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户外阅读图书。 陈春霞 供图
近年来,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一些幼儿园的幼儿数急剧减少。这两年,上海市崇明区建设幼儿园班级数减少至4个,托、小、中、大各一个班。全园共52名幼儿,其中托班与小班的新生人数只有7人和9人,师幼比达到1∶4左右。面对这样的困境,幼儿园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和应对?我们紧紧抓住并充分运用高师幼比的优势,改进幼儿园活动,让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最精心的照顾。
1 找准着力点——深入开展一对一倾听
在班额小、班级人数少的情况下,每个幼儿都应被看见、被理解,每种需求都应被倾听,从而为教师真正关注支持每个幼儿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当下,一对一倾听这件事,很多幼儿园都在做,那小规模幼儿园除了增加倾听幼儿的频次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如何实现从“听到”到“听懂”?
我园一名大班教师花了近一周的时间,围绕童童数桂花树这件事进行倾听并记录复盘,共进行了12次,发现前5次是童童独自数,3次是两人数,3次是两人合作数,最后1次又是童童独自数。记录方式有画画记录6次、视频记录3次、录音记录1次、对话记录2次。通过倾听,教师发现童童对桂花树的特征比较了解,但在数数时容易混淆。同时也发现,童童在数一些没有规律的物体时,会漏数或重复数。教师在对话反思的基础上,逐步给予相应的支持,有时表示好奇和追问,引发幼儿进一步数的愿望,有时提供工具,帮助幼儿积累数数经验,还有的时候,支持幼儿从独自数到和同伴一起数,再到合作数,最后再次尝试独自数的经验共享迁移等。
相对来说,小规模幼儿园的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个幼儿的细微变化和独特表达。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倾听幼儿做好记录,而是参与到幼儿表述的活动中,支持他们的想法,搭建幼儿实践的舞台。这种深入的倾听,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还能在情感上与幼儿建立起深厚的联结,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从“一对一倾听制度”到“一对一倾听机制”的转化,凸显制度运行中的儿童立场,形成倾听(倾听中洞悉儿童视角,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对话(与幼儿对话,理解每个具体的幼儿,明晰幼儿在具体情境中的视角)—反思(管理者要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使反思贯穿“倾听制度”运行的全过程)—参与(参与中看见幼儿的力量,感受幼儿的独特视角,支持幼儿落实行动)这样的循环圈,让倾听机制能够准确追踪幼儿的心理与行为。
2 锚定突破点——打破班级壁垒
大班有个叫浩博的孩子,有段时间在运动时,经常会趁教师不注意,跑去和中班的弟弟妹妹们一起骑行,教师叫了几次也不愿回来。我向中班教师了解后才发现,中班的弟弟妹妹都叫浩博“教练”,因为他骑行的速度快,弟弟妹妹们都很崇拜他,喜欢跟在他后面。怪不得他不愿回来,原来他在中班很有“声望”,能从中得到成功感和自豪感。对于低龄幼儿来说,大龄幼儿是直接的观察和模仿对象,也是重要的示范者。因此,混龄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优势,利用并发挥好这种优势,让不同年龄段幼儿自然互动,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方式。于是,我们开启了混龄活动的探索之旅。
首先,园方“有意为之”,开展场地共用。如在户外活动场地安排中,多个班共享草地、山坡、沙水、泥潭等,引发他们一起游戏,产生互动……
其次,环节打通。如每天中午餐后散步环节,从原来以班级为单位到现在的全园打通,每名教师有固定的区域站位,幼儿可自主选择散步的地点、同伴、内容等,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看书、聊天、荡秋千,也可以去桂花树下一起感受一场桂花雨……园里二孩家庭较多,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会想去找彼此玩一会儿,比如看看鸡下蛋了没有,给小兔喂喂胡萝卜……这种方式就将“跟团游”式的集体散步转变为“自由行”式的小组、个别活动,实现了幼儿自主、愉悦地“逛园子”。
再次,教师“顺势为之”。如幼儿自发与其他班级同伴互动时,教师要做一个顺应者,允许幼儿的这些行为,充分尊重他们的选择,让每个幼儿都能在一日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尽情展现自我,收获快乐。
以浩博为例,教师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试图把他拉回来,让他一定要在自己班级的运动区域活动。幼儿可以去找其他班级的同伴一起运动或游戏,但教师之间会进行沟通,观察他们的活动情况,如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等,支持幼儿的混龄活动。
3 打通联结点——形成家园协同育人场
在小规模园家园协同育人场域的构建中,我们积极促进家园沟通与理解,达成深度协同合作。教师与家长密切交流,鼓励其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在家教指导方面,我们充分考量幼儿个体、家庭教育环境及家长自身的差异,推行一对一家教指导。本学期我们为托班与小班的每个幼儿都组建了“家园圈”,成员涵盖监护人、日常照顾者、班主任与保育员。农村幼儿多由祖辈照料且监护人常外出打工,在沟通上容易产生一些信息差,“家园圈”有效实现了园所与家庭间信息的及时互通,便于依幼儿及家长实际给予相应的家教指导。
如本学期托班迎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大小宝,27个月大,由爷爷奶奶照看,父母在市区工作。此前,在幼儿园开展的早教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父母是支持孩子上托班的,爷爷奶奶觉得孩子尚小反对上托班。教师通过上门家访,向爷爷奶奶详细介绍幼儿园在人数少的情况下能给予孩子更周全的照顾与关怀,且一日活动相较家庭而言更丰富、科学。最后,爷爷奶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同意让孩子入园,幼儿园就帮他们组建了“家园圈”。入园第一周孩子产生了哭闹,第二周适应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一个月后,孩子吃饭情况有所进步,现在,孩子愿意和大家一起相处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进行了大量互动,爷爷奶奶的心态转变了,从起初的担心到放心,进而对教师建立信任,主动融入家园协同共育,成为积极参与者。
我园探索小规模园的发展之路才刚刚开始,还需不断实践、反思、寻求突破,找寻适合自己且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设计、教研活动等。期待未来小规模园不再是教育版图上的薄弱环节,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童年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