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养老所需,家政服务13825404095方能回应民生所求。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近日发布《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以覆盖全国19个省(区、市)77万名城市居民为调查样本,反映城市居民养老所需。报告显示,医疗、康复和护理是养老服务核心需求,城市居民对“保险+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三段式养老深受广大居民认可。
城市养老新风向:三段式养老受青睐
每个人都将面临养老的抉择。报告显示,根据身体状态所需提供的养老服务是选择居家、机构还是旅居养老的重要标准。
不同于传统的9073养老格局,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方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身体状况变化呈现三段式养老人生:活力阶段,超过一半(53.6%)选择居家养老,并伴有明显旅居意愿;半失能阶段,居家养老仍是主流,但“社区养老”(36.3%)和“机构养老”(21.1%)的比例有所提高;失能失智阶段,机构养老成为主流选择。
表1:参加调查者目前养老方式倾向 (单位:%)
报告显示,三段式养老深受青睐,源于这种方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老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活自理能力,养老费用相对较低。
养老需求更明确:医疗、健康、护理成必需
百岁人生,高堂尚在,是时代的馈赠,也让更多城市居民重新审视肩负的责任。伴随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人们意识到养老形势的严峻,主动布局自己和父母的养老规划。
调研发现,城市居民健康水平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存在亚健康、慢性病、有过重大疾病或3年内做过手术等问题。与2021年相比,本年度出现健康问题的城市居民较2021年上升了12.1个百分点。
表2:参加调查者健康状况年度对比
城市居民认为,未来将遇到的养老难题中生活、情感与就医名列前三,自理、半失能、失能三种状态下看重的养老服务以医疗、健康、护理为主,尤其对专业化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有迫切需求。就医和护理是城市居民未来养老最大的痛点之一。因此,在选择养老机构时,提供的医护服务水平是居民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
表3:参加调查者未来遇到的养老问题
养老规划年轻化:步入而立之年居民最积极
在未老之时积极规划养老,近七成城市居民认为“年轻时就应该规划养老财富”,城市居民正在通过健康管理与财富储备积极应对养老问题。
而立之年的城市居民考虑自己养老问题最为积极,初为父母、父母生病住院以及自己住院三种情况下,人们对养老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大部分年轻城市居民已经考虑过父母的养老规划并付诸实际行动。
养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为父母开展养老财富储备,如购买保险产品、努力赚钱存钱、计划或已经出租或售卖房产等;二是建议父母锻炼身体、注重养生,督促父母定期体检;三是了解养老服务及养老资讯,三成居民已经实地考察过养老机构。
早规划、早行动:“保险+养老服务”被寄予厚望
大部分城市居民积极应对长寿风险,开展养老规划。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年金险以及人寿保险已经成为养老资金的最重要补充方式。
报告显示,城市居民养老支出预期略显不足,存在长寿风险隐忧。城市居民调研数据指出,养老预计总支出的平均值为83.64万元。其中30-49岁居民预计养老所需资金100万元,60岁以上居民预期仅61.5万元。中老年人预期寿命更长,但养老支出预期却更低,养老费用缺口显现。
表4:参加调查者分年龄预期寿命与养老预期总支出(单位:万元)
商业保险成为长寿风险的有效解决方案。根据报告数据,43.6%的城市居民选择购买保险产品,超过三成居民拥有能够抵御长寿风险和通胀风险的产品,选择商业养老险/年金险/寿险的为34.8%,而选择银行证券、国债等理财收入的仅为21.6%。
“保险+养老服务”的产品模式成为规划养老方案的重要选择。城市居民希望保险产品能附带以健康医护和养老机构服务为主要内容的附加权益,锁定优质养老资源,满足健康医护需求。
养老选择新趋势:城心养老更受城市居民欢迎
城心养老已成为超八成城市居民的青睐之选。享受一碗汤的距离,而又独立养老成为养老新风向。数据显示,一半以上城市居民希望与子女相邻居住,但超七成居民选择不与子女共同生活。
离市中心近、生活便利、交通便利,拥有熟悉的生活圈或社交圈,离家近和离子女近,是城市居民选择城心养老机构的重要原因。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及其子女更看重医疗救护的及时响应、“临近三甲医院”以及方便探望。
受访居民认为,如果可以继续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相比同等档位城郊养老机构,平均愿意多支付3161.27元/月养老费用来保障享受到优质的城心养老服务。
表5:受访者城心养老优势认知 (单位:%)
报告建议:丰富三段式养老服务供给
针对城市居民在养老服务、养老财富储备方面呈现的新需求、新趋势,报告建议,政府应联动养老、金融等行业,提高居民风险管理意识、提供养老规划建议,帮助居民应对“百岁人生”。
政府可按照三阶段渐进式养老特征为居民打造全周期的养老服务,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把政府医疗服务与社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结合起来,辅助居民结合失能状况做出养老方式决策。
养老服务行业按照三段式养老规划,打造完整服务链条,将城市医疗、养老、健康等资源整合起来,为居民提供临近子女、临近医疗、生活配套完善、生活气息浓厚的养老服务。
行业观察
保险业服务国家养老战略的两个变化
保险,作为专业的风险分散平滑机制,专业性有目共睹。
当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时,保险业的专业性,首先体现在前瞻性的预判上。这种预判至少包括对风险的预判以及对社会趋势的预判。这二者既是其专业之所在,亦是其立身之本。
对于当下而言,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毫无疑问,老龄化。
趋势预判,保险业价值凸显
不管是七普数据还是身边日渐增多的老人,都印证着老龄化正在加速到来。
但人口结构是慢变量,其趋势不会一蹴而就。今天显像的老龄化风险在过去数十年间有着诸如生育率下降等持续潜在的表现,这就是趋势。
对此,保险业早有预判。典型表现有两个,一是保险产品,二是养老社区。对于保险产品而言,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年金类保险产品始终是人身险公司的主力产品,在老龄化问题尚未被大众所认知时,便已通过专业的保险工具为被保险人提供着可供其安度晚年的资金保障。而对于养老社区而言,在多数国人尚不知高端养老社区为何物的本世纪初,以险资为代表的CCRC社区早已谋篇布局。
人生是一个抛物线,但时代的演进却是一个螺旋。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但与此同时,老年人的需求结构也正从传统的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换言之,单纯的养老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今天老年人更趋多元的需求。毕竟,自我意识的觉醒、物质身体双重基础的改善,叠加千年传统文化浸染,“老”或者说“养老”,都已难以被简单定义。
“我喜欢在城中心养老,特别是想看孙子的时候。”“我愿意让父母在城中心养老,这样他们不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
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连续第二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中,不同年龄段的被访谈对象对养老有着更丰富的期待,但亦表达着更迫切的亲情需求。
的确,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家庭事业难以兼顾的无奈。人至暮年,丰盈的物质基础成为其追求独立自主的最大保障,但与此同时,对亲情的诉求自然愈发强烈。
为此,保险行业正以其更具专业价值的前瞻性思考,不断丰富优化着解决方案——从位居市郊但环境优美的高端养老社区,到更契合普罗大众需求的城心养老社区;从单一保费对应的入驻权益,到今天的年金、终身寿险等更加多维的养老解决方案。
保险,正以专业诠释着自身价值。
两大变化看保险助力养老的演进逻辑
产品和服务,保险业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其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对人文社会的深入洞悉。就目前行业实践看,保险业助力养老服务,至少已呈现出两种趋势。
一是更具人文关怀。《报告》中有几个有趣的结论,比如,存在健康问题的城市居民比率快速上升,较上年上升12.1%;再比如,老年人的自我认知更清晰,60岁时好好玩,70岁以后照顾好身体,80岁时要找到专业照料机构。
换言之,今天的包括未来的老年人早已不再是一种范式,更充足的物质基础、更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三段式养老人生渐成为新时代养老问题的正解。
与之对应的则是险企经营思路的转变。以大家保险为例,基于对当下养老方式变化的深入洞悉,近三年来,其构建起了“旅居疗养”“居家安养”“城心医养”三位一体的养老产品线布局,回应着消费者不同养老阶段的需求。
二是更加回归本源。随着老龄化加速演进,无数人都在焦虑养老。但一如最近流行的一个说法,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只要把东西具体了,就不会焦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全力解决问题。
从《报告》看,城市居民对养老的焦虑正日趋散去,锁定一份可对接养老社区的保险保障,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养老保险储备,已逐渐成为对抗养老焦虑的大众解决方案。
而对保险业而言,从养老年金到终身寿险再到两全保险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相关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且可对接养老社区的产品种类亦更加多元。仍以大家保险为例,其官网显示,目前其在售保险产品基本均可对接养老社区。
不仅如此,从公开资料看,其对接旅居养老社区的保费门槛已降至20万元左右。换言之,养老,已不再仅仅是保险销售工具,而是实打实地服务国家养老战略的长期事业。
当保险的回归保险,养老的专注于养老,体现出的已不仅仅是术业应有专攻,更是自然融合中彰显出的初心与使命。
保险业助力养老的诚意已然拉满。
专家观点
居民养老服务需求与保险企业创新
人口老龄化并非社会老化,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要进入买方市场的健康经济。调研发现,参加调查者对自己预期寿命判断的平均值在80-85岁之间。国家要按照国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克服约束条件,实现供需平衡、代际和谐与共同富裕。研判居民养老服务需求是国家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本文根据2021-2022年间,清华大学-大家保险的《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服务需求报告》,来自在19个省(区、市)20个1-3线城市30岁以上居民的4000-6000份问卷数据,看居民面对百岁人生的“心”与“路”。
居民养老服务需求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理性加孝心。2022年参加调查的居民开始考虑做养老规划的年龄区间峰值为30-39岁,占比为35.3%。普遍根据自理生活能力选择养老模式,自理阶段选择居家养老占比为53.6%,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占比为29.6%,选择机构养老的仅为14.8%;半自理阶段居家养老占比降低至41.6%、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增加到36.3%,机构养老降至21.1%;不能自理阶段选择机构养老升至37.5%,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为31.4%,居家养老降到30.2%。92%受访者在考虑父母的养老问题,每月养老供款意愿在6230.3-9313.9元之间。二是自立加自强。51.3%有基本养老金、28.6%有企业年金、22%有国债和金融资产,有商业保险的从2021年39.9%升至2022年的43.6%。55.8%独立居住、53.3%与子女就近独立居住,与子女同居的仅占14.3%。锻炼身体注重养生的占46.6%、定期体检的占34.5%、购买保险产品的占43.6%、继续赚钱与理财的占40.5%、查询信息与考察养老机构的占30%、计划以房养老去护理机构的占31.4%。三是忧虑和期待。60岁以上人群中患有慢性病的占比51.6%,80岁以上老年人1/3丧偶和独居,前三位的忧虑是突发疾病不能及时救治(31.13%)、专业性和有经验的护理员难找(29.59%)、优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26.56%);为此80%以上参加调查者选择在三级医院附近的城心养老。希望商业保险附加就医绿色通道、定期体检、上门护理和健康管理,其占比分别为39%、54.9%、39.4%和49.2%。
综上所述,商业保险企业创新发展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家”文化。居家、社区和机构照护均需要家的味道,30平米小公寓受欢迎。大家保险以家文化创品牌实现企业转型,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二是全生周期资产配置。优化保险产品、进入平台销售,强化家庭理财规划,打造专业的理财师和工作室。三是多要素打造产业链。中国保险、地产、医护和金融服务适老化发展初具规模,保险与养老服务有约的运营模式提高了保险企业和消费者的理性,关注养老服务质量已经胜过关注保险产品收益和理赔金额。
最后,国家规划了养老服务兜底型、普惠型和个性化三类产品。保险企业要积极提供个性化产品,积极参与普惠型产品生产,按照高收入、中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需求,针对地租、房租、服务三个成本与政府协商定价机制,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