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截至去年底,惠城开荒保洁13825404095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养老”变“享老”的温暖图景正在成为现实。(9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多层次、高品质的养老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何关爱好老年人生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愈发成为提升幸福“成色”的发力点。养老问题虽涉及内容多,范围广,千头万绪,但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养老工作,既是我们职责所系,也是党的优良传统;既是工作态度,也是工作方法。只有真正做好了,才能让“养老”变“享老”。
用心做好基本养老服务,让“养老”变“享老”。“用心”就是要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这些年来,各地聚焦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切实做好养老服务“兜底”,让老年人生活更“有底”。一方面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老年人实际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不断织牢基本养老服务保障网。另一方面是建立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将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三大类16项服务内容纳入其中。可以说,现阶段养老服务“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一目了然,也为各地“承诺必达”打下制度基础。
用情拓宽养老服务内容,让“养老”变“享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用情”拓宽养老服务内容,就是要多些换位思考,即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既要有服务,更要服务到位。比如,为打造无障碍环境,让老年人能够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2023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就明确将老年人作为重点保障对象,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药品说明书“字小如蝇”等老人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另外,为在更大范围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各地加大投入,构建“一刻钟”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圈,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向老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
用力抓好养老设施建设,让“养老”变“享老”。近年来,在中央统筹安排下,各省市围绕“老有所养”这一重要民生事项,以满足更多老年人对“老有所养”和“居家养老”等需求,纷纷采取一系列养老服务建设措施。如今随着全国各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家门口”就近养老正加速成为现实,切实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比如:面对我国九成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0.36万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53.58万人次。一份份民生承诺、一项项民心工程、一张张温暖答卷的背后,是各地始终坚持和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努力。
民生无小事。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不可轻慢。相信,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在多元的养老模式下,养老将不再是难事。“养老”变“享老”美好愿景不仅能够实现,而且只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