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扫地成家庭作业:岂止是生活自理,劳动教育更关乎做人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15 10:05

洗衣扫地成家庭作业:岂止是生活自理,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劳动教育更关乎做人

2020-06-17 19:54

在生活中让孩子参与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生活能力,更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01

缺乏劳动教育的危害

远比“生活不能自理”严峻得多

曾有媒体报道,在 某小学开学第一天,食堂午饭时,有半数学生面对盘子里的虾傻了眼,有的拿起来闻一闻,有的拿起来舔一舔,然后忍痛割爱,望“虾”兴叹。

孩子们不是不爱吃,而是不会剥虾。对于这样的现象,很多老师早已习以为常。校长说这个结果他已经很满意了,因为他刚调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吃虾,会剥虾的孩子数量是个位数。

也曾有小学老师在班里做过调查,发现40人的班级只有9个学生会系鞋带。有所学校上学第一周,要先教孩子们如何摔跟头才能让自己不摔得太重。

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如此差,跟劳动教育的缺乏有直接关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发现,当下能够做到生活自理的学生不足半数,而喜欢劳动、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两成。

劳动缺乏所带来的问题,还远比“生活不能自理”严峻得多。

斯坦福大学教授弗兰克·威尔逊是研究人类手和大脑协同进化的专家。他说:

“我们是靠动手来区别不同事物的生物。我们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做事、创造,以及靠我们的双手去感知,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对手的刺激就是对脑的刺激,削弱动手的能力会让大脑感到困惑。”

因此,而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促进学习所需的智力的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对456个孩子的跟踪调查则发现,20年后,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差别很大,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收入相差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健康。

最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学生在家从来不参与劳动,甚至认为这只是某些阶层的人才做的。如果这种一些人凌驾于另一些人之上的观念进入他们的内心,将会非常可怕。

02

家务劳动影响孩子一生

假期期间,做家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劳动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养成自立、勤奋、负责的品质有重要作用。

1提升认知能力

做家务有利于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让孩子动手择菜、剥蒜,让孩子自己系鞋带、缝扣子,就是一种对大脑的刺激,可以促进学习所需的智力的发展。

2增强做事的条理性

一个从小干家务的孩子,做事绝不会没有条理。

他们知道做菜什么时候放盐最好,知道地面要怎么擦才不会容易弄脏,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什么事先做效果最好。

家务繁琐多样,看似细小,其实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做人做事。

3增强动手能力

从最基本的收拾清洁,到买菜烹饪再到剪草种花,再到难度高一点的修理家具电器等等,都是特别强调实践和动手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4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坚持让孩子做家务,是因为孩子的劳动习惯会迁移到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精神独立的前提,在生活上依赖他人的孩子,精神上不可能独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重要。

5培养责任感

适当的做家务会成为调节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可能比学习知识还要重要。

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这种责任心和自豪感会不断地提升。

03

这些劳动教育的雷区,别踩!

1干家务活给报酬

近年来,这种做法在国内特别流行:洗一次碗5元,扫一地次8元……活儿干完,验收合格,立即支付,概不欠账。

这种做法,偶尔为之也可以,如果引导恰当也不会造成直接的、巨大的危害。但一定要谨慎,家务不是孩子的“份外事”。另外,孩子天生并不懒。

如果从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劳动,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兴趣,又增长了孩子的劳动技能。

2用劳动惩罚孩子

“考试没考好?罚你扫一周的地。”

“在外面打架了?罚你洗一个月的碗。”

用干家务活作为惩罚手段,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以后,想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就难上加难了。

3教育孩子爱劳动,但不让孩子劳动

“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

“奶奶,我帮你洗碗吧”“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

“爸爸,我自己的衣服我自己洗。”“你作业做完了吗?”

……

在幼小孩子的心中,劳动是一种游戏。但如果以孩子小、学习紧张等为理由,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会使孩子失去自我服务和参与家务的机会,给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制造障碍。

4走过场,带着孩子“假”劳动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家长们三五成群地约起,带着孩子,去农家乐喂喂牛、摘摘草莓、吃吃樱桃……美其名曰:参与劳动、亲近大自然!

可是,画风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孩子嬉笑打闹,确实玩得很开心,照片也拍了不少,可从头至尾与劳动毫不沾边。

即使偶尔参与一点劳动,也是走过场的“假”劳动,没有出汗,没有掌握劳动技能,没有建立起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还有一种,是由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学校的菜园子,甚至进行劳动实践,比如:扯扯草、种种菜、浇浇水……声势浩大,有说有笑。

可是,画风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孩子们看到了老农辛苦的劳动,结果反而更加害怕、厌恶劳动,背地里还不忘嘲笑几句;孩子们走进了菜地、扛起了锄头,结果在追逐打闹中踩死了一大片菜秧子,比他们栽下的秧秧还多……

鼓励和组织孩子参观劳动、参与劳动,这都很好。但参观的同时应该有教育和引导,参与的时候应该有严肃认真的态度。

请记住,我们让孩子体验的是劳动本身的乐趣(比如出汗后的酣畅淋漓,享受劳动果实时的成就感。),而不是因践踏劳动成果,嘲笑劳动或劳动者带来的乐趣!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