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认知症已成为全球流行性疾病,惠阳月嫂13825404095且药物的效果非常有限,得了认知症却并不一定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一落千丈。适宜的空间环境的设计能够促进认知症老人的活动与交往,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并有助于减缓认知症发展及减轻照护者负担。
摘要:中国是全球失智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不断增长的失智老人群体对专业化的养老机构需求迫切。然而,当前中国能够满足失智老人特殊照护需求的养老机构很少,对失智老人行为模式、空间需求的认识和研究不足,更缺少专业的护理环境设计应对。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两个空间布局相异的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中公共空间的调研,连续观察记录了老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与行为。对比分析后发现公共空间中空间布局、家具细节、空间氛围、物理环境等环境因素对老人的空间利用、交流行为、活动开展等行为均会产生影响。最后对失智老人护理机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相应建议。
01引言
2015年,中国老年失智症患者估计已超过950万,是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不断扩大的失智老人群体对专业化养老机构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失智老人存在记忆、语言、思维、判断能力等一系列认知障碍,可能伴有不安、激越等行为精神症状。因此,失智老人需要稳定而亲切的环境,并且需要护理人员更加密切的关注与照料。
经过数十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外相关研究普遍认为:设置小规模、组团化的特殊护理单元能够提升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与照护品质,对老人的社交活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特殊护理单元的平面功能布局、家具布置、居住密度等环境因素对老人的行为(包括问题行为)、交往活动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相关社会组织的宣传、推动下,全社会对失智老人问题日益关注,渐渐出现了一些失智特殊护理机构或护理单元。然而,这些特殊护理单元空间利用情况如何,环境要素对于失智老人日常活动、行为精神问题是否具有影响,目前我国还缺少相关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希望以两所在单元规模、功能布局、家具布置等方面具有差异的失智特殊护理单元为案例,对比其中失智老人在空间使用、交流行为、日常活动、行为精神问题等方面情况是否有所不同,进而分析环境设计对老人行为的影响,为适合中国国情的失智老人护理环境设计提供一定实证支持与参考建议。
02方法与数据
通过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前期调研,研究选取了两个在建筑形式、规模等方面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独立型失智单元——本文中称为A单元,和附属于普通养老设施的失智单元——本文中称为B单元。总体来说,A、B两单元能够较好地代表两类目前北京市的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
入住者方面。两单元均以平均80岁以上的高龄、认知能力中重度受损的老人为主,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护理人员配比方面,B单元昼夜人员配比(白天1:5.5., 夜间1:11)均高于A单元(白天1:7,夜间1:17),护理人员人手相对更充裕(可能与该单元收费较高有关)。
A单元由社区旧建筑改造而成,共计三层,建筑面积1116㎡,共有56个床位。A单元平面中,首层为老人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包括活动厅、走廊等,二三层主要为老人的居住区(图1)。
B单元为某高端CCRC养老设施中设置的失智特殊护理单元,建筑面积1168㎡,共有29个床位。该单元为后期改造而成,单元中部设置了活动厅、备餐区、护理站及相关辅助空间(图2)。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A、B两单元环境设计主要有三个较显著的差异。
一是公共活动空间可达性不同:A单元为三层建筑,活动厅只设在一层,对二、三层老人来说可达性较差;而B单元失智单元空间居室与活动空间均在同一层内,可达性强。
二是活动空间与员工工作区的关系不同:A单元中活动厅与办公室相对分离,而B单元中采用开敞式的护理站、备餐区,工作人员工作区域与活动区域更加融合。
三是室内公共空间(主要为活动厅)布置丰富度不同(图3),A单元的活动空间更多元化,布置了电视、音响、报架、花草、鸟笼、大型鱼缸、麻将桌、置物架等多样的家具设施。而B单元的活动厅中,除了沙发、桌椅外,只布置了电视柜以及一个怀旧用小型梳妆台。空间布局上的差异可能会影响老人对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利用方式以及交流活动情况,而空间元素的丰富程度也可能会对老人的活动(尤其是自主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实态调研在每个单元选择平日、周末各一天进行连续记录与拍照,记录内容为每位老人在单元内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包括活动交流情况,以及表现出的行为精神问题等。记录时长为9小时/天,以半小时为一个时长单元,累计各空间老人的活动人数。
03研究发现
在活动空间利用方面,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对其利用率、利用方式与照顾模式有很强的影响。
调研结果显示,B单元中活动厅比A单元的活动厅利用比率高许多。B单元平均每单位时长内,73.8%的可自主活动老人会在活动厅中活动,大大高于A单元的25.7%。这与B单元中老人居室与活动厅位于同层、老人到达活动厅十分方便密切相关。
并且,得益于活动厅良好的可达性,B单元护理人员能够采取集中照顾的模式,白天护理员会尽可能引导每位老人到活动厅中,只有个别卧床或身体不适的老人会待在自己的房间中,既能促进老人间的互动交流也便于护理人员高效提供服务。集中照顾模式直接提高了公共空间的利用率,使得活动厅成为大多数老人主要活动的区域。
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会影响失智老人的交流行为。
从调研结果来看,B单元的公共活动厅中,平均每位老人半小时内交流频次(0.83)高出A单元(0.61)近三分之一,老人的交流活动更密集。这与B单元就餐活动空间相对集中、空间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界面更加开敞有关。
图4展示了调研期间A、B单元中老人在不同公共空间发生交流的总频数N、以及各类交流行为所占的比例。从交流地点来看,活动厅作为核心活动空间,交流行为总频数均为最多,符合预期。不同的是,走廊空间中,A单元的交流频次远高于B单元。而B单元中,备餐区、护理站、备餐区边用餐区交流次数较多。
老人相关的交流行为可分为四类:老人之间、老人与家属之间、老人与员工之间以及老人家属与员工之间。各空间中,老人交流行为55~79%是和护理人员的交流,因而交流频次与护理人员配比也紧密相关。调研中看到,由于B单元护理人员配比高于A单元,护理人员人手更充足、能够有余暇和老人有更多互动。
空间的流动性/安定感等属性也会影响失智老人的交流行为
走廊、过厅等人员频繁路过相遇的区域,以及较为安定明亮的区域都容易发生交流行为。例如,在A单元活动厅一侧的过厅以及走廊电梯旁,老人和护理人员动线频繁经过(如图5中蓝色虚线所示),相遇时会促进交流行为的发生。又如,B单元中的备餐区旁就餐区交流频次很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该区域属于进出电梯的必经之地,路过的老人、家属、护理员会与该区域老人打招呼。
另一方面,备餐区是护理人员为老人洗涮餐具、端茶送水须频繁使用的区域,工作时会就近和旁边就餐区的老人产生互动,也常引发老人之间的对话。同时,A、B单元中靠墙的沙发区、座椅区空间感较为安定,发生交流的频次也比较高,尤其是靠窗户、或者有天光照射的休息区,老人和家属在此交流较多,持续时间也较长。
活动空间功能布置的丰富度、与员工工作区空间联系紧密度对于失智老人活动类型的丰富性都具有一定影响
图7、8分别展示了在A、B两个单元的公共活动空间中,老人各类活动所占的百分比。对比两个单元的公共空间活动类型,最大不同是B单元活动厅中呆坐的比率比A单元高很多,并且A单元中老人开展各类生活性活动、散步、阅读等活动的比例高于B单元。
A单元活动厅中,看电视、饮食为老人最主要的两类活动,共同活动则居第三位,占总频次的13%。活动厅中偶尔还会有老人进行散步、阅读、生活性活动等。走廊的活动频次中,棋牌活动比例较高(部分正常老人很喜欢下午在走廊的麻将桌中打牌)。同时,走廊的生活性活动比例也比较高。主要是由于公共卫生间兼清洁间位于走廊一侧,部分轻度失智老人还会在护理人员引导下协助打扫卫生、倒垃圾,开展一些生活性活动。这些丰富的活动对老人生活能力、认知能力的保持和康复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B单元活动厅活动类型中,呆坐占有最高的比例(31%),饮食、共同活动居第二位。除此之外,老人自发性的文娱活动、生活性活动较少,只有极个别轻度失智老人会阅读报纸,或者协助打扫卫生、摆放桌椅,多数老人经常无目的性的呆坐。在备餐区边的用餐区,饮食是主要的活动类型,一些较为活跃的轻度失智老人喜欢聚集在这里用下午茶,更方便拿取果盘、和护理人员交流。在备餐区,一些失智程度较轻的老人会在这里取送餐盘、打水等,也有老人喜欢到备餐区随便看看。
A单元公共空间中老人呆坐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能与布置了较多阅读、棋牌类活动设施,以及花草、鱼鸟等自然元素有关。国外相关研究也表明,丰富的元素能够为失智老人带来一定有益的感官刺激,引导老人开展多样的活动。
尽管B设施的空间功能布置不如A单元丰富,但B单元中的备餐台采用了开敞布置,失智老人能够很方便地看到并参与一些生活性活动:如打水、取送餐盘等等。生活性活动能够帮助老人保持一定的活动能力,锻炼老人的认知能力,是很好地日常康复训练方式。但是,调研中看到, B单元中护理人员为了避免失智老人出现滑倒、烫伤等危险,并不鼓励老人在备餐区自己打水、洗涮茶杯等,使得该空间虽然具有很好的生活性活动开展条件,但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可见,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还需要兼顾护理理念,管理制度对空间使用方式的影响。
04结论
1)作为失智老人公共活动与交往的主要场所,活动厅的利用率与活动厅可达性密切相关,当活动厅与老人居室不同层时,活动厅的使用率会大大降低。
2)由于失智老人的交流行为中,与员工的交流占据大部分,老人之间的对话也多需由员工引导发生。因而,员工工作区与活动区的空间联系紧密度、界面开敞性对老人交流行为有较大影响。
3)空间设计对老人交流行为有较大影响,人员通行密集交汇口以及员工工作的区域是交流行为的频发之处。安定的、明亮的角落容易发生长时间交流,也是失智老人喜爱停留的场所。
4)环境中各类元素的丰富程度对失智老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有一定影响,麻将桌、书报架、花草等元素能够激发老人的自主活动。如果长期停留在相对单调的空间中,失智老人容易出现呆坐、打瞌睡行为,不利于老人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的保持。
总而言之,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公共活动空间中,空间布局、家具细节、空间氛围、物理环境等方面对老人的空间利用、交流行为、活动开展等行为均会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老人身心状态、照护支持环境与老人行为也有相互作用,并会间接作用于环境因素对老人行为的影响。
基于以上结论,可对失智特殊护理单元中老人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提出三点建议,供相关人员参考。为更加形象地说明,笔者绘制了失智特殊护理单元空间布局建议图(图14)。
第一,主要活动厅的可达性非常重要,应保证与居室同层设置、避免单元规模过大(根据国外失智老人养老设施设计经验,认为10~14人较为合适,最多不宜超过20人)。
第二,可通过动线设计创造失智老人及员工“狭路相逢”的机会,还可将老人经常停留的空间与备餐间等员工工作空间临近,以促进老人的交流行为。同时,需要设置一些安定、明亮的空间供老人和亲朋好友进行较长时间的交流。
第三,活动厅的元素布置宜丰富化,为老人提供多样的活动选择,特别是一些自发的活动,如棋牌、园艺活动等。
图14 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空间模式示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健康系统设计中心访问学者(2017.11-2018.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硕士。
师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老年居住空间环境与住宅精细化、标准化设计研究)。研究方向为失智老人养老设施疗愈性空间环境设计,长期对国内外家失智老人养老设施开展深入调研。
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失智老人护理机构的类型体系及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在重要学术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合著《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详解》(卷1、2)等书籍。
《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公共空间行为模式研究——基于对北京两所养老设施的调研》通过对北京两个空间布局相异的失智老人特殊护理单元中公共空间的调研,连续观察记录了老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与行为。通过定性与定量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公共空间中空间布局、家具细节、空间氛围、物理环境等环境因素对老人的空间利用、交流行为、活动开展等行为均会产生影响,进而对失智老人护理机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