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鲎桸”,记忆中长乐人家家必备的掌中宝惠阳保姆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26 02:10

【记住乡愁】“鲎桸”,惠阳保姆13825404095记忆中长乐人家家必备的掌中宝

2018-04-25 19:05

鲎,音[hòu],福州话的读音是(hao),它是一种海生节肢动物。鲎一般有三四斤重,长约30厘米。杀鲎以后,鲎肉被装在一个小小的碗里出售,雌鲎还有籽。在长乐人的记忆中,有鲎肉炒蛋、鲎籽抱蛋这样的美味。

时光倒退,那时,长乐人家里的厨房里,还有一样用鲎壳做的锅勺,叫“鲎桸(xī)”,桸是勺子。鲎桸用来从锅中舀起热气腾腾的开水和食物,现在已经难得一见了。

“鲎桸”曾是旧时长乐人常用的厨具。古时的长乐人在享用完美味的鲎肉之后,加热鲎壳让它变软,然后弯成勺形,再用铁钉固定,就成了“鲎桸”。

制作“鲎桸”的手艺,说来简单,做起来也不容易。以前的“鲎桸”是在作坊里批量生产的,他们统一收购鲎壳加工,谢绝参观。

“鲎桸”的主体部分是鲎壳,鲎壳最中用的部位在背部,光滑,平整,面积大。修整好的背壳呈扇面形,围拢了像漏斗,接缝处插上竹柄。竹柄扁平,宽三四个手指,长一尺左右,前头劈成上下两片,中间夹鲎壳。竹柄上再横着安一条扁扁的篾条,这是用来支撑鲎壳承受外力的,和竹柄构成一个小十字架。钉上钉子,将漏斗状鲎壳固定在竹柄十字架上,“鲎桸”就出品了。

过去的人家烧柴火,铁锅大,端都端不起,还不能端,紧紧糊在锅台上,因此,那时的鲎勺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厨房行当。

鲎勺一次能够舀起几斤的饭菜,整整一锅饭,三舀两舀,舀个精光。换了现在厨房用的铁勺,个小,几十瓢还舀不完。

“鲎桸”见热也软,软了和铁锅贴切,贴的紧,服服帖帖,干活干净利索,舀起来不留底。长乐俗语“鲎桸伓惊汤脱”,意思是:“鲎桸”不怕热水烫(伓惊:不怕;汤脱:热水烫),说的就是“鲎桸”这种耐热不怕烫的特性。它与“死猪不怕开水烫”意思相近,却又不一样,后者是贬义的,有死皮赖脸、泼皮的味道;而前者则是中性的,有调侃、揶揄的情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鲎被列为了保护动物,人们不再把鲎当作餐桌上的美味。“鲎桸”也退出历史舞台了,今后,人们想再见到“鲎桸”,估计要到博物馆里了。

整理来源:海都网、东南网

编辑/林 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的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