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特约评论员 何长青
1月7日,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这是我国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体系化制度设计的纲领性政策文件。意见从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构建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三方协同机制、强化有力有效的养老服务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目标和路径,为加快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让全体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养老问题是社会、家庭绕不开的重要话题,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我们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增强科学预判、做好前瞻部署,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扩容提质增效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在提到“失能老人”时,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那便是“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照护失能老年人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也是当下许多人对养老焦虑之所在。破解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应对超大规模照护服务需求,事关国家发展大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基本养老服务要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的失能照护能力。要健全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推动精准高效配置失能照护资源;同时,推动失能照护资源下沉到城乡社区,延伸到老年人家庭。要加强失能照护标准化建设,完善失能照护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失能照护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为“夕阳红”提供“朝阳人才”。人才是发展养老事业的根本。培养更多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正是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必要之举。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流失率较高等问题,要研究设立养老服务专业技术类的新职业,研究建立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进一步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要在摸清养老领域用工需求、岗位缺工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养老服务人才“引、育、评、用、留”等关键环节,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模式,实施养老服务人才增量扩容工程,拓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途径,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素质,推动养老服务人才提质增效,力求培养更多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让养老服务人才“供得上”“干得好”“留得住”。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释放养老消费潜力。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银发族”需求旺盛,适老化成为新课题。近段时间以来,我国着力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强化老年用品创新,培育壮大市场规模,优化发展环境,银发经济发展培育取得进展。“银发经济前景广阔。”我们要从做好服务上做文章,深挖和培育银发经济消费潜力,推动“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繁荣养老这个“朝阳产业”,助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推动银发经济提质扩容。要做强主体,加快培育一批银发经济龙头企业;做优产品,引导经营主体匹配细分市场,健全产品服务的标准规范,提高产品服务品质和适老化水平。要促进养老与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让老年人在医疗、出行、娱乐等方面更加方便。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尊重老年群众意愿,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让养老变“享老”,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撑起更多“幸福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