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全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三年内预计达80%惠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23 10:31

10月23日,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西安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西安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其中详细说明了总体目标、具体措施等。

到2025年底

建立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基本养老服务是指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向老年人提供的,旨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包括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内容。

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底,建立健全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不断完善。“一社区一站点、一街道一中心、一区县一院”的三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城市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全面覆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家庭养老得到有力支撑,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特困老年人供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残疾、重点优抚对象等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底线兜牢,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从2024年起

全面执行《西安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方面,制定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对照《陕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服务项目,结合西安市实际,制定并发布《西安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从2024年起全面执行。各区县(开发区)可制定并发布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内容应包含市级清单中的服务项目,且覆盖范围和实现程度不低于市级要求。

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及省级清单调整情况、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等因素,适时对市级清单中明确的项目、对象、内容等提出动态调整建议,由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修订完善,按程序报批后以部门名义印发实施。

合理设立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家庭尽责为基础,聚焦老年人面临家庭和个人难以应对的失能、残疾、无人照顾等困难时的基本养老服务需要,确定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具体项目为:物质帮助类,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金、救助金、补贴等各类现金和实物保障;照护服务类,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或者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提供基础性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类,主要是面向经济困难和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健康管理、法律援助等相关的支持服务。

持续区县(开发区)公办示范性养老院建设

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70%

    优化基本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方面,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基础性作用。持续推进区县(开发区)公办示范性养老院建设,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70%。到2025年底,每个区县(开发区)建有一所以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为主的公办示范性养老院,实现辖区内有集中供养需求的特困人员“应住尽住”,经济困难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残疾、重点优抚对象等重点保障对象优先、低偿入住,空余床位向社会老年人提供普惠型养老服务。

推进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从2024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80%,为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助餐、上门服务等综合性养老服务。通过政策引导、免费或低偿提供资源,引导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或经营性市场主体,采取“中心带站点”运营模式,辐射带动辖区社区养老服务站运行。

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根据《西安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24—2026年,在完成110个国家试点项目、90个市级试点项目建设任务基础上,再建设15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社区养老服务站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开展生活照料、基础照护、健康管理、精神慰藉、委托代办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享受政府划拨土地、无偿提供房屋、床位建设补助等支持政策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协议设置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全托床位。提升国有企业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能力,鼓励国有企业承接公办养老机构、新建小区配建等公办(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强化国有企业在基本养老服务领域的有效供给。国有企业参与基本养老服务供给的,按照国家、我省和西安市规定享受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水电气价格、资金资助等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并在年度业绩考核中给予支持。

到2025年底

实现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占比达到60%

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质量方面,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开展养老机构标准化试点创建工作,到2025年底全市养老机构全部达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和《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国家标准。每年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工作,到2025年底实现三星级以上机构占比达到60%。

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以社区为单位,每年开展老年认知障碍的宣传科普、筛查及早期干预等工作,营造积极预防老年认知障碍的社会氛围。支持养老机构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设立以收住认知障碍老年人为主的照护专区。2024年重点推进新城区、蓝田县、周至县认知障碍机构建设。

提高医养结合服务水平。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到2025年底,累计建设100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评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比例达到80%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85%。全面推广家庭病床服务,做好失能、高龄、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工作,老年心理关爱项目点覆盖所有区县(开发区)。

积极稳妥发展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制定西安市发展老年助餐的政策措施。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餐饮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等主体,就近就便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开展农村邻里互助老年助餐服务试点,形成试点典型案例并适时推广。2024—2025年,全市每年建设100个以社区食堂、邻里互助老年助餐点等为主要形式的老年助餐服务设施,并给予相应补助支持。

大力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探访关爱服务和居家适老化改造,到2024年底,全市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率达到100%;到2025年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应改尽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年人助浴服务试点工作,重点解决失能、高龄老年人“洗澡难”问题。

支持家庭更好承担养老功能。落实老年人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子女护理假政策、独生子女父母陪护假制度。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2024—2025年,完成培训5000人次。探索建立居家社区紧急救援系统,为空巢、独居老年人配备智能终端,防范老年人意外风险发生。鼓励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

到2025年底

初步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数据库

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公平、便利、规范方面,完善养老服务相关评估制度。加强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经济困难老年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的依据。推行全市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办法,开展入住养老机构第三方评估工作,对入住老年人身心状况开展测评,加强认知障碍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养老机构提供分级照护服务及收费的依据。

开展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根据《民政部 国家数据局关于组织开展国家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的通知》(民函〔2024〕5号),完善西安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一中心、三平台、九服务”模块功能。到2025年底,实现市级各部门涉老保障、服务、信用、财产等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初步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数据库。在全市开展智慧养老院建设试点。

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失能照护设备配置,空余床位面向社会开放。全面摸排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运营状况,建立台账、分类处置,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到2025年底,敬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能力显著提升,基本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不离村”需求。

加强基本养老服务质量监管。将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情况纳入区县(开发区)养老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评价结果进行通报。开展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到2026年底,全市所有养老机构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建立养老服务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制定出台养老服务机构预付费管理相关措施,防范化解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与诈骗风险。

》》相关数据

与1964年相比

西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153万人

2024年9月23日,西安市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5周年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西安人口发展板块。

75年来,西安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023年,0-14岁少年儿童人口为202.7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50%,与1964年相比减少41万人,占比下降26.5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力人口达939.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1.86%,与1964年相比增加728万人,占比提高17.0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65.3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64%,与1964年相比,老年人口数量增加153万人,占比提高9.49个百分点。

》》专家点评

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执行院长翟绍果:

系统化推进 标准化建设 精细化服务

动态化调整 社会化参与

10月23日,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西北大学健康养老研究院执行院长翟绍果对该方案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构建有位政府、有效市场、有善社会和有孝家庭共同负责、有序协同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的重要环节。这一《实施方案》有诸多亮点,主要体现如下:

一是系统化推进。该《实施方案》整合了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改委、市医疗保障局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和职能,构建了一个跨部门协同的“大城市大养老”格局,确保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明确了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针对养老机构建设、街道(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推进策略。

二是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各区县应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加强养老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开展养老机构标准化试点创建,到2025年底,实现三星级以上机构占比达到60%,并特别关注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安全规范。

三是精细化服务。《实施方案》重点关注认知障碍照护服务、医养结合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社区老年助餐服务以及智慧养老服务等,以满足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还特别关注失能、高龄、经济困难及其他特殊困难老年人的需求,逐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

四是动态化调整。《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老年人实际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不断织密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网。

五是社会化参与。政府通过划拨土地、无偿提供房屋、床位建设补助等支持政策,吸引社会办养老机构加入,并提升国有企业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参与度,以确保基本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

将助推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

实现“大城养老”愿景

翟绍果分析,《实施方案》的正式出台,从健全制度体系、优化设施供给、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服务公平及加强服务保障五个方面搭建了西安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框架,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实施方案》促进了家庭、社区、政府、社会与市场在养老资源上的深度融合与互补。在家庭层面,强调亲情的支持与照顾;社区层面,则注重提供便捷的助老服务;政府层面,确保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能够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权益;社会层面,倡导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市场层面,鼓励更多力量加入,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助推构建家庭层面养老、社区层面助老、政府层面安老、社会层面敬老、市场层面享老的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依、老有所敬及老有所乐的“大城养老”愿景。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