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优化提升服务质量,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惠州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1 20:32

优化提升服务质量,惠州保洁13825404095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南京作为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行动不便的长者打一个电话就能送餐上门,独居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健康检查,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讲师提供的心理健康义诊服务,还能参与形式多样的老年文艺活动……重阳节前夕,走进悦华赛虹桥街道养老综合中心,一幅“夕阳无限好”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

这个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集智慧养老、社区服务、医疗诊治、健康管理、日间照料和文化娱乐等于一体,建立五大服务体系,围绕银发顾问、智慧平台、日间照料、社区便民、上门服务等养老服务,通过其带动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

该中心只是南京养老服务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南京,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也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170.3万人,占比23.0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2个百分点,养老形势严峻。

如何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让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南京一直在积极探索,从最早在国内实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到在全国率先尝试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再到社会资本争相介入养老产业……南京的养老服务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越来越多的老人守护最美“夕阳红”。 

近年来,南京相继被批准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等6个国家级试点,并在医养结合、社会参与、养老评估、政策创制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2022年,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聚焦供需匹配,“精准”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戴奶奶,您的这幅画真漂亮,都可以去展览啦!”“好啊好啊,我再好好画。”“奶奶您忘了,您换工作啦,现在是我们的图书管理员了,您等会要去上班呢。”“哦,对对,马上过去,别耽误工作。”这是近日发生在南京栖霞区迈皋桥街道栖彩忆佳·瑞丰园社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中心的一幕。

82岁的戴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来到中心后,经常嚷嚷着要回家。该中心商讨后决定抓住戴奶奶爱画画、读书的喜好,委托奶奶“管理”图书角,让老人有了“工作任务及目标”。

社工还为戴奶奶开展了需求评估,制订了针对记忆力、空间定向力和情绪的个性化非药物干预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照护干预,戴奶奶脸上的笑容多了,也很享受在中心参加活动,家属终于松了一口气。

栖彩忆佳·瑞丰园社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中心。

栖彩忆佳·瑞丰园社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中心。

新建12个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中心,是南京市民政局承担的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栖彩忆佳·瑞丰园社区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于今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该中心占地面积350平方米,设置有综合评估区、认知刺激区、团体活动区、康复训练区、日托休息室等专业化功能区,可为认知症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认知障碍评估、日间托养、认知症非药物干预、家庭照护者培训、资源整合等综合服务。

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新华表示,南京户籍老年人中认知症患者有数万人。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逆转这一病症,唯一能做的只有通过专业护理,减缓发病及相伴的并发症。认知症照护服务项目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区域认知症家庭照护痛点,切实解决了老人及家属的“急难愁盼”问题。

普斯康健认知症照护中心。

普斯康健认知症照护中心。

新增1200张养老机构床位;完成30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12个示范性社区银发助餐点;改造提升100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今年,南京市民政局具体承担的9项养老民生实事项目均按序时进度推进,其中有4件已提前完成。

除了连续多年将养老工作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养老服务年年都有新进展、新成效,为解决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养老服务“供需不够匹配、结构不够均衡”等问题,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南京还从政策端发力,提高养老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近年来,南京集中出台超过60个养老政策文件,构建了完备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体系。特别是出台“南京养老十条”,对养老机构规划布局、服务标准、运营模式、质量监管等予以明确,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体系。2020年,南京又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在省内城市中率先出台综合养老法规《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标志着南京养老服务进入法治化发展阶段。

针对城市规划中“养老设施建设”多年空白的现实,专门制定《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与全市城市详规一体衔接,保证新建小区养老设施建设落实到位。同时,明确养老公共配套设施与住房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由区级人民政府委托区级民政部门管理。

针对机构养老“一床难求”困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建成家庭养老床位9000多张,相当于8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把“机构式”服务送进门,为老年人节省费用30%以上。

针对老年人“家门口养老”需求,全市建成社区银发助餐点128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436个,年提供居家上门服务1500多万人次,惠及70余万老年人。

家属接受专业护理培训。

家属接受专业护理培训。

南京还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2021年以来参训老年人家属超3.2万名。与此同时,向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料亲属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标准提供“喘息服务”,受到失能老年人家属高度评价,已累计惠及2000多户。

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应对养老难题

今年“超级黄金周”期间,家住南京秦淮区五老村街道红花地小区的王礼先老人碰到了一点麻烦——家中电灯年久失修,电路老化,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

瑞芝康健五老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向小区物业反映,很快就有了专业的修理师傅上门维修,为老人解决了难题。

“我都98岁了,原先生活方方面面都得靠自己,自从所属社区有了‘物业+养老’服务后,我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王礼先对记者说,他平日闲逛着就去了中心,和其他老人一起娱乐,参加活动,每天还有固定的护理员上门打扫卫生、做饭洗衣,生活照料都有了依靠。

瑞芝康健五老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秦淮区首家由街道牵头组织的“物业+养老”试点单位,为活力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空巢、高龄以及半失能、失能老人提供上门基础生活照料,以机构为支撑、物业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物业+养老”服务新模式,让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专业养老服务。

如今,“物业+养老”服务在南京主城区已经较为普遍,大量老人因此受益。

南京鼓楼区物业+养老试点小区。

南京鼓楼区物业+养老试点小区。

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陈雪梅告诉记者,养老问题是复杂的社会性问题,也是大城市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单一政府资源已无法有效应对。南京的做法是通过政府引导,鼓励并调动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应对这一难题。

推行公办民营就是一项重要的应对举措。南京鼓励公办养老机构在履行兜底保障职能、满足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拓展服务功能、收住社会老人,并可享受护理型床位建设、综合运营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

类似的探索还有不少。

为就近就便开展养老服务,扩大养老服务覆盖面,南京率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据统计,全市已规划养老设施210多万平方米,进驻社区居家专业养老服务组织从2012年的8个增长到目前的1400多个。

南京还多措并举引导家政企业、餐饮企业、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市场组织转型从事养老服务业。目前,全市社会化养老机构占比超过80%,法国欧葆庭、新加坡吉宝以及市安居集团、泰康、银城等外资、国资、产业资本纷纷布局南京养老市场,7家养老服务机构入选江苏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

突出专业支撑,让老人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今年90岁的杨奶奶,在过去的10年间,一直住在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杨奶奶患有高血压,多次脑梗,2021年因生活不能自理通过即时评估后转入康福二三区。

“当时,院里评估小组从社工、医疗、康复、膳食、护理五方面对老人进行需求评估。经过评估,我们发现老人身体机能下降严重,日常生活需要协助。”点将台社会福利院院长王庆华介绍,后来,老人出现遗忘、幻听、幻视等症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经与家属沟通,评估小组对她再次进行评估,护理等级变更为介护,转入介护(失智)护理区照护。

在新的护理区,护理人员根据评估结果重新为杨奶奶制订了科学、周到的个案护理计划,包括专业社工介入开展心理疏导和非药物干预服务、膳食部门提供多种营养配餐等。

杨奶奶的经历仅仅是南京通过多元化供给、标准化评估、专业化护理,让老人晚年过得幸福而有尊严的一个缩影。

南京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钱维表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不足,始终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几年,南京从养老服务标准化突破,大力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创新养老服务专业化路径,让老人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康复训练区。

“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康复训练区。

记者了解到,南京在机构紧缩背景下,挂牌成立“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从市级层面发力,加强全市养老服务的综合监管、政策指导、质量监管。同时,推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化、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化、养老服务管理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今年9月底,南京首个国家级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考核评估。

“人老病来找”,老年人就医看病是最大的需求。南京先后出台推进医养结合多项政策举措,逐步形成“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两类机构签协议”医养结合模式,并实现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养老院医疗护理医保支付全覆盖,同时将医养结合模式重点向社区居家养老和上门护理延伸。目前,全市已建成具备医疗、养老双资质的社区居家综合护理中心119个,覆盖全市60%街镇;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比例超过90%,其余机构也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医养融合协议;推出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已惠及2.1万余名老年人,不断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离不开专业人才。单就资金扶持而言,对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南京一次性给予3万—5万元“入职补贴”;对工作满一定年限的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津贴”,并与技能、年限双挂钩。

养老护理员接受培训。

养老护理员接受培训。

目前,南京已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十百千万”计划列为重点工程,提出到“十四五”末,培养国家和省级养老服务领域技术能手10名左右、领军型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100名左右,新增护理员队伍3000名以上,开展养老服务领域培训30000人次左右,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南京依托民生项目的落实,强化政策创制和实践创新,建立多元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托底、社会力量充分参与,正在实现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变迁,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受到‘夕阳红’的暖意。”钱维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