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项目:“睦邻安居”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惠阳月嫂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5 15:23

今年3月16日是第十五个国际社工日。为展示我市社会工作发展成效,惠阳月嫂13825404095加强社会工作宣传,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在前期征集的46个项目的基础上,市民政局遴选出9个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3月15日至23日期间通过“厦门民政”微信公众号陆续刊出。

“睦邻安居”居家养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思明区启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项目背景介绍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满足社区老年群体对居家养老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让辖区内更多的老人实现幸福的居家养老,根据《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2017年底滨海街道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厦门市思明区启福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启福),面向5个社区60岁以上近5800多位户籍老年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滨海街道辖区5个社区内户籍总人口为29377人,年满60周岁的户籍长者为5883位,户籍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20.00%,属于深度的老龄化社区。五个社区特点不同,分别是两个围绕着厦门大学的高知老龄化城市社区,白城社区和演武社区,两个社区的高龄化接近25%,慢病化接近30%,空巢化接近50%,是典型的“三高”老龄化社区,社区养老压力大;两个资源丰厚村改居社区,黄厝社区及曾厝垵社区,慢病化明显,达到近20%,;一个九十年代关系疏离组合型社区,上李社区,空巢化明显,达到近30%。

启福扎根于福建省,提供专业和卓越的社会服务,时下在辖区内已有滨海街道睦邻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服务,以“实体服务场地+多元服务介入”的方式服务于社区居民,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增强街道公共服务职能。同时在关怀社区长者,帮助社区弱势群体,促进居民自助互助,预防和解决部分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工作卓有成效,获得各方一致好评。基于此,启福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上,将社工专业服务引入居家养老服务,打造“两社一助”(助老员+社工+社区工作人员)协同推进助老服务模式,让长者过更美好和有尊严的生活。

启福助老团队入户滨海街道曾厝垵社区为长者送上黄色手环预防走失

二、需求分析

对滨海街道长者的需求特点进行分层分类跟进。根据长者年龄、居住状况、出行能力、疾病情况等进行不同预警色的划分,以便于提供精准的居家养老服务。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长者类型。其中蓝色代表低龄健康/出行方便类长者;黄色代表非高龄(60-79岁)慢病长者;橙色代表80岁以上高龄慢病短距出行长者;红色代表90岁以上或60岁以上行动不便、80岁以上高龄独居或空巢长者。

蓝色类型的长者共有2927人,需要更多的社区参与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平台。这部分长者不属于居家养老项目的重点服务人群,但作为优势力量,与启福在滨海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项目在地结合,调动长者参与社区服务与社区事务来提升蓝色类型长者的居家幸福感,同时预防及延缓老化速度。

黄色类型的长者共有1658人、橙色类型的长者共有988人,需要一定程度的社区参与及健康促进,同时对精神陪伴的需求更强烈。有接近24%的长者有健康促进的需求,接近44.5%的长者有精神陪伴的需求。

红色类型的长者有332人,是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需要提供直接服务的主要群体,这部分长者不仅需要健康保障、精神陪伴,同时在生活照料、紧急救助等方面需求明显。有5%的长者需要提供直接的生活照料、健康保障服务。

启福助老团队在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公庙睦邻点为长者提供健康监测

三、项目计划

发挥项目整体管理优势,实现居家养老项目与在地家综项目的密切配合,形成“两社一助”(助老员+社工+社区工作人员)协同推进助老服务模式,实现在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服务的叠加促进,探索睦邻安居的滨海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系统,打造“安全、安心、安定、安享”的安居社区,提升社区长者居家幸福感。

整体服务框架图

项目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8大类58分类服务,八大类包括个案服务、生活照料服务、助餐配餐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康复指导服务、老年用品服务、临时托养服务。

四、组织实施过程

(一)项目初期:数据信息化,需求精准化

2018年度为项目开展的初期,重点以辖内户籍长者的信息收集,需求了解为主。搭建好这两个基础,为后续开展有质有效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可靠依据。

1. 组建在地服务团队,采集养老信息数据

招聘并培养居家养老在地服务团队,暨助老员团队。“以社带助”的方式进行陪伴式指导,助老员以提供直接服务为主,社工以服务理念输入、项目分析、长者需求分析的角色为主,形成具备专业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团队。

助老员团队系统学习“居家养老信息采集登记表”,涵盖沟通技巧、信息登记、数据录入等。采用“12349信息录入平台”及“滨海街道居家养老信息金数据平台”双平台并行录入的方式,全覆盖式地采集辖内户籍长者的养老需求信息。

2. 服务人群分层分类,精准评估养老需求

信息采集总共三轮,每一轮信息采集后,进行养老需求评估。第一轮,全覆盖式扫楼计划,重点建立信任关系,收集基础信息、家庭信息、居住情况、爱好、健康情况等。通过第一轮采集,将辖内长者根据年龄、出行能力、居住情况、健康情况等分为四个类型的长者,用蓝色、橙色、黄色、红色不同预警色分别代表(详见需求分析部分)。第二轮,分类式重点评估,蓝色类型长者,通过家综项目的运作优势,侧重了解社区参与、自我实现等需求;橙色、黄色类型长者,通过楼栋计划,侧重了解健康促进、精神陪伴需求;红色类型长者,作为居家养老项目的重点人群,侧重了解生活照顾、健康保障需求。第三轮,动态式需求跟进,长者的身体、心理、支持系统等处于动态发展过程,在前两轮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第三轮的动态式需求评估贯穿项目运作的每个时期。尤其关注由橙黄色类型向红色类型转变的长者。

通过SPSS数据分析系统,将“金数据平台”采集的养老需求信息进行数据化分析,结合入户探访的质性评估,出具居家养老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

3. 健康基础服务并行,构建居家养老氛围

项目初期,在信息采集的同时,提供慢性病健康监测、身体基础护理等服务,宣传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氛围。

(二)项目中期:服务系统化,资源在地化

在第一年度详实了解信息及需求的基础上,2019年重点探索适合辖区长者的居家养老服务,构建服务系统,并活络在地资源。

1. 两社一助协同并进,聚焦开展分类服务

面向红色类型长者提供多元个体照顾服务。以“社工+助老员”合作的方式,社工运用个案管理的方式开展个案服务,助老员提供直接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康复指导。

面向橙色、黄色类型长者提供关系搭建、健康促进服务。以“社工+助老员”合作的方式,开拓睦邻点,服务短距出行的长者。社工侧重对公共空间进行评估建设,搭建睦邻点,助老员在睦邻点提供直接服务,涵盖健康促进、精神陪伴、社区参与类服务。

面向蓝色类型的长者提供健康积极老化服务。以社工为主,通过家综项目,开展涵盖社区参与、价值实现、志愿服务、睦邻互助等主题服务,以促进蓝色类型长者健康老化。

2. 挖掘活络社区资产,搭建养老资源平台

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在地优势,以社工为主导,带动团队挖掘及活络社区资产。涵盖与居家养老服务所需资源相关的个人资产、社区团体和部门资产、社区组织资产、自然资源和物质资产等。如热心的退休医生、辖内医院诊所、以为老志愿服务为核心的厦大学生社团、熟悉社区长者的老人协会、能作为为老服务场所的公庙等。

3. 发挥社工赋能优势,培育在地养老资源

以地区发展模式推动在地为老服务志愿组织的培育。包括社区互助爱心厨房、移动爱心厨房、宝妈义剪、青年党员助老庆生、健老长者探访、中小学生探访等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队伍。每支队伍的角色、功能定位明确,服务频率常态化。

(三)项目后期:项目品牌化,服务模式化

2020年度为项目开展的第三年度,逐渐形成项目的自主品牌,保持项目活力,“两社一助”模式不断优化,形成良性运转的机制,并输出宝贵经验。

1. 深入创建项目品牌,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在前面两年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社区特点、长者类型特点逐渐形成了项目的品牌服务。包括在高校社区的与厦门大学离退休处共建的“精准帮扶·紧急救助服务”、“圆梦计划·临终关怀服务”、在新组合型社区开展的“社区爱心厨房服务”、在两个村改居开展的“健康促进·爱在睦邻点服务”、“临家·给您家的味道”之爱心餐饮商家助餐服务等。项目品牌化,有助于提升服务深度,宣传广度。

2. 发挥项目应急功能,加强社区风险应对

疫情期间,长者作为易感人群,成为社区疫情防控的难点之一。通过前期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及资源网络,在疫情初期,助老团队快速获取长者在家中情况的一手信息,及时与社区进行沟通合作。同时,因应疫情期间近400位用餐困难长者,从原来的“社区爱心厨房”发展了“移动爱心厨房”新服务,原本培育的家庭志愿者在疫情期间发挥作用,社区亲子在做饭的同时,多做一个人的分量给到同一小区的孤寡长者。

3. 构建良性运转机制,两社一助经验推广

“两社一助”模式下,社区、社工、助老员形成的密切沟通互动,以及充分发挥家庭综合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不同的功能作用,构建了滨海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的良性运转机制。将专业性(社工)、在地性(社区)、可及性(助老员)充分结合。项目在福建民政官微、厦门民政官微、爱心厦门、厦门卫视2套特区新闻广场、厦门晚报、厦门日报、海西晨报等近20家媒体进行报道,项目经验值得推广。

启福助老团队组织居民义工在滨海街道的社区互助爱心厨房为社区孤寡长者做餐

五、项目成效与经验总结

(一)项目成效:构建一张点线面兼具的助老服务网络

项目设计及执行回应“需求-服务-数量-成效”的逻辑。项目运营三年,从信息采集、需求评估、分层分类服务、构建资源系统等有质有序的推进中,构建了一张点线面兼具的助老服务网络。从点来看:重点弱势长者得到社区照顾,提升了晚年生活质量;从线来看:分色块预警服务方案成效凸显,带来良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循环发展;从面来看:社区资产参与为老服务的的挖掘动员、社区助老服务自组织的孵化培育、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等,带动了辖区居民参与为老实践。

(二)经验总结:因地制宜,让服务扎根生长

居家养老服务,讲究的是在地化,在地化才能够具有品质、并且可持续运作。根据社区特点、长者特点、资源特点等,因地制宜开展,让服务在社区大地上扎根生长。

六、问题与反思

(一)项目开展瓶颈

好的服务离不开好的团队,目前执行团队在过往三年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项目经验的输出以及团队的个人成长看,都需要有发展的考虑,但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的额度有限,并且居家养老项目的医疗资质导向明显,社工机构在目前的居家养老项目市场上不具备优势。

(二)项目运营反思

项目自我造血的培育不足。目前项目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在自行营运上还明显不足,需要政府采购项目支持。这与目前居家养老项目发展阶段也息息相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意识刚刚萌芽。市场所提供的居家照料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社区居民自行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识及实践少。

供稿 | 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促进处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