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生巷:曾是泉州“香港街”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26 02:11

鲤城区豆生巷,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东起中山南路,西抵厚德街,以前这里以育制豆芽(闽南语为“豆生”)为业,因此得名豆生巷。古时,豆生巷所处的位置在古城南隅慈济铺紫江境内。几十年前,豆生巷南侧是泉州重要的交通枢纽泉安车站,巷内有浇育豆生的、做乐器的、做油漆的、做裁缝的,还有商贩售卖各种走俏电子产品,属于城南的繁华地带。

豆生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豆生巷2号 传承“古早味”豆生手艺

豆生巷2号的陈家历代以浇育豆生为生,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陈氏后人陈顺辉介绍,浇育豆生对井水要求很高,陈家院中有一口豆生井,又名紫泉井,这口古井的井水清澈甘甜、久旱不枯。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干旱,让不少水井干涸,豆生井却井水充盈,附近许多人家都来这里打水。井盘上的“紫泉”二字意为“泉州城紫江铺”,当年井边还立有一块石碑。

豆生巷2号的陈家历代以浇育豆芽为生,这一行业也是豆生巷的巷名来历。

豆生井井盘上用碎石拼成“紫泉”字样

陈家用这口井育制豆生,远近闻名。以前,陈家在中山路有4间店面,有些豆生拿到店中去卖,有些直接在家中批发。他记得,幼年时,井边有一棵大朴树,树下摆放上百口陶缸。爷爷奶奶每天在这里打水,用陶缸育制豆生。如今朴树已不存,紫泉井经过修缮,完整保留了下来。

陈顺辉说,豆生分为绿豆芽和黄豆芽,陈家育制的主要是泉州人喜欢吃的绿豆芽。与如今市面上细长的绿豆芽不同,陈家当年的绿豆芽较为粗短,口感也更清脆多汁,清炒时只需八分熟,就可品尝到豆生的最佳风味。育制豆生剩下的豆壳,能制成枕头,清凉柔软,很适合给婴幼儿睡眠用。

陈家至今仍保存着当年育制豆生的陶罐。陈顺辉回忆,育制豆生需要一周时间,记得家中长辈清晨起来,将绿豆洗净后放入陶罐中,用稻草封口,再定时换水,防止腐坏,才能育制出鲜嫩饱满的豆芽。陈家的豆生在古城闻名遐迩,是老泉州人记忆中的“古早味”。

豆生巷6号 泉州钢琴品牌诞生地

泉州市乐器厂位于豆生巷6号。这块地曾是泉州古城墙边的一处池沼,叫做“后尾池”,北至金刚巷,南至侨光电影院,西至厚德巷。后来后尾池被填平,20世纪50年代建起群声戏院,巷中老人还记得当年这里经常表演高甲戏和打城戏。到了20世纪60年代,群声戏院改成泉州市乐器厂。

泉州市乐器厂大楼

走进乐器厂内,可看到一幢4层楼房,曾作为车间和办公场所。据厂内工作人员介绍,乐器厂以前属于泉州市二轻局,1956年开始做乐器,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均有生产,如二胡、琵琶、笛子、小提琴等,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20世纪70年代,厂内员工最多时有300多人,白天生产乐器,晚上还邀请泉州七中的音乐教师来教市民学习乐器,厂子办得十分红火。

到了20世纪80年代,乐器厂从外地引进钢琴半成品,组装成“幸福”牌钢琴,成为那个年代许多人的启蒙乐器。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乐器市场生意难做,厂子开始没落,转型制作家具,1998年停工,并将厂房出租。

豆生巷7号旁有一座无人居住的洋楼,精美山花历经风雨。

据豆生巷中的老人们回忆,豆生巷南侧的侨光电影院远近闻名,夜晚人流如织。20世纪80年代初,处于闹市的豆生巷形成交易市场,有各种电子产品、墨镜、手表、花衬衫、喇叭裤在这里销售,一直延伸到对面的指挥巷,因此,这一带被称为“香港街”,曾是引领潮流的风向标,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海滨城市的一处缩影。

[阅读延伸]

还记得当年厚德巷的鲎勺吗

豆生巷西侧是厚德巷,该巷居民以前多以削厚底木制的高跟鞋为业,被称为厚底巷,后雅化成厚德巷。

鲎勺

厚德巷1号的林家有一座精致的2层洋楼,据林氏后人林诗景介绍,厚德巷居民制作的是中国传统的木屐,方便行人雨天出行。除了木屐外,当年这里的居民还以鲎壳制作鲎勺为业,鲎勺是泉州人的舀水用具。如今,鲎成为保护动物,这一厨具和木屐一起消失在了时光长河中。

林诗景介绍,林家堂号为“锦马传芳”,曾祖辈从永春迁来,几代人都在菲律宾经商。其父林江铁早年到菲律宾经营餐馆, 1945年返乡,为家里盖起洋楼。林江铁还参与捐建紫江小学,并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城南许多儿童都曾在紫江小学读书。林家慷慨为公益的家风流传下来,林诗景也将家中传承的一对罕见的“天公灯罩”捐给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