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研究报告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3 11:18

原创 艾瑞 艾瑞咨询

康复医疗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行业概况:康复医疗是以疗愈功能障碍为中心,安保顺家政13825404095通过改善、代偿,使患者提高功能质量、回归社会的现代医学。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至今已四十余载,初步建立了以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为引领、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但目前仍存在认知不足、人才短缺、转诊与支付尚未达到平衡等痛点问题。

现状洞察:目前我国康复医疗行业产业链上游康复医疗器械处于快速成长期,然而整体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中游服务端民营机构日渐壮大但各类资源的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下游支付端近年来医保覆盖的范围有所扩大且正在探索更具有个性化的支付方式。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患者康复意识的觉醒,整体康复需求正在从传统型向消费型逐渐转变,产后康复、运动康复、精神及心理康复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市场空间: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011亿元,未来在后疫情时代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国民康复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2686亿元,2022年至2025年CAGR约为38.5%,整体市场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趋势展望:体系方面,未来在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支撑之下,远程康复将持续推动康复上门、康复进家进社区,还将发展出康复互联网医院等多种形式,引领康复医疗的新发展;服务方面,民营康复机构将借力资本投融及并购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且逐步走向连锁化;支付方面,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将逐渐走向基于“功能”分类的预付制(FRGs),商业保险则会逐步纳入我国康复医疗支付体系,最终形成医保、商保虽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的康复医疗支付体系。

康复医疗的定义

以改善功能、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为宗旨的现代四大医学之一

康复医学主要是指综合应用医学、教育、社会、职业等多种措施,对伤病后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功能障碍进行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干预,以改善患者功能、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回归社会的手段。它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一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四大医学”。在医疗实际应用领域中,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相辅相成。临床医疗以疾病为主体,以治愈为目的,以人的生存为主,医生主要抢救患者和治疗疾病;康复医学以病人为主体,以恢复功能为目的,以人的生存质量为主,使有障碍存在的病人最大程度的得到恢复。

康复医疗的发展历程:宏观

我国康复医疗行业起步较晚,四十年发展方兴未艾

中国康复医疗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美国相比晚了60余年。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现代新学科的硕果之一。1988年之前,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开始起步,一些大型三级医院开始设立康复医学科。1988年我国成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我国康复医疗产业在全国多个地区开始设立康复服务机构。我国康复医疗真正开始快速发展是在2008年之后,汶川地震导致康复需求激增,康复干预凸显了康复医学的意义与重要作用,大大提高了我国对加快发展中国康复医学事业的重视和扶持程度。

康复医疗的发展历程:支付

美国支付体系愈加完善,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

综合我国与美国康复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来看,两者在最初皆采用按照服务项目付费,但都易导致过度医疗、医保费用快速增加等问题;后美国通过税收公平和财政责任法案对医院整体康复医疗服务医保费用设置上限,我国则采用床日付费,两种方式皆对费用额度设置了限制,但床日付费与医院实际住院情况更加匹配,较法案设置上限更为合理;后美国采用FRGs-FIM,使康复医疗支付体系愈加完善公平,我国目前仍处于推进DRGs的初步阶段,通过将床日付费单独分为病组提高支付合理性,预计未来在建立完善康复患者数据的情况下向FRGs模式发展,持续推进支付方式的改革。

康复医疗的驱动因素:需求端

需求人群总体量庞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及百姓健康消费需求升级等多重原因,康复医疗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康复医疗需求群体不断扩大。根据《柳叶刀》研究统计,我国为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2019年康复需求总人数达到4.6亿人。从当下康复患者画像来看,包含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群体、术后人群、自闭症儿童等。艾瑞认为,随着患者康复意识的觉醒,整体康复需求正在从传统型向消费型逐渐转变,产后康复、运动康复、精神及心理康复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康复医疗的驱动因素:供给端

在市场环境和医保控费的助推之下,供给方服务意识提升

由于康复医疗服务主要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符合医保控费下的医疗服务改革的政策支持方向,且盈利模式较好,逐步受到公立医院和民营资本的重视。对于主流公立医院而言,此前康复医学科一直是医院的边缘科室,创收少,病床周转慢,但自从新医改之后,康复医学科凭借其以医疗服务收入为主的优势逐步受到公立医院的关注,各公立医院主动加强自身康复学科建设,增加服务供给;对于民营资本而言,康复医院具有良好的规模化、连锁化基础,初始投入成本较低、爬坡期较短,整体盈利模式较好。两者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康复医疗体系的完善以及转诊通道的进一步畅通。

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康复医疗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仍有不足,缺乏有效链接

我国以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为引领、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构建了三级康复医疗体系。介入时间从早期、中期到晚期,康复对象不同,病症严重程度逐渐减轻,康复周期加长。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对康复医疗服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缺少行政干预的情况下,只有极少部分患者能够通过院内转诊渠道进入康复医学科进行后续治疗,基层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动力不足,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缺乏有效链接,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总体上,康复分级诊疗能够合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轻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压力,提高社会卫生医疗服务利用率,促进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服务模式。

康复医疗的现存痛点

认知不足、人才短缺、转诊与支付尚未达到平衡

当下我国民众的康复意识尚在初期阶段,只有少部分民众具有参与康复治疗的主动性。2021年6月《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提到,力争到 2022年,每 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 6 人、康复治疗师达到 10人。根据测算,目前我国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为2.2人、康复治疗师为4.3人,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此外,院内和院间转诊机制运行不畅,支付方式缺乏个性化等因素制约了康复医疗进一步发展。因此,提升民众认知,培养专业人才,顶层设计推动康复体系与支付方式变革,是促进康复医疗发展的重要举措。

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及空间

2021年突破千亿市场规模,康复医疗行业迎来高速发展

艾瑞研究发现,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011亿元,未来在后疫情时代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国民康复意识的逐步觉醒以及国家政策的持续强力推动,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有望于2024年突破两千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2686亿元,2022年至2025年CAGR约为38.5%,整体市场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产业链现状分析—上游:器械

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高端产品值得期待

康复医疗器械是康复治疗开展的前提与基础。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国家政策推动下,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就我国而言,康复医院内万元以上的康复设备总价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目前国内的康复器械仍以仿制国外为主,存在一定程度的产品同质化,大部分康复医疗器械单价不高,高端器械占比较小。随着康复专科医院与康复服务机构的发展,以及政府持续鼓励研发创新,艾瑞认为,未来高效能、高技术、高品质的高端康复器械会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高端康复医疗器械未来可期。

产业链现状分析—中游:资源

康复医疗资源存在较大缺口且地区之间分配不均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床位配置需向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和康复病床倾斜,这推动了康复学科床位的增加。截至2020年,中国医院康复医学科床位246907张,占床位总数的3.5%,但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要求的5%标准仍存在1.5%的缺口尚待补齐。此外,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配置比例分别为74.36%、18.23%,缺口集中于二级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在科室设置、建筑面积方面皆存在不足。从地域来说,全国康复病房配置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康复病房多于欠发达地区,康复病房分配有待进一步均衡。

产业链现状分析—中游:机构

民营康复医疗机构优势初现,整体市场集中度偏低

我国康复医院呈现公私互补模式,社会资本近年来积极布局,民营医院近十年来从 118 家发展为 573 家,在康复专科医院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已成为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市场加速和长期政策的利好下,相信该趋势仍会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展现出民营资本介入康复医疗服务的优势。但同时康复专科医院整体较为松散,还未形成确定格局,整体市场呈现市场分散、集中度低的特点,在各方布局和竞争下,龙头企业有望在国内出现并造就高市值。

产业链现状分析—下游:支付

人均康复花费低,患者意识与支付方式为两大卡点

康复医疗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支付端的不断推动,目前我国人均康复花费较低,对于市场的进一步扩容造成了阻碍。艾瑞认为,目前我国康复医疗支付端的痛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患者对于整体康复医疗的意识与认知仍存在偏差,在康复方面投入资金的意愿不强;其次,我国的医保体系所覆盖的康复类项目少且并没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而调整项目类型和项目价格,不符合目前的社会价值,整体体系有待完善,同时商保覆盖率极低,目前只有少数高端商保有所涉及。

热门赛道:康复医疗器械

研发迭代及销售服务能力成为企业发展制胜点

目前按照国际标准IS09999,康复器械产品可分为130个次类和781个支类,呈现种类繁多的特点。但下游客户和需求较为分散,导致行业集中度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化的龙头企业,但行业规模效应的实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对于企业而言存在一定的机遇点。市场对于康复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且呈现多样化,然而一项产品从研发到上市推广至少需要2-3年,在这样的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下,拥有优异研发迭代能力的企业更具备优势;从销售方面而言,康复医疗器械的客户较为分散且行业专业性较强,这要求企业具备紧贴行业需求的渠道营销和服务能力以打通市场。

康复机器人仍存在商业化落地难点,但发展前景广阔

康复机器人是近年来备受市场关注的高端康复医疗器械,属于机器人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被认为是特殊环境下的“可穿戴设备”,具备助残行走、康复治疗、减轻劳动强度等功能,能够帮助残疾患者重新恢复运动能力,带来回归社会的希望,也能够进一步减轻康复医师的工作负担。但作为一个新兴赛道,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落地性商业化难点,目前的技术尚难以支撑康复机器人的理想化运作,其使用效率较低且风险高,同时康复机器人的使用费用高昂且短期内无法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对于患者而言,整体性价比较低。

科技赋能,走入基层医疗场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随着深度学习、语音交互、计算机视觉、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融合,未来将实现康复医疗器械之间、器械与医生、患者之间的信息互通,进一步促进对患者全康复周期的管理与优化,同时,对器械设备及安全性的智能化管控也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提高医疗机构设备的管理效率。另外,基于目前我国康复医疗相关人才及服务短缺、人口老龄化、国民收入日渐增长的实际情况,消费级的小型康复医疗器械产品会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用于慢病疼痛治疗、日常护理等方面,使患者在预防、保健、治疗、训练等环节中更方便快捷, 补足患者康复训练中家庭康复这一重要环节,同在医院及专业机构中使用到的大型康复医疗器械起到互相补充及衔接作用。

热门赛道:运动康复

潜在受众规模庞大,院内外共同提供服务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全民健身运动已成为一种新潮流,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体育锻炼中而引发的各种运动损伤。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中国因骨科疾病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超过400万。同时,白领人群由于久坐少动而产生的一系列“职业病”也层出不穷,运动康复能够为这两类人群提供更好的愈后帮助。目前,我国运动康复服务主要由院内、院外两端提供,院外各机构采取单店经营模式,运营能力较强的机构会逐步在区域内开展连锁化;院内主要由骨科和康复科共同构建一体化康复模式。

体制建设、规则体系、支付模式的不完备成为行业发展瓶颈

近年来我国运动康复行业发展迅速,但同欧美、澳洲乃至香港、台湾等地区的成熟产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及制约因素。院内痛点主要体现在体制建设与医生合作机制两方面,构建骨科和康复科平等交流的平台是重中之重;而对于院外机构而言,医疗执业许可的获得是一大难题,我国目前仍缺少明确的指导性要求及标准,这会导致院外端各门店的运营及整体市场混乱;综合来看,无论院内还是院外,如何实现支付方式合理化是运动康复行业长远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商业保险、医保、自费如何实现有机结合仍需探索。

共建院内外合作生态,打造一体化服务体系

目前运动康复行业中存在院内院外两方分工不明、定位不准的问题,问题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患者对于疾病的恢复过程认知薄弱,难以选择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康复方式及场景;另一方面,院内院外两方缺乏有效链接,没有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了解决目前的困境,院外机构可以考虑选址在专业技术较强的医院附近,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获客成本,而且也有利于承上启下,加快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的建设与流通。同时,建立远程康复平台可以加强患者同医生之间的交流,医生能够远程指导患者进行基础的康复训练,为患者节省更多的时间及金钱成本。

热门赛道:精神心理康复

后疫情时代,精神心理康复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列为重大行动之一,明确指出要正确认识、识别、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焦虑症。在疫情大流行之后,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心理问题备受关注。但与此同时,我国精神心理康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是精神心理领域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专业医生、服务能力不够,甚至很多医院没有精神学科;另外公众对于此类疾病的认知存在偏差,大部分患者难以在合适的时机就医寻求帮助。

以数字化诊疗为核心,结合AI、VR等新兴技术

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康复主要通过医生观察患者以及听患者讲述自身情况进行判断,并以沟通和口服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对医疗器械和实验室检查的依赖性较低,具有天然的数字化属性。加上患者大多对精神心理疾病抱有“病耻感”,线上问诊的形式可以有效弱化患者的就诊抵触心理。在供给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让远在三四线城市患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能够通过远程诊疗获得在一线城市专家的问诊。对于医生而言,数字化诊疗能够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有长期式的跟踪了解,从而提升诊疗效率。

在线诊疗协同线下诊所,打通全域精神心理康复闭环

精神心理类疾病具有病程长及治疗复杂度高两个显著特点。首先,精神心理类疾病属于典型的慢性病,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服务;其次,其复杂程度较高,目前没有先进的影像和检验手段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医生的临床知识和经验丰富度要求较高,患者一旦进入诊疗环节,对医生产生了信任,医患之间一对一的关系链接便非常紧密。因此,虽然线上诊疗有诸多优势,且对患者而言私密性更高,但是面对面的心理咨询、诊疗,能够使医生对患者的情绪、行为进行更真实和全面的观察,这能够弥补线上平台无法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痛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便于搭建完整的服务体系,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

发展趋势及建议:体系端

技术赋能远程康复,引领康复医疗新发展

远程康复是指以专业远程康复系统为基础,持续升级相关技术,配合智能的居家康复设备,意在能够大幅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和肢体控制能力,有效进行康复延续,减少功能恶化的危险。未来,随着民众康复意识的觉醒以及新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远程康复将持续推动康复上门、康复进家进社区,还将发展出康复互联网医院等多种形式,彰显康复医疗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宗旨。结合目前我国康复医疗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远程康复的普及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相比于传统的康复方式而言,远程康复将作为一种补充和延续引领我国康复医疗行业新发展。

发展趋势及建议:服务端

民营康复机构走向连锁化,四大要素将成为核心竞争点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从准入条件、行政审批、投融资渠道、分级诊疗等方面持续鼓励社会办医,并强调鼓励举办康复医疗机构、护理机构,打通专业康复医疗服务、临床护理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康复、护理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相对于临床医疗而言,康复医疗具备对人才、资金要求较低、盈利水平较高、引流成本较低等特点。种种因素使得民营康复机构将借力资本投融及并购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且逐步走向连锁化,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模式、人力资源、地区选址和器械设备将成为核心四大竞争要素。

发展趋势及建议:支付端

医保支付走向FRGs模式,商保逐渐纳入支付体系

随着我国康复医疗整体市场的扩增及高速发展,康复医疗支付体系也会愈加完善。其中,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将按照医疗的价值付费,“遏制无效医疗,支持有效医疗”,逐渐走向基于“功能”分类的预付制(FRGs) ,商业保险则会在相关部门的助推及市场刺激之下逐步纳入我国康复医疗支付体系。短期内,二者将保持以“医保为主,商保为辅”的模式,分别适用于基层群众以及高端人群,而后随着商保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大健康支付、健康闭环,商业保险机构将从服务用户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关注康复医疗项目,逐渐形成医保、商保虽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的康复医疗支付体系。

以上为简版内容,��点击下方图片

查看及下载完整版报告

| | |

原标题:《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研究报告》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