正旺,浓烟已窜出窗外,幸好邻居及时发现,才避免悲剧发生。
居家虽好,危险可不少。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超过30%。很显然,面对提前到来的居家养老狂潮,中国社会还没做好充分准备。
01
居家养老三大痛点
对中国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的老人来说,居家养老,往往是“痛”并快乐着。有三大痛点,普遍困扰着中国老人。
痛点1:人难找。
无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老人要找个靠谱的人上门帮手,助餐、助行、助购、助浴……并没那么容易。现在,我国专业护理人员只有大约50万,而失能、半失能老人是4500万左右,按照1:4计算,专业护理人员缺口高达1000万,相当于哈尔滨一座城市的人口。
一个几乎公开的秘密是,许多家政阿姨摇身一变,巧妙把自己包装成了养老护理员。专业护理人员紧缺,必然导致从业者鱼龙混杂,隐患显而易见。就在今年4月份,广州的一位保姆,刚上岗不到一个月,因嫌弃87岁的老人起夜太吵,竟不顾老人脚受伤骨折,用力推搡,粗暴虐待,子女看到监控后几乎崩溃。
护理老人,是有门槛的技术活,比单纯的家政服务复杂得多,人员需要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上岗。而中国目前恰恰缺少有公信力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靠谱的护工。
痛点2:医难就。
看病,是老人们无法回避的一道坎,隔三差五,身体总是要出点大大小小的毛病。但是,对老人来说,就医是个麻烦事,本来就腿脚不便、出门机会少,再加上就医流程不熟,整个过程就一个“难”字。
北京去年曾做了一个调查,697个居家养老家庭中,签约家庭医生的仅有61.55%;此外,在592个有慢性病或失能、半失能患者的家庭中,高达31.59%从未选择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中国老人看病就医,太依赖大医院了。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张侃教授曾指出,中国老人就医有"四难":
一是挂号电子系统的设计对老年人不太友好;
二是老年人到了医院不知挂哪科,常常在各个科室间来轮转,做了不少重复检查,缺少全科指导;
三是老人住院陪护难,老人看病难没人陪护;
四是医保报销之外的药物和治疗对于多数老年人来说依旧是负担。
就医难,仍然普遍让中国老人感到头痛。
痛点3:坑难防。
居家养老相比机构和社区养老,有一个好处,就是便宜。青岛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乔先华,曾算了一笔账。他说:“家庭养老床位和机构养老床位相比,费用比养老机构可以说节省了三分之二左右。在机构当中要付床位费、餐饮费和护理费,在家庭当中至少床位费是不需要付的。”
居家养老,性价比是最高的。但是,因为居家养老市场不规范,什么样的服务,应该收多少钱,并没有权威的标准可以参考,因此,老人家处于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地位,在支出环节很容易踩坑。
所以,最近两年,多地出台规定,要求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明码标价。比如广州就要求养老机构明码标价,不得违规收取大额预付费、向服务对象兜售保健品。
在支出这个环节,一没行业标准,二没监督把关,老人是很容易吃哑巴亏的。
三大痛点,人难找,病难就,坑难防。当下居家养老的最大矛盾,就是日益多元的井喷需求,跟有限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未来五年,是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窗口期,也是入局者构建优势的契机。
02
入局者众,各显神通
近两年,闯入居家养老赛道的玩家,数不胜数,有大型的央企国企,有知名的大型民企,也有诸多地方性的小机构。这条赛道,正日益变得拥挤,要在里面淘金,并非易事,若没有独家特色,或缺少强大的资源加持,不出两年,就会被大浪淘沙席卷而去。
我们来看看各大玩家是如何来帮助老人解决痛点的。
先看看“人难找”的解决办法。
福寿康是我国规模较大的居家医疗照护服务机构,覆盖50多个城市,为了能持续输出合格的护理人员,福寿康自己开办了7家护理培训学校,专门用于培训。另一入局者小柏家护,则自建了护理培训师团队、自主编制了教材、并将培训时长从120课时延长至500课时。
而中国平安则另辟蹊径,为每一位老人安排了三位管家,分别是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和医生管家。
智能管家是包含智能音箱在内的一套智能设备,由平安自主研发,它不仅可以提供生活助手、智慧物联、音视频问诊等服务,还能像“贴身保镖”一般保护老人,如果监测老人意外跌倒、或者家里燃气泄漏,会第一时间自动联系子女和管家,发出预警警报。
生活管家可在线为老人提供7×24小时的在线服务,2022年7月,平安的首批管家通过国家工信部“客服联络咨询师”认证,如此严格的标准,在业界是首创。
平安的医生管家是全科医生,为老人提供线上问诊,因为平安自有医生团队近4000人,外部签约医生超4.5万人,所以医疗咨询方面的人员配置,也是非常充裕的。如果老人有需求,需要护理人员到家护理,那么生活管家会立刻为老人安排护理人员,而平安目前合作的护理服务供应商,均是全国或地区头部供应商,护理人员均经过严格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找管家或护理师不难,找一直靠谱的管家或护理师却不容易。自办培训学校,固然是好法子,很扎实,但模式太重,扩张太慢,而平安创新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则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科技的优势,最大程度为老人降低风险,并让老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专业的生活或医学指导,更轻更快更安全。如果需要找护工线下护理,平安的优质服务商网络遍布全国,也可即时响应。可以看到,平安由管家、医生和供应商组成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结成一张动态互联的网络,兼顾时效和专业,以更高的效率帮助老人“找到人”、“找对人”。
两三年时间,平安的居家养老网络,便覆盖了全国47个城市,可见这张服务网络的弹性和可塑性。
我们再来看看痛点二,医难就。
看病,是老人家最大的刚需之一。解决“医难就”,也就成为各大入局者的重点发力方向。谁能解决“就医”的老大难问题,谁就能赢得老人的心。在这方面,大企业(尤其是险企)无疑具有明显优势,因为它们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有望构建足够深的护城河。
比如中国人寿,其在深圳打造的社区居家养老项目“颐康之家”,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签订了医养合作协议,为老人打造“绿色转诊通道”。大家保险旗下的专业养老品牌“大家的家”,探索嵌入式居家照护中心,该中心配备了大家长者互联网医院远端服务平台,以自有医生团队线上为老人望闻问切。而阳光人寿的居家养老项目“阳光孝无忧”,则为用户提供“AI+全职医生团队”,打造专属家庭医生。
在险企里头,平安的医疗资源的广度和厚度,都是处于领先的。因此,为老人提供就医解决方案,平安的工具箱也更全能。如果老人选择线上就医,平安有24小时在线的专业医生团队;线下,平安的合作医院数超1万家,100%覆盖国内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超10万家,合作药店数达22.6万家。这样的医疗资源供给,是其他养老服务机构所难以比肩的。
以前,也有诸多养老服务机构想为老人解决看病难、挂号难、排队久等问题,但是,受限于自身医疗资源的短板,始终力不从心。现在,平安的入局可能带来改变。就在今年四月份,平安人寿携手北大国际医院、平安健康,全新推出“平安家医”全科医生服务,帮助“保险+医疗”的客户实现挂号易,看病快,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顺畅体验。
而为了让老人少看病,防范于未然,平安的医生管家除了提供全天候实时音视频问诊外,还会定制健康管理方案,改善老人的营养和作息。
“医难就”,这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有望凭借其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医疗资源网络(尤其是北大方正医疗资源的注入),为居家老人提供更省时省心省力的的就医方案。
再来看看第三个痛点,坑难防。什么样的服务,应付多少钱,要解决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关键是平衡信息不对称。在传统的居家养老市场中,需求方(老人家)同时也是支付方,独自面对供给方(服务商),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地位,很难改变。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多元,价目表越来越繁复,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需求就会越大。
怎么办?这个时候,消费者就需要一个忠诚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既对养老服务的各种门道洞若观火,知道哪里有坑哪里有宝,同时它又能在讨价还价中占据主动权,帮助老人以合理的价钱买到优质的服务。
为什么最近几年,险业入局居家养老,受到普遍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险企具有强大的资源链接能力,他们有能力、也有动力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平安背靠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客户资源,在与供应商议价中处于强势地位,从而为客户争取性价比最高的服务。为了确保一分钱一分货,平安设计了一套称为“五管十维”的监督体系,包括括服务商品管理、订单履约管理、过程标准管理、结果管理、风险管理五大方面,每个方面涵盖两大维度。这套监督体系,从服务的事先、事中、事后各个环节都覆盖了,如果老人不满意,或者服务没达标,平安便会代表客户,去投诉甚至更换供应商,以保障老人利益。
居家养老事业部总经理李斗曾讲:“居家养老,最大的难点就是整合资源。”换言之,入局者的资源整合能力越强,议价能力越大,相应的护城河也越深。平安的居家养老业务,承诺要让“老人舒心”和“子女放心”,背后是对自身资源整合能力的自信。
现在中国居家养老的供给端,才处于大变革的开端,小机构、大企业,同台竞技,各擅其能。而参照日本的养老发展史,最终势必会出现全国性的养老连锁巨头,如日医学馆和损保控股,依靠其强大的资源链接能力,把“人难找”、“病难就”、“坑难防”等问题全方位拆解,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定制化和数字化,重构居家养老产业链。
03
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杠杆
危机即契机。讲一个数据,65岁以上的老人从7%-14%翻倍,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9年,而中国仅用了22年。
平安坚定布局居家养老,正是看到了老龄化潮流之汹涌和不可逆,以及供给侧端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而从平安的业务发展逻辑来看,居家养老,既是“保险+”的自然延伸,也是撬动其保险主业的一支强力杠杆。
据了解,截至2022年末,享有"保险+服务"权益的客户为平安寿险贡献的新业务价值占比达到55%,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在中国平安近2.29亿个人客户中,有超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他们是平安居家养老的潜在客户,也是享有多项服务的高粘性客户。无疑,这是一座金矿,一座“越老越香”的金矿。截至2023年3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47个城市,已有约4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增值服务资格,整体评价良好。
在今年3月份的业绩发布会上,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罕见发言,他说:“医疗健康养老是现在社会上未来最大的需求,平安是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结构是非常好的,”有助于平安实现“高质量发展”。
自2022年9月发布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以来,平安在居家养老战略布局上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平安人寿董事长杨铮说:“中国平安正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径:依托自身稳健的综合金融实力和线上、线下的医疗健康网络,同时整合专业化的市场力量,助力解决老年人的痛点,为他们构筑理想的养老之家。”
从保险、综合金融,再到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今年35岁的中国平安,几乎每一个重大战略转型,都踩中了时代的节点。如今,它正试图与诸多同行一起重塑中国的居家养老行业,推动中国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这场重要战略布局,也关于中国平安第四个十年甚至更长周期的高质量发展。
☞东亚财评聚焦国内外热门财经话题,品评有价值的商业人物和讯息。我们的宗旨,是让大家在这里,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